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黄朝宾——“拿起锄头就下地,穿上戏装即登台”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496字

黄朝宾——“拿起锄头就下地,穿上戏装即登台”

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布依戏师

1926年8月,黄朝宾出生在今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乃言乡(今八渡镇)乃言村的一个布依族家庭。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布依族占全县人口的75%。这里也是布依戏的发祥地和戏队集中地,布依戏在这里的众多乡镇都十分流行。在册亨县的许多村寨里,布依戏表演者也正是当地村民,他们往往“拿起锄头就下地,穿上戏装即登台”。2010年,册亨县获得“中华布依第一县”之称,并成为布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基地。

乃言村是一个具有数百年历史的布依族村寨。村寨四面环山,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生态良好。这里不仅山水宜人,而且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特色鲜明。1993年,乃言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1996年,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文化之乡”。

黄朝宾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乃言村,先人都十分喜欢跳跳唱唱、拉拉弹弹。黄朝宾的父亲就十分热爱布依戏,曾被人们称为“戏子”(能唱会跳)。黄朝宾从小就受到布依戏的熏陶,为它活泼、轻快的节奏所吸引。

七八岁还在读小学(私塾)的时候,黄朝宾就经常跟随父亲到乡邻家里去为人家祝寿跳戏。久而久之,布依戏就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中。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学好、演好布依戏。

乃言布依戏师队的演出

11岁时,黄朝宾拜历史悠久的打言戏班(始创于1742年)第七代戏师黄施仁为师,学演小旦、小生及二胡演奏;中学时代,他又学习了“文官”和“武打”表演。高中毕业后,黄朝宾从贵阳返乡任教,又师从韦学风、蒙绍君等人继续学艺。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以及演出锻炼,黄朝宾各方面都有很大提高,表演技艺越来越娴熟,真正成了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布依戏师。

1960年5月,黄朝宾创办了乃言布依戏师队,经常深入布依族聚居地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除演出之外,黄朝宾都会认真听取人们对布依戏的介绍,虚心请教民间艺人,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1984年,黄朝宾带领乃言布依戏师队参加文化部在昆明举办的少数民族艺术观摩演出,获得了荣誉奖。

1986年4月,黄朝宾应邀率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布依戏史录像演出”。在一个星期的演出中,黄朝宾带领他的乃言布依戏师队,充分展示了布依儿女的能歌善舞,将布依戏推向了更高的艺术舞台。四场演出下来,摄制组对黄朝宾组织、编导、排练的布依戏纷纷叫好,其中《布依儿女唱山乡》尤其受到好评。

二、布依戏:多重影响形成的民族戏曲

布依戏旧称“土戏”“欢戏”,布依语称为“谷艺”。它是布依族独有的民族戏曲艺术,主要流行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市。

布依戏是受汉族、壮族、苗族等民族戏曲影响,用布依语演唱布依族歌曲,在布依八音、布依彩调、八音坐唱(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布依族歌舞最先是孕育于祭祀仪式的跳神活动,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发展出布依八音、布依彩调、八音坐唱。后来民间艺人经过改造、融合,逐渐将其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相传布依戏迄今已有近300年(又有近200年、近100年之说)的历史。有学者根据布依戏班“板万戏班”的手抄历史资料《欢戏历源》,认为布依戏至少在1741年(清乾隆六年)时就已形成,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1984年,布依戏传统剧目《罗细杏》赴昆明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观摩录像演出”,被评为“优秀剧目”,获得“孔雀杯”。至此,布依戏被国家正式认定为民族戏曲。

布依戏有生、旦、丑及大王、大将等分工,各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过程中对面穿梭,形式活泼。布依戏的各个角色都戴面具(脸壳),面具有木雕、笋壳、竹篦壳几种,主要以红、黑、黄、绿、蓝、紫六色勾画、涂染、雕刻,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在眼、眉、鼻、口、胡须上着力渲染。演出时,演员头上蒙青纱,戴面具,通过面具上的开孔观看。

