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格桑旦增——“让勒布沟每个人都会唱门巴戏”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339字

格桑旦增——“让勒布沟每个人都会唱门巴戏”

一、成长为“阿吉拉姆乐器”师

格桑旦增

1970年,格桑旦增出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错那县勒门巴乡勒村的一个门巴族家庭。

门巴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不足8000人)。绝大多数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深山里,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和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人数最集中。“门”指门隅,地名,“巴”是藏语后缀,指人。“门巴”,藏语意为“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

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正是这块民歌的丰沃土壤,孕育出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那样的浪漫诗人。已被译成多种文字的诗集《仓央嘉措情歌》,即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留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此外,门巴族还有自己的民族戏剧——门巴戏。

格桑旦增与门巴戏演员合影

17岁那年,格桑旦增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门巴戏。由于勤奋努力,加上与众不同的天赋,父亲教什么,格桑旦增很快就能学会什么,因而很快成了村里的小名人。

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格桑旦增说:“每当春秋两季,村民在田间地头干农活。他们在劳作之余,常常把我叫到中间来,让我唱门巴戏,他们都很爱听。父亲看我学得像模像样,也十分高兴。门巴戏我从家唱到田间地头,从田间唱到节日的舞台上,深受群众的喜爱。”

当时,乡亲们喜欢门巴戏,门巴戏得到的传承保护也比较好。1987年,勒门巴乡组建了勒布门巴戏队,格桑旦增也参加了戏队,成了队里最年轻的演员。在戏队里,格桑旦增主要担任“阿吉拉姆乐器”(鼓钹,门巴戏的主要乐器)伴奏。

勒布门巴戏队不仅组织演出门巴戏,还对门巴戏进行文字记录等初步整理。但后来不断有演员离开戏队,外出务工或者跑运输,运作几年后,戏队便基本解散了。

格桑旦增回忆说:“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加入勒乡门巴戏的表演队伍。那时候,老师只收了9个徒弟,但是由于当时大家生活条件艰苦,没有固定的人组织专门的培训,门巴戏就这样渐渐地消失了。”

二、门巴戏的曲折历程

“门巴戏”又称为“门巴拉姆”,即门巴藏戏,流行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门巴族聚集区。因其剧本直接使用藏戏的藏文剧本,故民间习惯称这种戏剧为“门巴阿吉拉姆”,而“阿吉拉姆”是藏族对藏戏的称谓。这也正说明了门巴族文化与藏族文化息息相关的亲密关系。

门巴戏演出现场

据史料记载,门巴戏产生于西藏藏传佛教五世达赖时期(1617~1682年)。它的发源地,正是格桑旦增的家乡勒布沟。在勒布沟区域的麻玛、勒、基巴和贡日四个乡里,居住着600多名门巴族人,而他们也正是传统上门巴戏的主要观众。

作为一种古老戏种,门巴戏继承了门巴族民间文化里丰富的神话传说、歌舞和宗教跳神动作,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与西藏地区的其他藏戏相比,门巴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更为原始的味道,风格更为质朴。

格桑旦增说:“门巴戏是西藏八大藏戏之一,其表演主要由六名演员和一名司鼓伴奏员完成。六名演员分别扮演渔夫、法王、公主、仙女等15个角色,有意思的是,所有角色必须由男人来扮演。这更为门巴戏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成为门巴戏的一大特色。”

格桑旦增介绍,表演一出完整的门巴戏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五天。为了活跃气氛,戏中还穿插了节奏较快的、模仿各种动物形态的舞蹈,有雄鹰展翅飞翔的动作,有獐子缓缓攀岩的动作,有马鹿下跪的动作。模拟各种动物行为的舞蹈动作极为丰富,全部来源于门巴族人生存环境中所能看到的野生动物的动作,并与门巴族人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深受门巴族人民的一致喜爱。

