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有的人整天不快乐,因为他与别人相比总觉得处处不如人:比钱,没有别人多;比权,没有别人大;比房子,没有别人宽;比工作,没有别人轻闲……整天怨天尤人,总觉得这世界对他不公平。有的人整天很快乐,因为他与别人相比总有或多或少的优越感:或者家庭条件比别人好;或者工作环境比别人强;或者相貌比别人帅……他整天得意洋洋,仿佛就是要比别人高一等。这两种人,一种是“比上不足”,一种是“比下有余”,他们都进入了比较的误区。
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存在与别人比较的问题,关键是比什么?如何比?用什么心态对待比较的结果?奉献和索取是人生的两种基本状态,也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基本参数,同时也是人们比较的两类不同标准。是比奉献还是比索取,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有的人只比索取,不比奉献,他总是问:“我也是人,别人也是人,为什么别人得到的比我多?”而不问:“我作了多少奉献?该得多少报酬?”这样的人必然会滑向自私自利的轨道。有的人只比奉献,不比索取,他把为社会和他人作出奉献当成一种快乐,这样的人体现了高尚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大多数人都是既比奉献,又比索取,只是哪一方面多一点或少一点的问题。在今天,提倡多比奉献,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这个社会上,处在中流的人总是居多,每个人同别人比较都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用什么心态对待比较的结果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为“比上不足”而自寻烦恼,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或萎靡不振,或怨天尤人;因为“比下有余”而得意忘形,觉得自己处处比别人强,或故步自封,或傲视别人。这都是不可取的错误心态。因为“比上不足”而加倍努力,力争上游;因为“比下有余”而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在比奉献时多想想“比上不足”,在比索取时多想想“比下有余”。这就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一个人没有必要什么都跟别人争、去跟别人比,因为生活中的事是比不完的。人的能力有大小,奉献和得到的也有多有少,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理想和追求,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为国家为社会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就会感到幸福。
1997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