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库尔班·托合塔什——帕米尔高原的“鹰舞之王”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477字

库尔班·托合塔什——帕米尔高原的“鹰舞之王”

一、成长为帕米尔高原的“鹰舞之王”

库尔班·托合塔什

1931年,库尔班·托合塔什出生在今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的一个塔吉克族家庭。

塔什库尔干,在维吾尔语里意为“石头城”,因城北有古代的石砌城堡而得名。这里位于帕米尔高原之东、昆仑山之西,是一片千峰万壑相隔的洁净世界。1954年9月17日,这里成立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隶属喀什地区。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是我国的一个边境县,与三个国家接壤:西北与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与阿富汗接壤,南部与巴基斯坦相连。这里生活着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回族等民族的人民,总人口33000多人(2004年)。

如果对这个民族自治县还缺乏直观的认识,那么,不妨看看这些:红其拉甫哨所,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名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还有塔吉克族鹰舞……

成长在塔什库尔干的库尔班·托合塔什,遗传了塔吉克族人善舞的天赋,从小又受到民族舞蹈艺术的熏陶。15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学鹰舞。尽管既没多少文化,也未受到过专业的舞蹈教育,他却成了帕米尔高原的“鹰舞之王”,他跳的鹰舞《商人与马》《天鹅与狐狸》等,无人能够媲美。

库尔班·托合塔什生活的瓦恰乡,位于喀喇昆仑山深处,那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一生生活在这里的库尔班·托合塔什,主要以农牧为生,与恶劣环境和气候搏斗是经常的事情。正是鹰,正是鹰舞,给了这里的塔吉克族人民生活的勇气和欢乐。

50多岁的时候,库尔班·托合塔什的老伴去世了。刚料理完后事,就有人邀请他去婚礼上跳鹰舞。尚未从丧妻悲伤中恢复过来,库尔班本不想去。然而,在塔吉克族人眼里,谁家举办婚礼,能看到他的舞姿,那是一种荣耀。他被人硬拉着去了,手鼓被递在手里,他还是不愿意跳。犹豫、矛盾了半天,在无数双期盼的眼睛注视下,最后他还是跳了。

音乐响起,库尔班·托合塔什跳了起来,舞步从沉重、缓慢,渐渐变得轻快、敏捷。跳了一曲又一曲,婚礼上的所有人都跟着他一起跳,气氛喜庆、热闹。婚礼结束时,他没落一滴泪,反而笑了。——塔吉克族的鹰舞与消沉悲戚无缘,有的只是雄浑苍劲、积极向上。

二、跳鹰舞是塔吉克族人一生的快乐

在我国帕米尔高原生活的塔吉克族,智慧、勇敢,向来有“鹰之族”的称誉。在塔吉克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鹰的传说、民歌、寓言和谚语。塔吉克族人民非常羡慕自由翱翔于雪山之巅的山鹰,他们视鹰为强者、英雄,对鹰几乎是“图腾似的崇拜”,以至将鹰人格化,把舞蹈与鹰的习性、动态联系在一起,于是形成了“鹰舞”。

关于鹰舞的起源,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有位老人,看到鹰有翅膀能飞,非常羡慕。于是他设法捉到一只鹰,用其翅膀做成鹰笛吹出好听的声音,又展开双臂像鹰一样盘旋起舞。这使老人感到非常愉悦,而且舞得非常好看。这样,大家都学他吹奏鹰笛、跳起了鹰舞。

鹰舞与鹰笛是双生姐妹,鹰舞的舞步与鹰笛的曲调协调一致。鹰舞的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里斯”两类,前者主要是双人舞,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代表了塔吉克族舞蹈的特有风格;后者是群舞,近似维吾尔族的“麦西莱甫”,属于民间集体舞。其实这也是音乐节奏的区别,“恰甫苏孜”在塔吉克语中意为“快速、熟练”,“买里斯”则意为“特定节拍”。

塔吉克族鹰舞

鹰舞主要是男人的舞蹈,但也有男女合跳的。男子舞姿,两臂一前一后,前臂较高,后臂较低,步伐矫健灵活,就像雄鹰飞翔。慢步时两肩微微颤动,显示出豪迈的理想、无敌的勇气和顽强不屈的性格;快步时盘旋俯仰,如鹰起隼落,刚劲而稳健。妇女舞姿,双手在头顶上部里外旋转,动作柔软,婀娜多姿,显示出和顺而勤劳的性格。

