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郭天禄——“一天不唱曲子,心里就像猫抓挠”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004字

郭天禄——“一天不唱曲子,心里就像猫抓挠”

一、社火和曲子的哺育

郭天禄

1937年11月28日,郭天禄出生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县东城镇的一个回族家庭。

郭天禄家以前在木垒县东城乡一个叫回回槽子的地方,他父亲郭成明是当地社火班子的领班人,既扭秧歌,又划旱船,但主要还是唱曲子。那时,木垒、奇台、吉木萨尔三县,冬天农闲时节,人们最喜欢耍社火、唱曲子,社火班红火异常,常常是从这个县的村子唱到那个县的村子里去,从正月唱到春种,一唱就是两三个月。

郭成明最擅长连弹带唱,不仅唱得好,弹三弦,拉板胡、四胡,都是一把好手。幼年时的郭天禄酷爱乐器弹奏,常常是头枕在父亲的腿上,耳贴着三弦鼓进入梦乡的。

乡土环境的熏染,加上父亲这样一位高手,天天追随左右的郭天禄耳濡目染,不仅内里养成了民间文艺方面的素质,外在技艺也是逐步提高。12岁的时候,郭天禄开始跟父亲学习弹三弦,15岁时就能顶父亲的班。那时候,父亲表演累了,想歇一会儿,他就操起三弦,游刃有余地弹起来。

郭天禄学习乐器演奏非常上心,一边坚持刻苦钻研,一边寻师问友,见了高手就拜师学艺。就这样,三弦弹奏的单扣、双扣、滚弹、翻弓等指法,以及有关的曲调曲牌,他都一一掌握。此外,他还学会了拉板胡、四胡,吹笛子。

在掌握乐器演奏的同时,郭天禄进一步学习连弹带唱。在基本掌握曲目、剧目的曲牌谱、唱腔谱、伴奏谱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熟悉剧情、唱词、曲调及不同类型曲子的通盘结构,逐步熟悉不同曲调的性质、速度及其深刻内涵,而且能在演奏中运用自如。

1951年在东城读小学时,在老师导演下,学校排演了曲子剧《血泪仇》,部分演员由学生担任。当时只有14岁的郭天禄,担任乐队领班并弹奏三弦。剧目排成后,县文教科决定六一儿童节在东城大戏台演出,要求全县各小学观看(当时没有中学)。演出当天,几十里以外的师生自带干粮都赶了来,几千名师生加上当地群众把剧场围得水泄不通。台上高潮迭起,台下掌声不断。演出结束后,郭天禄被推上了领奖台。从此,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县。

1954年,郭天禄参加了工作。之后,他先后担任秘书、知青办主任、经贸委副主任等行政职务,但大半辈子从事的工作就是下乡驻队搞农业。和农民接触的机会多了,凡是有会唱曲子和爱听曲子的人,他都愿意和他们交流。工作之余,田间地头有他的弹唱声;农闲时,百姓家的热炕头又成了他弹唱的舞台。这些,不仅为郭天禄的曲子技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使他对这种地方曲艺的挚爱深深扎根在心底。

二、新疆曲子,“天山奇葩”

新疆曲子,民间称为“小曲子”,是由陕西曲子、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等传入新疆后,融合新疆各民族的音乐艺术,进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种。

郭天禄给战士们说唱新疆曲子

说起新疆曲子来,郭天禄可谓如数家珍。据郭天禄讲,“曲子”最早在西域出现,应在清朝乾隆年间。那时,以惠远为中心的伊犁九城,曲子戏很是盛行。产自当地的曲目,代表作为《兆惠将军征伊犁》。1755~1759年,清廷命兆惠为右副将军,进军伊犁平定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和南疆大小和卓的叛乱。正是基于这一史实,艺人们创作了《兆惠将军征伊犁》的曲子。

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平叛,大批陕、甘、青、宁籍官兵驻疆戍屯,大批商贩、移民和手工业者也随之到来。这些人常常在冬闲和喜庆佳节,串门或集聚街头,吹拉弹唱。各地的人,演唱时各唱各的家乡戏,曲调有四大调:陕西人唱郿鄠,俗称越调;青海人唱平弦,俗称平调;还有兰州的鼓子、敦煌的佛腔。后来在流传过程中,这些曲调与新疆方言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新疆方言为主的风格特点,始称“新疆曲子”。