布依戏的音乐由唱腔、器乐曲牌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所用乐器有牛骨胡、葫芦胡、二胡、笛子、月琴、包包锣、小马锣、钗、钹、鼓等。有的布依戏队还加入“勒尤”(布依族特有的竹管吹奏乐器)和木叶伴奏。弦乐、吹奏乐器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情绪、表达人物感情,并演出过场音乐。打击乐较为简单,主要是创造舞台气氛、掌握戏剧节奏。

布依戏演出

布依戏唱腔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有“正调”(长调)“京调”(起落调)“翻演调”“马倒铃”“八谱调”“反调”“二黄”“二六”等。布依戏唱腔古朴,富有抒咏性。布依戏唱词结构多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上下句。

布依戏《罗细杏》剧照

布依戏根据剧目题材的不同,其演出分为布依语和“双语”演唱两种类型。根据布依族“摩公”经咒、古歌、傩仪故事、民间神话传说等编演的剧目,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剧目,服装和道具与汉族戏剧基本相同,演员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以及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则用布依语。

布依戏剧目可以分为三类,即传统剧目、移植剧目和现代剧目。传统剧目来源于布依族题材,主要有《三月三》《六月六》《穷姑爷》《人财两空》《红康金》《四结亲》《借亲记》等。移植剧目来源于汉族故事,主要有《玉堂春》《秦香莲》《祝英台》《穆桂英》《樊梨花》《杨家将》《说岳传》等。现代剧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有《罗细杏》《金竹情》《好媳妇》等。

2006年5月,布依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三、“拿起锄头就下地,穿上戏装即登台”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所谓“拿起锄头就下地,穿上戏装即登台”。戏班一般有30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组织,戏师担任班头。册亨县的布依戏班一般由32~36人组成,取其双数,意在“双喜”。旧时册亨的布依戏班有20多个,加上2012年新组建的,现在能正常开展活动的仍有近10个,如乃言、弼佑、板万、者术、路雄、秧佑太和、板坝保和、纳阳等。

布依戏的戏装、脸谱

布依戏形成至今,表演活动均系群众业余组织,多于每年新春、重要的民族节日以及婚嫁、贺寿、乔迁新居等喜庆佳期举行(也有个别戏班的表演活动用于丧事)。其中“岁终新正”最为集中,届期各戏班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禳灾祈福、驱鬼逐疫。

因为依存于信仰习俗,所以布依戏演出有一套较为固定的传统程序,可以概括为“加官开台、扫台封箱”两部分,中间是“正戏”。册亨布依戏演出仪式则包括八项之多:“开箱”“敬老郎”(即祭祀请祖师)、“点符浪”(即念咒语、施法术)、“降三星”“打加官”(“主戏”)“升三星”“扫台”“封箱”等。布依戏服装、化妆较为简单,舞台背景多为具有驱邪祈福、消灾纳吉的“八仙”幕布。正是因为把演戏与消灾祈褔习俗结合起来,布依戏长期以来才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

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前身为乃言乡)、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其中,黄朝宾的乃言布依戏师队最为活跃。这个戏师队现有演职人员21人(5个专职演员),表演的角色有小旦、小生、文官、武将等,主要是在祝寿、婚丧、节日庆典等场合演出。

为了把布依族民间传统文化与正在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结合在一起,2003年11月,黄朝宾带领他的乃言布依戏师队赴兴义万峰林景区,参加“中法文化交流”观摩演出,深受法国友人好评。

2008年2月,黄朝宾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戏,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

多年来,黄朝宾始终致力于布依戏的发扬光大,在戏班建设、演出活动、文化挖掘、技艺传承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担任中学教师期间,黄朝宾将自身所学技艺用于教学之中,为传承布依戏、发扬布依族文化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巡回演出以及其他活动中,黄朝宾曾深入到安龙、望谟、贞丰以及广西隆林、百色等布依族聚居地,调查了解不同区域布依族文化特点,收集整理布依戏等。

黄朝宾呕心沥血收集整理布依族文化艺术,不计个人得失,为布依戏默默奉献。迄今为止,他已主持戏班,编导、排练了《武显王闹花灯》《转路调》等20多个布依戏剧目,到全国10个省(区)演出数千场,培养了第九代和第十代布依族古装戏“谷艺”戏师接班人,发展了数百名布依戏爱好者。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