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叹!鸡公背
所属图书:《我与贵州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2153字

叹!鸡公背

王文虎

贵州,关岭!

三月,在我国西南地区——贵州,春雨淅淅沥沥地飘着,高原间的田野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房屋排在山腰间。随处可看,正在返青的麦子和金黄色的油菜花,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已经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片高原上不知被谁施了什么魔法?黄果树大瀑布、亿万年前的龙化石、梵净山、金沙的赤水、镇远古城、龙宫、安顺文庙、关索古驿道……还有,今天高速修起来亚洲第一高桥——坝陵河大桥。无论是美丽的自然环境,还是历史的痕迹,被历史的春风卷地而来。

站在鸡公背,眼跳前方,一条天堑飞腾两山间,若隐若现,在夕阳的点缀下,宛如一条彩虹。看着前方的山腰,一些凌乱的古城池散落的草丛间——那是闻名遐迩的关索古驿道。关索古驿道好比历史的缝隙,透过它我们可以看见诸多的历史沉淀:看见了战国楚将庄蹻由此入滇;看见了秦汉时期修建的五尺道盘旋于关索岭上的遗迹;看见了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的雄才大略;朱棣写下的“贵州”二字,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看见了康熙大帝挥笔写下“滇黔锁钥”的那份豪情;同时也看见了雍正帝划归贵州管辖的那份雄心壮志;也看见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路经此地……

明朝的大军和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以及清代的文武官将他们已经远去,很多故事都已记入史册,然而,在这片热土上,还残留下贵州一代风云人物——贵州桐梓人周西成。或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他,可这里没有遗忘,他安静地睡在这片青山绿水间,守护着这座亚洲高桥,这或许和他的命运有一些关联,亦或是他命运的归属。

周西成,字继斌,号世杰。光绪十九年生,少入明德学堂,起从戎。辛亥起事,充杨荩诚卫队,随征常德。荩诚赴京,常德军解散,1913年周西成入贵州讲武学堂。1914年,入贵州陆军第六团任连长。他是从一个士兵爬到了军长、省主席的人。他对军队和地方官吏的管理很严。对军队,规定各营都直属军部管辖,他直接管到营;对地方官吏,规定县、局以上行政官员的任命,必须经他目测、审定的人才能受给职衔。在整顿财政方面:1926年6月1日周西成任省长时,从彭汉章手里接过来的是一个疮疾满目、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农业崩溃,工业萎缩,百物腾贵。周西成为了摆脱这种经济上的困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财政积弊,兴办实业,在他“当政的时代,出现了贵州军阀中经济上的‘小康时期’”。在他以前的军阀中是绝无仅有的。周西成也曾赋诗,诗云:短泽三年感,长江万里情。民欢田野治,贼尽道途平。宝藏新开地,弦歌不夜城。大同竟何日,南望颂修明。在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能猜得透,哑巴村拿重寸来。可见他对贵州经济发展起到一个不可轻视的作用。

我走进村里,看见一位老人家在树下,抽着叶子烟,抬着头,眯着眼,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我很想知道关于周西成的更多记忆,于是便鼓起勇气,和他聊了很多。他给我说了一个笑话:当年,周西成刚刚坐镇贵阳,由于在外面看惯了很多神奇的东西,来到贵州,便派人专门从香港购来了一辆汽车。由于当时省内修建的公路还没有连接到外省,这辆汽车是被拆散后,人挑马驮运进来再重新组装的。那时没有公路,行走不方便,便用四匹马来拉,惹得很多人看他的笑话。是啊,这段往事不仅仅被历史学家传为笑谈,在这里,也被传为人民茶余饭后的谈笑。

我仔细地翻阅了《贵州人物志》,里面记载着:周西成他还随后设立了公路局、制定了《全省马路计划大纲》,首次提出了“县县通公路”的设想。周西成死后计划搁浅,解放后很多年这个目标才实现。1929年止,贵阳到安顺、黄果树,贵阳到遵义、桐梓的公路通车;贵阳到赤水,贵阳到毕节路基建成。“四川的老子云南的妈,贵州的儿子背盐巴”,公路修通后,汽车代替人力运输川盐,成本降低了许多,老百姓“吃不起盐”的现象得到缓解……可见,如果没有当时他的这个笑话,也不知道贵州的公路发展何时开始。

老人家看着天空,口中还喃喃道,清楚记得那天,农历一九二九年四月十九,周西成由安顺坐车赴前线指挥。当时他路过镇宁县城,还下车来接见迎接的群众和学生,神采奕奕地走在公路上,并对学生说:“你们好好读书,待我打到云南去后,你们都可以去做事。”可是他刚刚进入鸡公背,就与滇军先头部队接触交战。周在鸡公背一户民房设了个临时指挥所,亲自督战,指挥教导师向滇军发起正面攻击……可惜就这样倒下了,让人感慨万千,回首这些年来,每当有人来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我总也给他们说,尽全力量,还原一个真实的他,细说一段真实的历史。

周西成走了,可是他的身影被一个时代的人记忆着,他的思想也影响了贵州儿女,他的成与败也被载入史册。然而,在他离开的时候,或许没有想过今天他的第一辆车迎来了今天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高铁的建设,也不会想到自己就睡在亚洲第一高桥旁,安静地守护着昆沪高速国道;也看着这几千年来的古道,被历史的风淹没在这高山峻岭之中;也看着苗家儿女为幸福的生活辛勤劳动……

这些年来,我省在国家的领导下,针对各个不同地区的村落,实行了不同的帮扶政策,大力开展着建设,贵州儿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谱写自己的新家园。看着这个村庄:青山绿水的田野,温馨的房屋,崭新的乡村企业,热闹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从昆沪高速路上通过。让人不由叹出毛泽东《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与贵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