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李福国——“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425字

李福国——“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一、辰州傩戏的一派掌坛师

李福国

1963年,李福国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七甲坪乡(今为七甲坪镇)大岔坪村的一个土家族家庭。

沅陵在秦代时称辰州郡,今隶属怀化市,地处怀化市的最北部,沅水中游,与桃源、安化为邻,素有“湘西门户”之称。

七甲坪镇位于沅陵县境内东北边陲,离县城有150多公里,北倚张家界市(旧称“大庸”),东接常德桃源县。这是一个位于怀化、常德、张家界三市接壤地带的经济文化重镇,因此可谓真正的“一俗共三县”“一山压三市”。而流行300多年的辰州傩戏,在这里历来最为盛行。

李福国小时候学习的是汉戏,1979年高中毕业后,遂进入乡汉剧团演唱汉戏。

1983年,李福国改学傩戏,拜在辰州傩戏河南教派(下河教)第三代传人向世显的门下,后成为辰州傩戏下河教的第四代掌坛师,法名李福显。

沅陵辰州傩戏《观花教子》剧照

1985年出师后,李福国基本掌握了傩戏的演唱技巧和一定的剧目,开始从事辰州傩戏演唱及授徒。此后,他长期在桃源、大庸、慈利、沅陵县演出,多达千余场次,为土家族和兄弟民族的观众送去了欢乐。

李福国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他演出的剧目,除保留原有戏曲节目的剧情特征外,或多或少都对内容、人物刻画、故事情节、语言表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加工。经过不断完善,他先后整理出了《姜女下池》《观花教子》《八郎买猪》《买纱》《郭先生教书》《毛三编筐》《三妈土地》等傩戏。

李福国的妻子聂满娥,是远近闻名的才女、金嗓子,不仅戏唱得好,还会排戏、编戏,化装、布景等也都手到擒来。因此,夫妻完美配合,颇有无往不利之势。

1998年9月,在沅湘傩戏傩文化研讨会期间,来自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及国内的127位专家学者云集沅陵县七甲坪,观摩辰州傩戏和傩技的表演。其间,李福国与妻子聂满娥演出傩戏《姜女下池》,很受与会代表欢迎,同时获得了戏剧专家的高度赞誉。

此后,李福国夫妻名声大振,成为桃源、大庸、沅陵三县最为出色的傩戏演员,演出邀约不断,并曾多次参加省、地电视台的拍片演出。

此外,李福国还收藏有一副有230余年历史的“土地”面具,以及其他傩戏人物面具数十个。

二、辰州傩戏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

傩戏,即傩坛戏,土家族称之为“傩愿戏”。它是我国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可追溯到原始群居时期。曾有资料称它源于古代的巫术。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宗教活动,也是融文字、舞蹈、音乐、雕刻、绘画及戏剧等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古老文化艺术活动。

沅陵“辰州傩戏”又称“土家傩”“傩愿戏”“傩堂戏”,它源于原始宗教,上古时期就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曾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依然存在,那就是傩戏。

辰州傩戏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诸文献的记载十分明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记载:“辰俗巫作神戏,搬演孟姜女故事。”乾隆十年(1745)《永顺县志》也记载有辰州傩戏的影响:“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傩戏。……至晚,演傩戏。敲锣击鼓,人各纸面一:有女装者,曰孟姜女;男扮者,曰范七郎。”

傩是一种宗教和艺术结合的仪俗表演活动,大致分为傩祭、傩戏、傩舞、傩技四个部分。它经历从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从娱神到娱人,形成了娱人娱神的双重性特征。作为宗教信仰的傩事活动,一般在秋收后到次年春耕前进行。但晚近艺术化了的傩戏本戏,演出时间虽然与农业生产的农闲有关,时间要求却要宽泛许多。

辰州傩戏音乐情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曲牌有“先锋调”“师娘调”“八郎调”“土地调”“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等20余支。演唱时不用丝弦,只用锣、鼓、钹伴奏。有徒歌(锣鼓干唱)和帮腔两种形式,按“打—唱—帮—打”程式反复进行。此外,辰州傩戏的巫师班,一般都兼能表演“开红山”“过火槽”“上刀梯”“踩犁头”“滚刺丛”等傩技,颇多惊险与神秘。

