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价
“砍价”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的。改革开放以前,商品物资匮乏,那时的商品绝大多数是国家定价,没有砍价的必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的逐步展开,单一的国家定价变成了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三种价格形式。国家定价的商品大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其价格由各级物价管理部门制定,不允许随便变动;国家指导价商品规定有一个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允许在基准价的基础上在幅度范围内上下浮动;市场调节价商品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可高可低,顾客和商家可以讨价还价。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越来越多,砍价也就成为一门学问,该砍多少,该怎么还价,这是有讲究的。
过去我买东西从不讲价,觉得那样太女人气。后来发觉懒得讲价或砍价时心不够狠,肯定得吃亏,有时还要吃很大的亏,于是,也试着讲价,但讲来讲去总讲不到家,感觉到买东西实在太累了。我发觉女人天生就有讲价的本事,于是每逢买东西,都要带女友一起去。前不久到商店看中一套西服,标价680元,店主说可以少一点,我心想能够450元买到就不错了,正欲还价,女友瞪我一眼,我赶紧闭口不言。女友还价200元,店主说200块钱进价都不够,女友拉着我的手转身就走,店主走出店门叫我们添一点,女友说一分钱也不添,店主于是说:“亏本卖给你了。”
多次陪同女友买东西,对砍价琢磨出一点道道了:砍价并不是可以乱砍,要看是哪些商品,也要看是哪些商店。一般国营商店的商品是不可以砍价的,能够砍价的大多是个体私营商店的商品;一般食品、烟、酒等商品是砍不下多少价来的,能够拦腰一刀的大多是服装、皮鞋等商品。砍价前最好先要对想购买的商品价格摸个底,然后和店家讨价还价,店家喊价后,你甩给他一个你认为合适的价,倘若他立即接受,说明价还没有砍到底;倘若他不接受,你转身就走,十有八九他会喊你回来,这时他可能要求你稍微再加点儿,你不要再和他啰嗦,东西一准到手。根据我的经验,店家只要要求你加价,就说明你还的价他已经接受了。
2001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