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张明星——让“山花儿”绚烂绽放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483字

张明星——让“山花儿”绚烂绽放

一、五行八作,都是老师

张明星

1941年,张明星出生在宁夏固原县(今固原市)张易镇的一户回族农民家庭。张易镇位于固原县西南部,东临六盘山,这里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张明星家就住在镇上的阎关村。

小时候,张明星一家主要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因此,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便开始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父母的负担。那时,村里的大人们干活时、孩子们玩耍时,都喜欢唱两句“山花儿”,张明星也不例外。平日里,无论是走在六盘山的羊肠小道,还是在田间劳作,他都会用“山花儿”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

“山花儿”又叫“干花儿”,主要流传于宁夏固原六盘山地区的回族聚居地,是回族人民用来歌唱生活、歌唱爱情的独特演唱形式。“山花儿”基本以单套短歌的方式即兴填词演唱,在音乐上继承了陇山(今六盘山)地区古代山歌的特征,并吸收了信天游、爬山调等多种音素,多用五声音阶式迂回进行。其表演形式多为独唱或对唱,演唱内容非常丰富。如今,经过长期的发展,“山花儿”已成为继“河湟花儿”“洮岷花儿”之后的第三大“花儿”流派,在宁夏的男女老少中广为传唱。

生活中的张明星

听着“山花儿”长大的张明星,对“花儿”艺术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阎关村有个百岁的老汉最会唱“山花儿”,张明星几乎天天都抽时间跟老汉学唱。他很用功,学起来一丝不苟,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打破砂锅璺(问)到底”。老汉非常喜欢张明星,于是就把一生所会的全部“山花儿”悉数教给了他。

除了常常跟乡亲们学唱“山花儿”,张明星还抓住时机不断向外乡人虚心请教。他7岁那年,村里来了位木匠,人称三老伯,唱得一口好“山花儿”和民间小调,还会讲许多逸闻趣事。当时,村里有个“光棍堂”,三老伯白天在村里干活,晚上就到那里休息,教张明星和其他孩子唱“山花儿”和小调,并给他们讲有趣的故事。张明星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回族人从小就听着‘山花儿’长大,学唱歌根本不用谱子和笔,全靠脑子记。木匠一句一句地唱,我们一帮小娃娃就跟着学。”就这样,张明星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很快就将三老伯会唱的所有“山花儿”学到了手。

一年后,村里又来了两个要饭的,喜欢唱《要饭歌》《勤大嫂》《懒大嫂》这3首“山花儿”。别人见了他们都直躲,可张明星却并不嫌弃,总是跟在他们身后,为的就是学唱这3首歌。后来,张明星去邻村给人放羊,也趁机从邻村人那里学了不少新歌。

除了唱“山花儿”,张明星还学习了汉族传统戏曲剧种“眉户”和“秦腔”,以及汉族传统民俗活动“耍社火”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他大开眼界,也为他日后编唱内容丰富的“山花儿”打下了基础。

二、崭露头角的“农民艺术家”

通过长期的积累,到了20岁出头时,张明星的脑子里已经装了上百首“山花儿”,演唱技艺也越来越娴熟,成为村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64年3月的一天,张明星赶着毛驴往地里送粪。一路上,他一边走一边用高亢嘹亮的嗓音唱着眉户《梁秋燕》,正巧遇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工团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被他的歌声深深吸引,不禁驻足聆听了起来。当时,文工团正在为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四处寻才,张明星就这样被选中了。

几个月后,张明星接到文工团的通知,准备进京演出。当时家里很穷,根本拿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于是,张明星的妻子就把姐姐的一件烂衣服要来,扯了2尺布补了补,随后又用娘家哥哥给的6尺蓝布缝了一条大裆裤,就这样把张明星给“包装”了起来。

上衣和裤子的问题解决了,可脚上破破烂烂的鞋子还没能解决。就在一家人想办法弄鞋时,固原县的武装部长却捎话不让张明星走,因为张明星是县里的民兵营长。张明星听后非常着急,赶忙穿上烂鞋连夜偷跑到银川,来到了文工团。

张明星表演《数花》

1964年11月,张明星和另外17人组成宁夏代表团,赴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表演了《对花》《数花》《黄河号子》《送粮路上》等12个节目。在演出中,张明星不但是领唱,还充分发挥了自编自演的特长,载歌载舞,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后来,《数花》这个以说唱形式描绘宁夏秀美山川的节目成了最受欢迎的节目,其中“沙枣子开花么,香天下,塞上江南好宁夏;东有黄河一条龙,西有贺兰山宝疙瘩,一马平川好庄稼,幸福的花儿开……”的歌词也通过这次演出唱响全国。

观摩演出结束后,张明星和其他演员来到民族文化宫,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总理不但肯定了宁夏代表团的精彩演出,还评价张明星他们是“农民艺术家”。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明星都热泪盈眶:“总理特别亲切,他接见了我们每一个人,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握了手。他看了我们业余演员的演出,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演得很好,很有魄力、很有生活。专业的艺术家也要向业余的学习,到农村去、到生活中去,不要忘记生活是艺术的老家’。”

当天晚上回到招待所后,张明星激动得彻夜未眠,连夜把见周总理的情景编成了“山花儿”,并取名为《忘不了周总理叮咛的话》。歌词是这样唱的:“金花么银花是一串花,回民娃上北京唱了个《数花》;周总理亲切地接见了咱,叮咛的话永辈子牢牢地记下;全心全意为人民,别忘了生活是艺术的老家!”