辰州傩戏道具和服饰都很古朴,主要有裙子、法衣、牛角、司刀、牌带、马鞭、卦、令牌、令旗等。面具是傩戏必不可少的特征性用具,辰州傩戏有全堂面具和半堂面具之分,有固定名称,如唐氏太婆、仙凤小姐、报福三郎、歪嘴老娘、甘生、笑和尚、钱童、开山莽将关爷、判官、周仓、土地等。面具的雕刻绘制,构思诡谲异常,刀法刚劲粗犷,色调多样,形态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既是傩戏最重要、最典型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沅陵辰州傩戏面具

沅陵辰州傩戏《三妈土地》剧照

在沅陵七甲坪一带,巫傩分为上河教和河南教(下河教)两个教派。所作傩仪的场次有多有少,演唱的傩戏剧目则大同小异。按照演出形式,可分正戏、小戏和大本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一部分,由法师请神演变而成,表演剧情简单,剧目有《搬先锋》《搬师娘》《梁山土地》《三妈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小戏存在于傩仪之中,但已具小型戏曲特征,内容却与傩仪无多关联,如《晒衣》《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大本戏与傩仪没有关联,戏曲化程度较高,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傩戏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授,家传与师传相结合,一般要拜师才传法,而“绝法”绝不传一般弟子。掌坛师一般都有较好的表演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傩以坛为单位,每坛即为一个傩戏班,每个傩戏班有6~12名傩戏老师,有一至两名掌坛师,其余为师兄弟或徒弟。

辰州傩戏不仅是“戏剧的活化石”,它存在于民间土壤之中,已成为当地百姓精神生活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5月,沅陵辰州傩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三、为辰州傩戏贡献终生

辰州傩戏源于荆楚,辐射于巴蜀吴越秦等地,并曾一度影响中原。近年来,沅陵七甲坪的辰州傩戏和傩技表演进入了旅游景点,成为沅陵县的文化品牌。

不过,如今沅陵县七甲坪镇的辰州傩戏的传人,却仅有17人了。

不过,就李福国一家来说,却是各个皆为傩戏传人。李福国夫妇之外,女儿李萍,女婿全军,还有李福国的大舅子聂平,都是傩戏艺人。

与任何一个农村家庭一样,李福国夫妇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走出山乡,可没想到女儿李萍却喜欢上了傩戏。傩戏本身蒙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向来传儿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祖祖辈辈都是如此。李福国想了很久,最终还是亲身把傩戏传给了女儿。而后,又是傩戏为媒,一个爱唱戏的小伙子全军成了李福国的女婿。此外,李福国的大舅子和另外一个女儿,也成了傩戏的追随者。这样,一家子个个可以登台,而且技艺不凡,故而当地人誉之为“傩戏一家班,技艺压三县”。

尽管“技艺压三县”,但只要一有时间,李福国一家人还是会练功排演,不敢丝毫松懈。有一些规模较大的演出,其中要演古老的剧目,为了演得更好,李福国一家人要摸黑骑着摩托车去几里外的村子里,向那里的老艺人学艺、彩排,一招一式做得分外认真。

多年来,李福国夫妻俩戏不离口,唱戏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只要是一说起傩戏,李福国就比喝上烧酒还来劲。祖上传下来的好多剧本与道具,都在“破四旧”时期烧毁或遗失了。现在的很多剧本,都是李福国自己凭着模糊的记忆整理出来的,其中还包括新创作的不少剧本。特别是说起那张已有两百年历史、不知传了多少代的面具,李福国总会有些激动,因为那是他们家祖传的宝贝。

傩戏传承走进校园

2008年2月,李福国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戏(沅陵辰州傩戏)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是怀化市傩文化研究协会的会员。

除了传给家人之外,李福国还收了一个徒弟,叫敬波,是从几百里外的桃源县前来拜师学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了傩戏。一腔一板,一招一式,几千年来就这么唱着跳着,谁也不曾疲倦过。

2011年6月21日,李福国因病抢救无效,英年早逝,年仅48岁。而就在此前的4月25、26、27日,他组织的傩戏表演队伍连续3天在沅陵龙兴讲寺火神庙古戏台和文化大楼二楼傩戏堂,昼夜巡回展演《开洞请戏》《三妈土地》《捡菌子》等12个精品剧目。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