搜索
   登录

目录

触摸四百年前土司生活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1686字

触摸四百年前土司生活

2012年6月1日,偶在《贵州都市报》看到招募公众参与考古活动的消息。想到六岁女儿半年来没有外出旅行,遂拨打《贵州都市报》96811热线报名。6月4日,收到短信告知6月4日—8日上班时间内到《贵州都市报》96811公众服务中心领取省图书馆考古讲座入场券。6月6日中午,抽空乘109路中巴车颠簸近1小时(由此,很是期待传说中的贵阳轻轨早日建成通车),正好于下午上班时间赶至贵州日报大楼96811公众服务中心。不料想门庭森严,需凭工作证刷卡进门。几番周折,还是请工作人员开了门,终于领到入场券。入场券显示,讲座是6月9日下午14点开始,安排了两场,北京大学孙华教授的“西南文化视阈下的海龙屯”和贵州省管专家范同寿研究员的“播州杨氏与黔北社会”。

6月9日,早早做好了午饭和女儿吃了,就赶往省图书馆。天公不作美,雨下得很大。13:30(入场券短信提示是13:00到场)带着女儿赶到了讲座现场。给女儿说是来听故事,但讲座是纯学术性的,女儿听不下去。不过女儿9月即将上小学,入学前的准备学得很好,还是较为安静地坚持到了讲座结束。而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听讲座对我来说则是常有的事了。很凑巧,也是杨姓族人,我对讲座内容颇感兴趣。范研究员关于历代朝廷对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由“郡县+方国”到“经治州+羁縻州”到“土司制”再到“流官制”的演变、播州杨氏土司七百余年兴衰历史,孙教授关于遵义海龙屯考古、重庆钓鱼城、永顺老司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演讲,让人受益匪浅且回味无穷。讲座中途的提问,我们得到了一幅珍贵的海龙屯考古拓片。讲座结束后的抽奖,我们又幸运地抽中了海龙屯考古现场体验。

6月10日,半夜后一直下雨,很是犹豫是否到博物馆乘车前往海龙屯。想想女儿以后可能再难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清晨雨开始小些的时候,还是决定带着女儿去博物馆。2010年夏天工作访问至美国华盛顿D.C,其博物馆林立且人潮如流并不乏幼儿的记忆颇为深刻。回国后编辑出版《大学生眼中的贫困乡村——贵州贫困村的田野观察日记》一书,后记中说到贵州实现全面小康最困难的两个指标是:“全民人文素养”和“全民科学素养”。一切从娃娃抓起,作为六岁幼女的母亲,我是应该让她的人生增加一种经历!

8点不到(活动安排是8点在博物馆乘车),我带着女儿赶到了博物馆。9点,车队出发。11:30,到达海龙屯下。为了减轻登山负重,车上已用过中餐(活动发的干粮及牛奶),我带着女儿直接开始登屯。雨一直持续下了半月,登屯的路很是湿滑。女儿很能干,自己登屯,就连最险的“三十六天梯”也径直登上。倒是我这妈妈,登梯时滑倒撞到腿伤及了骨头。登“三十六天梯”,有些登长城的感觉。电视剧《永不瞑目》热播不久,2001年登过陡峭的司马台长城,海龙屯“三十六天梯”相比司马台长城短很多,但司马台长城还有近90度的陡梯。海龙屯那么多的关隘,印象最深的是“飞凤关”,导游说到了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反叛明朝的导火索。杨应龙妻妾不和,杨杀其妻及家人,在明朝为将的杨妻幸存族人带明军入播州绞杀杨应龙,七百余年播州杨氏土司就此飞灰湮灭。

13点过些时候,开始“亲历考古,触摸四百年前土司生活”启动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的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海龙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掀开了新的一页。启动仪式之后,我们正式体验考古。女儿领了考古工具——一把小铲子+一对考古手套,跟着考古队进了考古现场。贵州省考古队队员给参与者讲解了考古用铲的基本方法和知识,考古主要是要学会分辨不同时代泥土的颜色,似乎泥土分三层——黄色、黄褐色和褐色,褐色即为现时土层,到了黄色层就离文物不远了。女儿力气不够,按专家的方法拨不动泥土,只得用铲尖撬土,撬出了小瓦片,兴奋得不行!考古队员介绍,挖出有花纹及图饰的砖瓦才有可能是有价值的文物,女儿挖出的显然只是普通的瓦片。但重要的,女儿感觉到了辛勤劳动之后收获果实的喜悦。16点不到,我们于考古队驻地农家吃晚餐。饭菜原生态也很可口,女儿爱吃极了那里的竹笋。饭后下山,17:30我们乘车返贵阳。

别了,海龙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