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治“冷漠症”
如今稍微年长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经济发展了,生活好起来了,朋友却越来越少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深了。过去邻里相助、快乐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如今难得一见;同居一栋楼、一个小区常冷眼相对、老死不相往来、有难不见援手的现象随处可见。
最近晚报上的一条消息就是一个明显例子:市民黄老太的老伴生命垂危,家人上街找的士送医院抢救,但听说是搭载危重病人,相继拦下三辆的士都不愿意送,第四辆的士司机听说是送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到医院抢救时,二话没说,热心地把车开进黄老太家所住的小巷里,并把车停在家门前,还帮助把黄老太老伴扶进的士,因情况紧急,一路上连闯两处红灯,最后迅速将病人平安送到了医院。(见11月18日《安顺晚报》)看了这则消息,笔者心想:同样是安顺的出租车司机,为什么道德素质相差这样大呢?
前面那三辆拒载病人的出租车司机其实患了一种“病”,这种“病”就是“冷漠症”。患上这个病的人,遇上别人的难事,不仅不闻不问,即使求上了门,也是爱理不理,要是再和自己利益有冲突,更是一避了之。“冷漠症”无疑是侵害社会肌体的一种癌细胞,如果任其病变扩散而不加以诊治,后果堪忧。
治疗这种“冷漠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表彰见义勇为、道德高尚者,要让好人有好报;另一方面,各行各业要出台相应的道德准则,约束从业者,对违反道德准则的人,在行业内部要受到相应的处罚。有关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也应积极组织相应的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相识与交往,增进友谊和信任。只有这样,这种“冷漠症”才能逐渐减轻和根治。
2008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