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孟永香——为传承灯戏自建舞台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573字

孟永香——为传承灯戏自建舞台

一、灯戏传人的“游击”生涯

孟永香

1946年2月,孟永香出生在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的一个土家族家庭。

灯戏在湖北恩施地区的历史已经有200多年,这里的灯戏也被称作“恩施灯戏”。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

白杨坪最早的灯戏班叫“姜撮瓢灯戏班”,班主“姜撮瓢”是白杨坪洞下槽人。按师承关系计算,至今已有九代传人,其中第八代传人(班主)为廖南山(已故),第九代传人(班主)即孟永香,他们均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了“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5年,恩施自治州文联和州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授予这个戏班“恩施市白杨坪灯戏表演队”队旗。2013年,以灯戏著称的白杨坪乡,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孟永香灯戏表演剧照

生长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孟永香自幼热爱民间文艺。7岁的时候,她便跟随民间艺术大师廖南山的师傅——灯戏创始人之一唐世东学艺,而且进步神速。

小学四年级时,孟永香被县文化馆相中,培养她学习唱戏和跳舞。一年后,廖南山又将她从县文化馆“抢”回了乡里,自此她开始了以灯戏为主的艺术表演生涯。

在当地,说起孟永香和灯戏,可谓无人不晓。几岁的小孩都能哼上几句:“……不去娘要打,浑身打起紫疙瘩,要打你就使力打……”

在师傅廖南山故世后,孟永香担当起了白杨坪“姜撮瓢”戏班班主的重任。在孟永香的带动下,白杨坪乡的灯戏班发展到了5个,灯戏艺人有70多人,剧目达到112个,演出活动频繁。戏班的成员多是当地农民,散居在乡村各处,每当有百姓办喜事,他们就会前去助兴。每逢重大节庆,则由孟永香调集灯戏艺人灵活组班,一般也就是5~7人。

在近60年的灯戏表演生涯中,逢年过节、欢乐喜庆,孟永香都要为乡亲表演灯戏,忙得不可开交。孟永香说,其实在当地,过去一直都有在庆生、拜年、婚嫁之时请灯戏班表演的习俗,一则因为“灯戏都是用地方方言来说唱我们身边的事情,通俗易懂,大家喜欢看”,二则因为此方百姓一向都有“一家有喜,大家同庆同乐”的风俗。

“灯戏与其他剧目相比,具有情节简单,表演人数相对较少,表演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深受百姓喜欢。”孟永香说,重大节日或谁家红白喜事都要邀请他们去演出。“过年期间最忙碌”,每年大年三十在为乡亲们义演一场后,他们便要在全乡上下进行“巡演”,一直要演到正月十五。

由于小戏班活动的经常性和演出地点的不确定性,人们戏称其为灯戏“游击队”。而这些“游击队”的演出,装点了乡亲们的生活,给他们带去了慰藉和欢欣。

二、恩施灯戏200年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

灯戏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而恩施灯戏则源于四川灯戏。四川灯戏是川剧的“祖宗戏”,广泛流行于广大农村。恩施与四川山水相连,文化习俗相近或相似,语言也相互沟通,因此,清乾嘉年间,灯戏由四川毗邻地区传入了恩施。

灯戏传入恩施后,与本地文化习俗、语言等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剧种——恩施灯戏。从传入到本土化、定型化,其间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

恩施地区的灯戏,以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羊角灯戏”的班底规模、活动范围较大,历时也较长。1952年和1954年,白杨坪乡灯戏班《雪山放羊》和《神狗打柴》剧组,先后两次代表恩施地区赴武汉参加中南六省业余戏剧会演,均获极大成功,湖北省戏剧界正式将恩施地区的灯戏定名为“恩施灯戏”。

灯戏是恩施自治州南、堂、灯、傩、柳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属单本折子戏,角色大多是平民百姓,情节均为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趣闻,基本上不涉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历史事件,具有“小情节”“小人物”“小戏班”的“三小”特点。服装、道具和舞台布景简单,田头、场院等随处可设场演出。

灯戏演出场景

关于灯戏的表演,孟永香总结出六个字:扭、跩、跳、嘻、笑、闹。演员始终载歌载舞,随着朗朗上口的声腔和节奏鲜明的锣鼓节拍,边扭边唱,唱腔、道白诙谐幽默,动作滑稽生动,表情夸张,风格鲜活,因此成为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孟永香整理灯戏剧本