张明星的这首《忘不了周总理叮咛的话》一经演唱就红遍了大街小巷。如今,阎关村里的乡亲们依然对这首歌念念不忘,时不时地会哼上几句。

三、编唱“山花儿”的“优秀民歌手”

回到宁夏后,代表团在自治区各个县进行了巡回演出,张明星编唱“山花儿”的热情也与日俱增。

“六盘山花儿会”对“花儿”

为了提高演唱水平,张明星系统地钻研了“山花儿”的演唱技巧、音调、韵律等,并对不同地区“花儿”的曲调进行了对比。为了更好地编写“山花儿”歌词,从未上过学的张明星自学文化知识,一点点认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山花儿”,他还组织了一个文艺演出队,到十里八乡去演出……最终,张明星通过一系列的锻炼完善了自己的演唱,并形成了高亢、粗犷、豪迈,乡土气息和生活情感浓郁的演唱风格。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山花儿”被禁止演唱。没有了演出舞台,张明星就在家里和三五个人一起偷偷地唱。周总理逝世后,张明星十分难过,于是便编了一首“山花儿”唱道:“睡梦里常常梦见您,醒来时看不见了;幽灵儿忘不了六盘人,六盘人,肝花儿都想烂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山花儿”终于重见天日,张明星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了“山花儿”的编唱中。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他用一首首“山花儿”表现了农村的新气象,其中一首《把改革的尕花儿漫上》是这样唱的:“茉莉香茶黑白糖,在细瓷的盖碗子泡上,把治穷致富的根扎上,把四化的尕花儿漫上。”

20世纪80年代初,自治区先后在吴忠、固原、同心连续举办了3年“花儿”调演,吸引了不少喜爱“山花儿”的年轻人。时任固原县文化馆馆长的张明星亲自为自治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山花儿”人才。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山花儿”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在自治区各地广为流传。

1984年5月,“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开始,张明星成了固原县集成领导小组的成员。除日常的组织工作外,他还展开了搜集整理“山花儿”的工作,把自己掌握的200多首“山花儿”,以及60多首小曲、小调录制成6盘磁带,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1987年,为了表彰张明星,自治区有关部门正式命名他为“优秀民歌手”,并授予他第二届民间文学“金凤凰”奖。

《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书影

1985年,张明星被吸收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88年,他又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与此同时,张明星的“山花儿”曲谱也被正式编入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一书中;而他搜集整理的相当一部分歌谣、谚语等,也被分别编入有关“集成”。

20世纪90年代末期,张明星从工作岗位退休,搬回了阎关村老家定居。平日里,他一边唱“山花儿”,一边学着制作牛头埙、口弦、竹咪咪等民间乐器,他说:“‘山花儿’只有在大山环绕的环境里才能尽情抒唱,城市里缺乏唱‘山花儿’的氛围。”

四、联系现实,新编新创

几十年来,张明星编唱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花儿”,受到人们的大力称赞。许多人都说他编唱的“山花儿”贴近生活、朗朗上口。这主要在于他在编唱“山花儿”时所做的一系列创新。

首先,在歌词取材方面,以往人们创作“山花儿”多以歌颂爱情为主,而张明星却将“山花儿”创作与时代融为一体,从我国重大历史事件中取材,关心国家昌盛和百姓疾苦。在他看来,“山花儿”就是历史的记录,因此,他创作的每一首“山花儿”都记录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是他的创新中的最关键之处。

其次,在歌词语言方面,张明星做到了将“山花儿”与文学语言有机结合。在创作歌词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以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事物。在《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中,他写道:“云彩里迈步风送爽,登六盘,披一身朝霞的红光,踏散了露水银珠儿淌,湿衣裳,沾一身满洼的山香。”在这几句唱词中,张明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清晨山野的景色,将“山花儿”与文学语言严丝合缝地衔接起来。这是他的创新中的最细腻之处。

最后,在民歌曲调方面,张明星通过吸收相关音乐的成分,对传统老调进行了创新。在演唱不同的“山花儿”时,他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觉适当改变唱腔。他说:“‘山花儿’改调子,以更顺更好听、人愿意听为前提。”这是他的创新中的最独到之处。

进入21世纪,张明星依旧用心编唱“山花儿”,向前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张明星写下了:“难忘的2008年,大地震走到了四川。胡书记温总理到一线,视察了受灾的磨难。”

2009年5月,张明星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宁夏回族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在激动之余,张明星编唱了一曲《非物质文化又开花》:“非物质文化又开花,一下子,把老一辈传人给找下;领导和群众坐一达,一总子,把失传的花儿给留下;花儿本是心上话,没样子,有各式各样的唱法。”

2009年和2010年,固原市和市里的原州区分别举办了六盘山“花儿”歌手大赛,张明星作为嘉宾出席了大赛。通过对参赛歌手的接触,他感到:“现在能够熟练掌握‘山花儿’令调,创作‘山花儿’歌词的歌手太少。很多歌手唱腔没有定式,自然缺少了‘山花儿’特有的原生态,还有不少歌手从录音机上学唱‘山花儿’,当然没有原汁原味的韵律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山花儿”后继有人,张明星把自己几十年来编唱的“山花儿”又重新整理了一遍,按不同时期记录在稿纸上,并开始物色“山花儿”的优秀接班人。如今,他仍在为传承“山花儿”忙碌奔波着,希望让这朵“山花儿”绽放得更加绚烂。

张明星参加宁夏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