新疆曲子在哈密、巴里坤产生后,就沿着天山山脉在北疆传播开来。当时在木垒、迪化(乌鲁木齐)、吉木萨尔、昌吉、古城子(奇台)、伊犁、察布查尔,甚至是南疆的焉耆,这些地方的村镇都能听到新疆曲子。

郭天禄说,名曲《张琏卖布》的唱词,“那一年,你害娃娃,一心想吃个大南瓜;害得我没办法,银子背了几疙瘩;跑哈密、过迪化,跨过盐湖星星峡;甘凉肃州全跑遍,没见南瓜在哪边;回头又返吐鲁番,买了个南瓜大又圆,骡子驮、大车拉,拉拉扯扯到咱家……”就足以说明新疆曲子的流布路径和方式。

如今,新疆曲子主要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巴里坤,北疆的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地区、塔城地区,以及南疆的库尔勒、焉耆等地。

新疆曲子以唱为主,分坐唱(接近于说书的曲艺形式)、走唱、舞台演出三种表演形式。它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其念白。新疆曲子的念白是以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音调,将语言戏剧化、音乐化,形成最能表达人物的内心独白。而这种念白,用的是纯正的新疆汉语方言,因而新疆曲子也成为新疆唯一用汉语演唱的曲种。

新疆曲子短小精悍,一般一个曲目演出时间三四十分钟,唱腔也不受板腔体的束缚,曲调平和,容易上口;伴奏乐器简单,可大可小。无论什么场合,三弦一弹(或加板胡、四胡一拉),一台好戏就地开始。

新疆曲子多在农闲、节日、庙会以及婚礼、寿诞等场合演唱。因为很受欢迎,因此出现过不少业余戏班,也诞生了包括回族、汉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等各民族的名角。20世纪30年代,新疆曲子非常盛行,在迪化的元新戏院,每天必有新疆曲子剧目上演。

新疆曲子是由新疆汉族、回族、锡伯族等民族共创共享的地方曲艺种类,它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也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互相吸收、借鉴的特征,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

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将新疆曲子定名为“新疆曲子剧”,同时在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了“新疆曲子剧团”。

2006年5月,新疆曲子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

三、幸遇名师,精益求精

郭天禄之所以在新疆曲子艺术上取得不凡成绩,缘于他的挚爱,缘于他的勤奋,而能够亲炙新疆曲子著名艺人张生财(一作“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1960年,郭天禄调回县城工作。那时,他以为听唱曲子的生活可能从此离他越来越远。谁曾想,在县城,郭天禄却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张生财。

郭天禄说:“张生财可不是一般人,从他可以追到新疆曲子的来龙去脉。”

张生财(1893~1970)祖籍甘肃玉门,生在新疆木垒,人称“瞎八斤子”,因为他生下来足有8斤重,却双目失明。为了能有一个维持生活的饭碗子,15岁那年,父母把张生财送到敦煌的一家戏班子里,师从丁昌学弹三弦和唱小曲子。由于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张生财不光学会了弹三弦、吹唢呐、拉板胡、四胡,还学会了成套的小曲子曲目。学成出师后,张生财便返回新疆,开始了卖艺生涯。之后,他跟随驼队走新疆、走甘肃、走内蒙古,到处唱曲子卖艺。他的脚步到达哪里,新疆曲子就流传到哪里。

不仅如此,张生财还与同道艺友一起,在原有小曲子雏形的基础上潜心研究、锤炼升华,使新疆曲子日臻完善。民国初年,张生财等根据发生在奇台县的真人真事编唱的《下三屯》,成为新疆曲子的第一个原创曲目,标志着新疆曲子基本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曲种。因此,张生财成为新疆曲子的标志性人物,被誉为“天山阿炳”,在新疆曲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后来,张生财在郭天禄的家乡木垒县落了户,而他的住所,正是在郭天禄妻子的外爷(即外公)家。原来,因为只会唱曲子,生活困难,张生财一家成了困难户。郭天禄妻子的外爷家是当地的大户,有两进院落,外院里还有当地唯一的水井。老人喜欢听曲子,于是便无偿让张生财一家住在了外院。

张生财每天在门前的凳子上坐定,唱新疆曲子,人们来院里挑水,打着水就能听一回曲子,听到高兴处叫一声好,给张生财留几张钞票。院门外路过的人,听到入迷处也便停下了脚步。一时之间,这外院成了小型戏院。