门巴戏装扮

《诺桑王子》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同时也是门巴戏最主要上演的剧目。其中的表演基本源自门巴族的民间舞蹈、歌曲和宗教艺术,音乐主要来源于门巴族民歌“萨玛”(酒歌),戏中的服装主要以门巴族生活服饰为主,同时吸纳了藏族服饰的部分元素。这部戏演员全部为男性,戏曲中的女性角色也是男扮女装。完整的《诺桑王子》的演出至少需要5天的时间,因此演出中间活跃气氛穿插的舞蹈表演,模仿了多达18种动物的动作形态。

在时代的变迁中,门巴戏这种极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也经历了从日趋兴盛到盛极转衰,再到如今重现生机的过程。历史上,门巴戏在一度辉煌之后,在新中国成立前,地处偏远的勒布沟地区,门巴戏就已经停止了演出活动。

1987年,政府扶助的传承抢救(成立戏队、组织演出),走过5年的艰辛历程,也在1991年停歇了。

2006年,错那县的门巴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给予重点抢救扶持。

2007年年初,错那县的门巴戏班又得以恢复,6名勒乡村民和3名麻玛乡村民联合组成了一个9人的民间艺术队(简称“戏队”),两个乡终于再次拥有了自己的戏队。新组建的戏队不但在藏历新年等重大节假日期间在乡里演出,还曾到外地表演。现在,外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除了山南地区错那县,戏队还在拉萨雪顿节期间演出,西藏电视台等媒体都给予了热情报道。

2008年,格桑旦增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南门巴戏,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成为这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还有巴桑。

三、“让勒布沟每个人都会唱门巴戏”

2006年门巴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时候,勒乡门巴族中仅有6名老艺人会表演门巴戏。他们当中,除了格桑旦增的父亲,没有一个人看过整本演出的门巴戏,每人只会唱出其中一小段。

正是在这些人的基础上,2007年,格桑旦增组织恢复了勒布门巴戏民间艺术队。其中6名正式演员,1名鼓手,2名工作人员。经过老艺人不断彩排、回忆、推敲,门巴戏才逐渐恢复到接近原来的表演形态和剧目剧情。随后,戏队开始演出,并以勒乡为中心向外辐射。

勒布沟门巴戏民间艺术队

对于演出来说,勒布门巴戏队恢复之初人数显然不够,因为一场最正规的演出需要12名演员。好在情况陆续改观,戏队先后发展到了10人、12人、16人、17人。

对于门巴戏队的演出,政府部门也给予了尽可能的扶持。比如,政府为戏队更新了全部戏服,还为每名演员提供一定数额的补助。

然而,演出之外,最让格桑旦增挂心的是门巴戏的传承。对于格桑来说,抢救、保护和传承门巴戏,既是他父亲和师傅的希望,也是他自己的最大愿望。

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加之艺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因而不能把门巴戏的剧情、声腔、唱词和表演经验记录下来,也没有进行录音的条件,所以老艺人的表演绝活只能靠口耳相传、言传身教。

如今,政府文化部门积极展开抢救工作,把已经抢救恢复将近80%的门巴戏演唱的声腔、唱词和表演经验等用文字记录成书,还对一些演出进行了录音。但戏团新招收的徒弟学历不高,大多只有小学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仍旧是门巴戏传承的一个制约因素,而这也使格桑旦增对门巴戏下一步的传承感到有点焦虑。错那县文化局负责人也说,现在门巴戏传承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过不了关:“让一个不懂门巴语的人去学习门巴戏,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的格桑旦增有着多重身份:他是门巴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错那县勒乡、勒村的负责人。在家人支持下,除了做好家里的农活、村委会和乡里的工作,格桑旦增把更多精力放在了门巴戏的传承上。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带领勒乡门巴戏队不断外出演出,同时向当地文化部门争取经费,保证了门巴戏队的运转,也维系了这个剧种的传承。

格桑旦增期待着门巴族的文化瑰宝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这样,他才觉得无愧于乡里老艺人以及许多人对门巴戏的关注、关心和爱护。他说:“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投入大量经费和人员补助。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技艺全部传授给徒弟们,也希望以后可以收更多的徒弟,让勒布沟每个人都会唱门巴戏。”

门巴族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白丹措姆也说:“门巴戏是门巴族的历史传统文化,不能丢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