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顺民——“我这一生都属于苗族鼓舞”
一、“鼓就是我的生命”
1949年11月,石顺民出生在湖南省吉首县(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己略乡求产村的一个苗族农民家庭。
石顺民的外祖母、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苗族鼓手。天生热爱文艺的石顺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爱上了苗鼓。而她开始跟母亲学习打鼓,则源于童年的一次经历。
石顺民
8岁那年,石顺民的邻居家为驱除病魔,举行了“椎牛”仪式,宰杀家里的牛分给亲朋。仪式前夜,人们围着篝火,敲了一整夜的鼓,唱了一整夜的歌,跳了一整夜的舞。就是在那个夜晚,石顺民彻底迷上了苗鼓,并开始跟母亲学习苗鼓。
12岁那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代女鼓王龙英棠的一场苗鼓表演,更是令石顺民大开眼界:随着鼓槌敲击出的欢快节奏,龙英棠旋转着柔软的身躯,舒展着纤美的四肢,舞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艺术世界——上山采茶籽,爬树摘果,抖落身上的渣子……
石顺民看得如痴如醉,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女鼓王独特的动作全部学会。从此,打鼓习舞成了石顺民人生的最大追求。没有鼓与鼓槌,她就用报纸卷成筒,打在家里的墙壁上、木梯上练习,在她的眼里,什么都是鼓,什么地方都是跳舞的场地。面对无鼓可习的窘境,她用背篓代替,把背篓倒过来,以篓底为鼓面,以树枝做鼓槌,忘我地练习苗族鼓舞。
环境的熏陶,家庭的传承,本身的天赋,再加上刻苦学习,石顺民逐渐掌握了打苗鼓的技巧,成了出类拔萃的小鼓手。
1964年12月,湖南省代表团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业余文艺观摩演出,15岁的石顺民作为苗族鼓舞《苗族女民兵》的主要演员,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演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大家都好喜欢我们的苗鼓,连续3次给我们鼓掌!”
演出结束后,石顺民代表苗族演员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石顺民总是会显得激动与兴奋:“当毛主席站到我面前握住我的手时,我眼泪哗哗地就流了下来。这可是毛主席啊!”“回到后台,其他演员都羡慕死了!”石顺民说,“这之后,一敲起鼓,我脑子里想的都是毛主席!”
石顺民在练习苗族鼓舞
石顺民的文艺才华引起了公社党委的重视,她被调到了公社担任团委专干,负责公社文艺宣传。这更加激发了石顺民的艺术激情,她和队员们的鼓声响遍了苗寨。
石顺民并不满足于自娱自乐,她有更高的艺术追求。后来,她被招入当时的吉首县戏剧学校,学习京剧,专攻花旦。毕业后,石顺民被分配到湘西州京剧团。学校和剧团的严格训练,使石顺民获益匪浅。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石顺民既掌握了一定的舞蹈技巧,又具备了扎实的武生功底,这为她后来表演和发展苗族鼓舞打下了全面而扎实的基础。
州京剧团解散后,石顺民转入吉首市文化馆工作。在那里,她几乎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了苗族鼓舞上。不仅自己表演、辅导群众学习,还把更多精力用于苗族鼓舞的编排、完善。
凭着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石顺民先后参加第二、三、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苗族鼓舞,多次荣获表演项目奖,成了名副其实的“女鼓王”。
从此,石顺民的舞步更加停不下来。她曾笑着说:“饭可以不吃,鼓可不能不敲。鼓就是我的生命。”
二、湘西苗族鼓舞源远流长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
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鼓舞源于古代苗族人的祭祀与战争,在汉代以前就已经产生。《苗族备览·风俗考》云:“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好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苗族鼓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斗志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它早已经成为苗族的民族象征。