有一次,郭天禄来妻子的外爷家,巧遇张生财,从此跟定了他。哪天张生财弹累了,放下了三弦,郭天禄就接过来弹,张生财就唱起来;有时张生财住了口,郭天禄就接着唱。郭天禄得闲就往外爷家跑,张生财也好似遇见知音,由着他听、由着他学。《下三屯》《大保媒》《老换少》,就是在那段时间学成的。从张生财那里,郭天禄学到了30多个新疆曲子。

四、创办剧社,传承曲子

20世纪后半叶,新疆曲子进入了岑寂期,相关团体解体,正式演出停止。不过,在那段日子里,郭天禄并没有闲着。因为工作原因,郭天禄常有机会下乡,这为他的个人爱好创造了条件。新疆曲子在木垒县农村有着极好的民众基础,熟悉曲子剧的老人也很多。正是在那段时间,郭天禄收集到大量具有浓厚农村生活气息的新疆曲子。

郭天禄(右)说唱新疆曲子

20世纪80年代末,原来被视为“四旧”的乡土文艺重获生机。这种新的形势,为新疆曲子的新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也给郭天禄推广、传承新疆曲子带来了新的天地。

1992年,由于健康原因,郭天禄开始半工半休。就在那一年冬天,郭天禄和县里一些爱唱新疆曲子的老人,办起了“芦河松”(芦河全称“芦花河”,亦即木垒河。“芦河松”取“芦花河”边“不老松”的寓意)新疆曲子剧社,为县城和乡村的人们演唱新疆曲子。1994年5月,郭天禄正式退休,进而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投注到了剧社的组织和演出。

“芦河松”剧社成立以来,郭天禄等老人在各种场合为各界民众演唱了1000多场,没有收过一分钱,而且演出行头、外出车费等也都是他们自行解决。郭天禄说:“给老百姓唱曲子,那肯定得免费,要不然怎么叫普及呢?大家伙都喜欢,都爱听。我们虽然老了,但唱着心里头也高兴。”

起初,剧社演唱的“新疆曲子”以传统曲目为主,有《李彦贵买水》《张琏卖布》《两亲家打架》《断桥相会》《老换少》《龙凤配》《闹书馆》《小放牛》等10多个。传统曲目虽然“经典”,但毕竟不贴近时代,也就难免缺少吸引力。因此,郭天禄开始琢磨着新编剧目。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他决定老调新唱,根据木垒县民风民俗的实际情况创编了《一根绳子》《王三耍钱》《张先生醉酒》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酗酒和赌博的危害。后来,剧社又编写了新疆曲子联唱《赞两会》《赞奥运》《赞科学发展观》,以及《歌唱新木垒》《歌唱十六大》《新风赞》等,新曲目达到了40多出。

谈起下乡演出,郭天禄常说:“我们下去一次被感动一次,就是这种感动,无数次地激励着我们。夏收前,村民们说,你们提前唱台戏,我们看完戏后搞夏收。夏收时节他们又说,你们把好曲子留下,等夏收结束了再唱。”一次次地听着郭天禄和剧社同仁们的曲子,乡村的民风习俗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赌博少了,健康娱乐活动多了;打架斗殴少了,和睦相处多了;游手好闲少了,勤劳致富多了。新疆曲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郭天禄不仅组织剧社演唱新疆曲子,他还帮助农村各乡镇办起了12个新疆曲子自乐班,培养出270多人专唱曲子,弹三弦的徒弟也已经有20多人出师。

郭天禄率剧社同仁为群众义务演出

2008年2月,郭天禄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曲子,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郭天禄说:“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得把曲子传给更多的人。”之后,他组办了新疆曲子学习班,三五六天不等,请人们在收割、放牧之余,来听他讲课、教曲子。仅2012年,郭天禄就先后在城乡举办了14期新疆曲子培训班。他还自己编写教材,自费刻录光碟,免费发给学员学习。

2008年冬至2009年夏,在县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全力协助下,昌吉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收集刊印了《郭天禄新疆曲子弹唱集》,为抢救和传承新疆曲子留下了珍贵的资料。这部新疆曲子弹唱集,收录了郭天禄弹唱的曲目68个,越调类唱腔曲调44个,道情类音乐及唱腔曲调3个,平调类唱腔曲调36个,器乐曲牌和常用过门18个。

郭天禄把新疆曲子当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天不唱就着急,每天晚上拉着板胡或弹着三弦,唱上几曲,才感到舒坦。要是几天不唱,用郭天禄的话说:“心里就和猫抓挠的一样,痒痒得呀!”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