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危难之时见真情
所属图书:《九州心语》 出版日期:2013-10-01 文章字数:1136字

危难之时见真情

对军人的认识最初是从电影开始的。小时候生活在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年代,看电影几乎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那时候最爱看的是战斗故事片,那《渡江侦察记》《地道战》《小兵张嘎》等看了不下四五遍。当时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参军,因为当兵是既让人羡慕又光荣自豪的。军人特别能战斗,老百姓最拥护最爱戴解放军,这是小时候从电影中得出的结论。

长大后参军的愿望没有实现,小时候在头脑中形成的军人的光辉形象也逐渐模糊了。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年没有看战斗故事片了,另一方面是没有与军人接触,不了解他们,最根本的是社会正逐渐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军人的价值不少人都看不到了,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氛围中,我小时候在头脑中形成的军人的光辉形象逐渐模糊是不奇怪的。

后来,曾经在一支武警部队军营附近租房住了一段时间,虽然离部队近,但与部队干部战士也没有多大接触,经常看到武警战士操练,口里喊着“一、二、三、四”,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整天操练正步;经常听到战士们一遍又一遍地唱着那首歌:“咱们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唱这首歌,为什么每次唱这首歌时都唱得那样高亢、激昂;经常在清晨睡梦中被军哨惊醒,这是每天早上6点半钟,我不明白为什么部队干部战士要起这么早,连节假日、星期天也不例外。

去年“八一”前夕,笔者被领导安排采访了武警安顺支队机动中队,这是我第一次同军人正式接触。机动中队当时的副指导员杨霁接待了我,杨霁对我说的两句话印象很深,一句是当他谈起机动中队时言语中流露出自豪感,他说:“哪里最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我们机动中队干部战士的身影。”一句是当我了解到他是贵州大学毕业的学生时,我问他后不后悔当初选择军营,他回答说:“一点也不后悔。在军营,我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军营,我的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部队是一个熔炉,它能把你炼成一块好钢。”说真的,当时我对杨霁的话很不以为然,我认为他是在唱高调。

后来,与部队干部战士的接触日渐增多,对军人的了解、认识也逐渐加深。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电视上天天报道全国各地抗洪抢险的新闻,从电视画面上可以看到,在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总有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的身影,每当看到这样的电视画面,我心里总会激起对军人的敬佩之情。危难之时见真情!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最能体现军人的价值,最能体会“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含义。虽然我没有经历抗洪抢险的场面,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那样的艰苦岁月,但我现在明白了“军人”这两个字的含义。严格的纪律、思想和作风,造就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人民军队,它来自人民,属于人民,全心全意地保护人民,时刻同人民站在一起。

1998年7月31日

九州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