苗族鼓舞节奏复杂,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见的节奏有3/4、2/4、4/4三种,极少数人能打出3/8的节奏来。表演时动作明快,如行云流水。为营造更为活泼的气氛,苗族鼓舞除敲边伴奏外,有时还配上铜锣、唢呐、土号等乐器,大型活动中还可以加二胡、三弦等乐器来伴奏。
原始苗族鼓舞形式简单,舞蹈动作比较随意,不强调观赏性。经过苗族民间艺人的不断发掘、改进、丰富、创新,苗族鼓舞动作更加豪放,节奏更加明快,舞姿更加优美;表演人数,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合、群体表演多种;表演形式,有猴儿鼓、花鼓、四面鼓、团圆鼓;表演内容有迎宾鼓、庆丰收鼓、苗族女民兵鼓、金猴闹春鼓、鼓王献艺,等等。
苗族鼓舞广场表演
如今,湘西苗族鼓舞的内容已经非常丰富,包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武功拳术和动物动作四大类:生产劳动动作如犁田、挖土、种地、插秧、挑谷、晒谷、挑煤、扯炉、送粮、上山、下山等;生活习俗动作如打粑粑、梳头、挑花、织布、纺织、推磨、洗菜、淘米、煮饭、洗衣等;武功拳术动作如雪花盖顶、舞挡、背箭、拳术等;动物动作如猴子上树、猴子打苞谷、抓痒、猫儿洗脸、抖痒、狮子滚绣球等。
鼓舞是湘西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作为民间信仰的载体、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湘西苗族以此祭祀祖先,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作为喜庆娱乐形式,湘西苗族以此欢庆节日、迎宾送客。尤其是逢年过节、婚嫁迎娶、喜庆丰收……都要击鼓狂欢,通宵达旦。表演鼓舞的人们身穿节日盛装,因而一场鼓舞表演也会成为别开生面的苗族服饰展演会。
苗族鼓舞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表现了苗族人民刚柔相济、勤劳善良、豪爽淳朴、聪明勇敢的精神风貌和品格,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也深受湘西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2006年5月,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
三、为湘西苗族鼓舞增辉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大多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较之原始的舞蹈,如今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已经大为丰富。这当然是众多民间艺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中石顺民对苗族鼓舞的改进、丰富、完善、美化的贡献更为突出。
在几十年的鼓舞生涯中,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苗鼓套路和技巧的基础上,石顺民利用自身的舞蹈功底,把舞蹈技巧动作和传统动作融合在一起,使苗族鼓舞舞蹈语汇更加丰富、动作更加优美、节奏感更强,也更具技巧性和观赏性。经过石顺民的重新编排,苗族鼓舞的表演由原来的随心所欲开始程式化、系统化,也酝酿出浓厚的苗家味道。
比如,石顺民把舞蹈中的“立体旋转”加工成鼓舞中的高难度动作“鹞子翻身”,又用“跨一字腿”(俗称“劈叉”)创造了优美矫健的击鼓造型。她还创造性地将一系列节奏欢快的高难动作编成一段气氛热烈的苗鼓舞蹈——“庆丰收”,衔接在生活舞和生产舞之后,演出时往往掀起鼓舞的高潮。
出身农家的石顺民,往往把自己熟悉的苗家生活场景融入苗族鼓舞中。她表演的纺纱、织布、绣花、梳妆等生活动作,把湘女柔情展示得淋漓尽致;而打谷、挖地等生产动作则表演得刚劲有力,展示了苗族女性勤劳、强悍的一面。
女子单人鼓舞是湘西苗族聚居区最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伴奏者手握鼓槌敲边,舞蹈者手拿鼓槌,按照套路尽情击鼓,鼓声响亮有力,舞步疾徐有序、双脚轮梭、绞踏清晰,上身亦随脚步而动、腰拧胯动。舞姿变化多端,或大方活泼,或平稳文雅,或奔放开朗,令人目不暇接。石顺民的小儿子经常给母亲敲边鼓伴奏,对母亲的鼓舞舞技赞不绝口,曾经不无骄傲地说:“如果不是我母亲,苗族鼓舞不会这么好看。”
石顺民曾先后5次进北京表演苗族鼓舞,参加了3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75年8月,石顺民参加拍摄《喜迎火车穿山来》,成为把湘西苗族鼓舞搬上银幕的第一人。1982年9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石顺民表演的苗族鼓舞获得第一名;1986年8月在新疆乌鲁木齐的第三届全国“民运会”上,她再次获得鼓舞表演第一名,被国家民委、国家体委誉为“苗族鼓王”;后来在第四届全国“民运会”上,她又获得了第二名。