恩施灯戏多使用相对文学化的恩施方言,唱词一般为七言对偶式,句式为二二三,也有十字句。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文场只需一人用称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武场增加鼓、锣、钹。剧中人物大多只有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

恩施灯戏主要流行于恩施自治州下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的广大农村,多在年节、婚嫁、寿诞等民俗吉期演出。因演出意义不同,灯戏名称也有所不同,如:新春元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喜灯”;烧香还愿、酬神祭祖,称“公灯”。

恩施灯戏的主要剧目是灯戏固有的传统剧目,以及与川剧、南剧合班演出灯戏艺人所谓“风绞雪”类剧目,此外还有从川剧、南剧移植、改编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也改编和创作了一些剧目。如今,恩师灯戏的剧目已经发展到112个,传统剧目如《雪山放羊》《洞宾点单》《拦算》《庙会》《王麻子打样》《小说媒》《寡妇门前》《接干妈》等常演不衰,新时期以来的《劝君莫赌博》《暴风雨之夜》《纳税夫妻》《情定茶山》《家庭风波》等新剧目也十分抢眼。

2008年6月,湖北省恩施市申报的灯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

三、为传承灯戏自建舞台

2007年8月,孟永香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9年6月,孟永香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戏,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

孟永香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荣誉同时也意味着责任,对此孟永香有着清楚的认识。在2007年8月被授予“民间艺术大师”称号后,孟永香就曾说:“我感觉那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不能让灯戏在我手里失传了。”幸运的是,她收了7个弟子,有了新的传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灯戏,孟永香自己掏钱,为其他艺人买来服装和道具,一起排练。没有经费,自己贴;没有办公场所,就在自己家里练。每次演完后,她都把一起演出的农民艺人接到家里吃饭。

2014年,孟永香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自己家修建灯戏舞台。谈起自己修建灯戏舞台的缘由,孟永香说,自己唱了60多年灯戏,生活、生命已经和灯戏融为一体。但由于年迈体力不支,已经不能去远处演戏。以前每次为演出排练,一大群人都挤在孟永香家的客厅里,有时候排练的节目多,客厅里根本转不开身。因此,孟永香希望建一个舞台,在家里收徒弟教灯戏,将灯戏传承下去。

入深6米、台宽12米、高6米(两层)的灯戏舞台,前期工程就花费了10余万元,没有家人的支持是修建不起来的。谈到家人尤其是小儿子对自己事业的支持,孟永香总是滔滔不绝:“一个属于灯戏的大舞台能从我家院子拔地而起,我们全家人都有功劳,要不是家人的支持,这个大舞台建不起来!而给我最大支持的便是我的小儿子。”

孟永香传授灯戏表演动作

孩子们成家立业后,都搬到了城里,他们虽然工作都很忙,但都很孝顺,隔三岔五总会给孟永香打电话,关心老人的身体。每次在电话里,只要一听说她正在排练灯戏,总是轻声问候,说声“您先排练,我不打扰您了”,然后挂断电话。

“小儿子得知我有修建灯戏舞台的想法后,不仅没反对,还大力支持。”有记者采访时,孟永香指着用杉木原木做成的舞台说,“你现在看到的这些杉木就是我儿子从全州各地搜罗来的,有的是从鹤峰深山寻来的,有的是从利川找到的,每一根杉木全都一样粗细,一样长短,连来做木匠的老师傅都说,他做木匠这么多年,从来没看到如此好的木料”。

“儿子为她建戏台,一来是对母亲传承灯戏事业的支持,二来图的是让我们老两口高兴,家里客人多,热闹。”谈及儿子的孝顺,孟永香的老伴也赞不绝口。

如今,在孟永香家的院子里,一个土家族吊脚楼风格的灯戏舞台已经修建完成。平时,孟永香会和大徒弟刘少美,一起在舞台上排演《山放羊》,老伴杨国兴则拉着二胡给他们伴奏。平日里一有空,孟永香就会整理许多年来收集的灯戏剧本,其中有些是早年手抄的,也有近几年打印的,至今已集录了好几本,都保存完好。

孟永香说,看着属于自己的灯戏大舞台巍然矗立,最疼爱的大徒弟刘少美也在灯戏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她毕生所学传授给自己的弟子,让灯戏发扬光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