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赤水河畔的纤夫
王长育
我出生在素有“黔北明珠”之称的赤水市复兴镇,这里位于赤水河中下游,地处川黔交界重地。复兴,古称“老仁怀”,北宋大观三年设置复兴为仁怀治所,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此外,复兴也是川盐入黔的第一站,曾是赤水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川南黔北的物资集散地,商贾云集,商号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门前这条奔腾蜿蜒的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四川、贵州3省10余个县市,全长约520余公里,在合江汇入长江河。从小生在赤水河边,长在赤水河边。孩童时候,经常到赤水河边玩耍,喜欢在河里戏水嬉闹,捉鱼摸虾,经意或不经意间,已听惯了赤水河畔“嘿哟嗨——嘿哟嗨——”的船工号子,看惯了裸着上身被太阳晒成酱红色拉船的纤夫。
听我爷爷及邻里一些老辈人讲,由于贵州深处内陆,不沿海不沿边不产盐。“盐巴”经过长途跋涉辗转运到贵州时,早已是“豆腐成了肉价钱”。所以盐在贵州是很稀缺的东西,当地也有“盐巴贵如油”之说。相对来说,四川自贡(自流井)产的“盐巴”,从长江河经合江进入赤水河进入贵州,是最为便捷、最为经济的通道,但装载“盐巴”的船逆赤水河而上,到了水流湍急的滩口,得要靠人力上岸拉船。因此,随着“川盐入黔”的兴起,纤夫也就应运而生,数百年间,赤水河沿岸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船工和纤夫,盐运也造就了赤水河沿岸如复兴、丙安、元厚、土城、茅台这些繁荣热闹的集镇,推进了赤水河沿岸的繁荣与进步。
我的岳父,现居住在大同镇大同村庙沱的向明远,年轻的时候就当过拉船的纤夫,也是赤水河上最后一代纤夫。据他讲,过去做纤夫拉船特别辛苦,挣钱不多,一次出门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两三月不回家一次也是常有的事。但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常年风餐露宿地行走在赤水河畔,稍有一点手艺或家庭条件好一点的,都不会当纤夫。后来,岳父从亲戚朋友处借了一些钱,拿出10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合伙与别人打了一条船,开始自己当老板又当纤夫,在赤水河上跑起了业务。虽然每天起早摸黑有些辛苦,但收入明显有所好转。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机动船舶逐渐兴起,靠人力拉纤的木船生意受到了冲击,岳父他们的船也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了。第二年,就换成了一艘20吨级机动木质船,在赤水附近装运沙石,岳父以及原来船上的纤夫又摇身一变成了挑运沙石的“挑夫”,尽管“挑夫”同样辛苦,但收入在当时来说,也还马马虎虎过得去。
再后来,机动船舶大量兴起,就连像我岳父那样跑短途装运沙石的机动木船,也被全自动一体化的采沙船替代。岳父他们以及赤水河上一些吨位小的船只,实在经营不下去了,又开始陆续转行,有的与人合伙打了几百吨的大机动船装运煤炭、化肥等;有的自己投资办企业做了老板;有的干脆因地制宜吃上旅游饭。总之,绝大多数过去的纤夫、船工,转行后都过上了红红火火的日子,再不用过以前那种日晒雨淋、肩挑背磨的日子了,以前那些曾经忙碌穿梭于赤水河的木船,都泊在了不起眼的岸边,任凭它风吹日晒,直至慢慢地生锈、腐烂……
2002年,国家投入1.86亿元的资金对赤水河航道进行全面整治疏浚,修建了岔角、土城、赤水、鲢鱼溪、合江等码头,年均水运量达300万吨以上,赤水河也成了为“全国文明样板航道”。如今,行走在赤水河边,昔日那些裸着上身,顶着烈日,赤着双脚,在怪石嶙峋的河滩上拉船的纤夫以及悲悯的船工号子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但拨开草丛,依稀还能看到那些被纤夫的双脚踩成凹字形的石板,和凸出的石头上被纤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纤痕。
其实,纤夫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纤夫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我们忘不了,赤水河皆因盐运而生、因盐运而发、因盐运而荣,是千千万万的纤夫用心血和汗水,和盐运一起创造了今天赤水河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