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人不能没有信仰
所属图书:《九州心语》 出版日期:2013-10-01 文章字数:1524字

人不能没有信仰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信仰已经变成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信仰的含义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人不能没有信仰,没有信仰,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卡耐基说过:“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不管你信仰基督教也好,信仰伊斯兰教也好,信仰佛教也好,或者不信任何宗教,信仰三民主义、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好,总之,必须要有一个信仰。

我们庆祝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刚刚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一家牺牲过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的家族有70多人牺牲,贺龙元帅从投身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他的宗亲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90年前,我们的革命先辈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他们坚信,党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必有胜利的一天,也许他们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但他们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为那一天而奋斗。恩格斯说过这样一句话:“勇敢和必胜的信念常使战斗得以胜利结束。”正是有了那种必胜的信念、那种坚定的信仰,才让革命先辈们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才会绝路逢生、创造奇迹。

目前,在中国大约有几千万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他们是有信仰的。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里提出,“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在这里,马克思用形象化的语言显示宗教具有“苦难中的人民的精神安慰”的重要社会功能,马克思对宗教的这一功能并无褒贬之意。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将长期存在,“只有当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因此,对待宗教唯一正确的政策就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奋斗。

除了几千万信教的群众外,全国十多亿人口,相当多的人正在陷入信仰危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信仰。在人的生活里金钱是重要的,但仅有金钱是不行的,拜金主义只会让人堕落,金钱的泛滥能使信仰沉睡,官场的庸俗能使理想失色,逐利的失信能使社会畸形,蔑视理想的拜金主义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损害着我们社会的健康肌体。最近一二十年来,在思想理论界,流行着“马克思主义过时说”、“社会主义超前说”、“资本主义补课说”和“西方民主先进说”以及“共产党转型说”。社会各阶层广泛存在着“社会主义先进还是资本主义先进?中国发展方向应当选择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否应当选择多党轮流执政?共产党是否应当转型为社会民主党?”这样的疑问和困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威信因腐败问题而受到严重损害,全社会和全民族处于“信仰迷茫”状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想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各种经济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国家能否下决心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在年轻一代中重建社会主义主流信仰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精神和灵魂”。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将会逐渐枯竭,我们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也将会逐渐丧失。

2011年11月5日

九州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