石顺民祖孙三代表演苗族鼓舞
石顺民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苗族花鼓》《庆丰收》《迎宾鼓》《团圆鼓》《苗族女民兵》《金猴云海庆丰年》《鼓王献艺》等21个。
石顺民还把舞台表演与舞台苗族服饰结合起来,创建了设计、制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苗族服饰作坊“湘之坊”,使苗族鼓舞的舞台服饰不落俗套,不断以新颖亮丽的款式展示给观众。
2008年2月,石顺民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西苗族鼓舞,传统舞蹈类)代表性传承人。
四、“我这一生都属于苗族鼓舞”
提起湘西苗族鼓舞,石顺民总会深情地说:“我这一生都属于苗族鼓舞。”
几十年来,除北京外,石顺民还到过香港、深圳、广州、上海、青岛、长沙等地,表演苗族鼓舞;除参加数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外,她还参加过香港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2005年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文化交流活动等;除获得全国性奖项外,还获得省、州、市文学艺术辅导奖、突出贡献奖等奖项28个、奖牌12枚。
石顺民全面掌握苗族鼓舞技艺,是这一民族艺术公认的最具代表性、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人物。诚如她所说:“苗族鼓舞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流传甚广,地域性强。除了吉首本地的,像花垣、保靖、凤凰等地流行的苗鼓我也会打。”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石顺民更多地把精力转移到了苗族鼓舞的教学传习上。从那时候起,湘西地区的许多苗寨以及高等学校、文艺团体都留下了她的身影,除此之外,还包括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在北京的高等学府。
1987~1989年,石顺民有两年多时间常驻国家级旅游景点德夯苗族文化风情园,培养鼓手500多人。此后近30年,石顺民在乡镇文化站、民族风景区、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电视台等,培训苗族鼓舞人员达3000多人。
2004年,石顺民从自治州文化馆退休。但她退而不休,自己筹资,利用自家后院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场所,购置12面苗鼓,开办了湘西地区第一个苗族鼓舞传习所,对农村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几年下来,这里已经培训学生数百人,不少学生考上了艺术院团。如今,在石顺民的传承谱系内,已组建了苗鼓队120余支,队员有上万人。
石顺民在传授舞艺
在石顺民的精心栽培下,一批年轻鼓手脱颖而出,龙菊兰、龙菊献、黄娟等已经成为湘西新一代苗族女鼓王。谈起自己的学生,石顺民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湘西州第三代女鼓王龙菊兰,第四代女鼓王龙菊献,都是我的学生。第五代女鼓王黄娟,是我学生的学生。”
随着社会、学校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现在无论在校学生还是普通群众,自发学习苗族鼓舞的人越来越多。苗族鼓舞传习所的学员,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才5岁。每周一至周五的晚上,不少学生都来到传习所,跟随石顺民学习苗族鼓舞。
石顺民的家与传习所门户相通,前来学习苗鼓的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她的家也是门庭若市,家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她家也成了名副其实的苗鼓世家,女儿时红英、儿子时光金都是当地的苗鼓手,女儿还是第六代鼓王,连小外孙女也已经是技艺不凡的小鼓手了。
2014年6月,石顺民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不过,石顺民并不满足于现状。为了让更多的人爱上苗族鼓舞,她一边招收学生,一边和家人、学生到当地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主动教孩子们跳鼓舞。“全都是免费的,教到他们会为止。”石顺民还打算将苗族鼓舞按不同种类、不同流派拍成教学光碟,让更多的人学习苗族鼓舞,让苗族鼓舞能走出湘西,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