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达珍区批——香格里拉的锅庄舞者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188字

达珍区批——香格里拉的锅庄舞者

一、技艺全面的“民间舞蹈师”

1931年,达珍区批出生在云南中甸县(今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旺乡新联行政村列布村。

“香格里拉”是一个举世知名的称谓,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数十年来,一直引人神往。

1996年10月,寻找“香格里拉”的考察在云南启动。1997年9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迪庆州府中甸县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举世寻觅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就在迪庆中甸。2001年1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中甸”,藏语称为“建塘”,相传与巴塘、理塘均系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这里除主体民族藏族外,还生活着汉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独龙族等二十几个民族。

达珍区批的故乡“东旺”,系藏语“丢麻绒”的语音异变,意为“地下宝库”,因境内高山林立、沟壑纵横,农田、村舍掩映其间,故名。东旺乡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石棺遗址显示,远在2000多年前,藏族先民氐羌人就已在东旺境内活动,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如今,东旺乡全都是世居的藏族居民,具有浓郁的藏族文化特色,包括富有东旺特色的藏式婚姻、妇女服饰和歌舞。锅庄舞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东旺乡的藏族村寨

达珍区批的爷爷翁姆和奶奶达珍布尺,是村里有名的锅庄能手和风俗礼仪主持人。小时候,达珍区批深受家乡藏族文化艺术熏陶,并显示出浓厚的兴趣。15岁时,达珍区批开始正式学习锅庄舞。

经过爷爷、奶奶的悉心传授,以及自己认真刻苦的学习,达珍区批逐渐熟悉了迪庆锅庄的全套动作、套路、队形及相关习俗,掌握了锅庄舞的各种样式,会演唱40多种不同音律的曲调,还能吹奏鹰骨笛,说唱祝词赞词,主持婚嫁、丧葬、祭祀等礼仪。

在长期实践中,达珍区批形成了自己的歌舞风格,名扬当地,德高望重。有人总结其歌舞风格指出:达珍区批的东旺锅庄唱词具有“低吟浅唱,娓娓叙来”的风格,舞姿庄重稳健,一招一式显得古朴典雅。

2002年,云南省文化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达珍区批“民间舞蹈师”的称号。

二、锅庄舞:欢乐、和谐之舞

锅庄舞,又称“歌庄”“果卓”“卓”等。“卓”是藏语音译,意思是“舞”,或者语义稍微扩展理解,指“圆圈歌舞”。锅庄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弦子、锅庄、热巴)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以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达珍区批与孙子共舞

据锅庄歌词和民间传说可知,“卓”舞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形式,早在公元7世纪的吐蕃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早期“卓”舞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随着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也有“歌庄”之称。

关于锅庄的形成,《卫藏通志》等文献有“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说法。《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叫“锅庄”的商业组织。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人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喝茶吃糌粑,茶余饭后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除疲劳、保持精力。

锅庄有着极为丰富的曲调和舞姿,诚如民谣所唱:“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的种类,以功能与规模分,有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以及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也有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寺庙锅庄),以及农区锅庄(包括城镇)和农牧区锅庄的。以内容分,有反映劳动生活的“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其舞步分“郭卓”(走舞)和“枯舞”(转舞)两大类。与歌唱的曲牌配合,锅庄有半步舞、六步舞、八步舞、索例哆、猴子舞、孔雀舞等形式。

锅庄边舞边唱,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伍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舞圈中央通常放有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借此联络情感、增进乡谊。

迪庆锅庄舞

在藏族聚居区,每逢节日、庆典、婚嫁、新屋落成之时,广场上、庭院里,藏族民众就会跳起锅庄来,甚至是跳个通宵。因此,锅庄舞实质上是一种欢乐、和谐之舞。

锅庄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不仅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蕴藏着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也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兴致不减,徒弟成才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锅庄舞在其主要流行的几个地区,形成各有特色的三大流派,那就是(西藏)昌都锅庄舞、(云南)迪庆锅庄舞、(青海)玉树卓舞。

2006年5月,分别由西藏自治区、云南省、青海省申报的三大流派锅庄舞,均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锅庄除称为“卓”,有的地方也称作“擦拉”,意思是“玩艺”。其中又分“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三法王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庙》《银光闪耀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呀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歌颂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的歌词比较多,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锅庄舞最流行的,是香格里拉县和德钦县。2008年8月,香格里拉县的达珍区批和德钦县的徐桂莲,同时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锅庄舞(迪庆锅庄舞)]代表性传承人。

达珍区批的徒弟娘念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很多中青年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对于来学习锅庄舞的人,达珍区批总是热情接待,悉心传授。如今,他已经收徒30余人,遍及东旺、格咱、建塘镇等地。他的徒弟,如扎史培楚、都吉培楚、格茸七林、娘念、鲁茸旺堆、史律娘念、布尺娘念、阿茸区批等,已经逐步成长为当地锅庄舞的代表人物。其中,格茸七林学得最多、最全面,是达珍区批的得意传人。

达珍区批说,年轻的时候,自己曾经有过连跳七天七夜锅庄舞的纪录。年逾古稀之后,跳舞已经有些吃力。然而,每当村子里有锅庄舞表演时,他总忍不住去凑凑热闹。而遇到记者采访时,兴之所至,老人也会高兴地带着孙子表演上一段,以便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精彩的锅庄舞表演。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