集体鹰舞,多在节日里或是婚礼上。那时,只要是鹰笛和手鼓声一响起,男男女女都会翩翩起舞。在鹰舞中还有“马舞”“箭舞”“刀舞”等舞蹈,也是用鹰笛和手鼓伴奏,其舞步和鹰舞的步伐差不多。舞蹈开始时,往往先由一名舞技较高者上场,接着众人便纷纷上场共舞。

鹰舞是塔吉克族的民间传统自娱性舞蹈,场地不受限制。无论田埂地头、庭院室内,只要人们兴致所至,都可起舞。诚如库尔班·托合塔什所说,“跳鹰舞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跳鹰舞也是所有塔吉克族人一生的快乐。

提起鹰舞表演时的热烈奔放场面,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主任都力坤动情地描述道:“每到节日,在纳依(鹰笛)、手鼓、巴郎孜阔木(弹拨的七弦琴)和拉巴甫(即热瓦甫,弹拨的六弦琴)等乐器的伴奏下,塔吉克族人引吭高歌,一唱众和,音乐曲调悠扬,歌声热情奔放,再加上那如雄鹰搏击蓝天般的舞蹈配合,当歌舞进入高潮时,观众往往情不自禁,为舞者击掌助兴,吹起口哨,并发出‘噢!噢!’的欢叫声,气氛更加热烈。”

2006年5月,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引水节和播种节(民俗类)、鹰舞(民间舞蹈类)两个项目,同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把鹰舞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塔吉克族人”

2008年2月,库尔班·托合塔什和同县的买热木汗·阿地力同时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塔吉克族鹰舞)代表性传承人。

成为国家级传承人,使库尔班·托合塔什由衷地感动:“跳鹰舞是我一生最大的快乐。我做梦都不会想到,鹰舞会得到国家如此重视,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己也成了国家级传承人。”

国家的重视,让库尔班·托合塔什突然感觉到了鹰舞是多么宝贵,自己掌握的鹰舞技艺又是多么有价值。为此,他曾在一次表演时留下了泪水。

那天,库尔班·托合塔什喀喇昆仑山深处的家乡瓦恰乡,来了10多名自治区和州上的领导,和全乡人一起庆祝引水节。当大家砸开冰块,将清澈的雪水引入水渠,看着清澈的雪水缓缓流入耕地时,库尔班·托合塔什带头跳起了鹰舞。他时而盘旋仰步,如鹰起落;时而双肩微抖,如鹰空中傲视。他脚顿挫、手高扬、腰扭动,眉毛和嘴唇跟着节奏,不停地微微颤动。跳着跳着,眼泪突然“哗”地一下涌出了眼眶。他一边流泪,一边跳。跳完了,抱着一个领导,失声痛哭,像个孩子一样。这哭声,感染了在场人,很多人也跟着流下了热泪。

库尔班·托合塔什说:“我跳了一辈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大领导,就这一次,才知道自己和鹰舞的价值。”

一直以来,除了山里人,外界极少有人知晓,他跳的鹰舞有多么出色。多少年了,鹰舞这种来自塔吉克族人的普通艺术,难求最高礼遇的命运,此刻被他一语道出。这也正说明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库尔班·托合塔什家客厅的墙上挂满了照片,照片上全是他在各种重大集会上的舞姿。每当有记者来访,老人总会坐在土炕上讲述自己鹰舞表演的各种动人情景,并深深地感染着听者。而情之所至,音乐响起,老人便与两个小孙子一起跳起鹰舞来……鹰舞,已经融入了塔吉克族老老少少的生命。

目前,库尔班·托合塔什老人最着急的,就是怎样把这门濒危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并让它发扬光大。现在他带了近20个徒弟,其中就有他的小孙子。“我要把我所有的舞蹈技艺都传授给他们,再让他们把鹰舞的快乐,带给更多的塔吉克族人,带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喜爱鹰舞的人们。”

生活中的塔吉克族鹰舞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得很好,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民间艺人最多、‘非遗’保护项目最多、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说法,并不为过。在2006年塔吉克族引水节与播种节、鹰笛与鹰舞四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后续又有马球、婚俗、塔吉克族服饰、民歌列入了“非遗”名录。

关于塔吉克族鹰舞,自2005年以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每逢重大节日和全国文化遗产日,都要举办塔吉克族鹰舞专题演出。除舞台上表演外,每次的活动都进行录像摄影,并在电视和广播上播放。城乡寄宿制小学还一度出现3000名小学生利用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随着塔吉克族音乐,一起跳塔吉克族鹰舞的壮观场面。如今,塔吉克族鹰舞已经成为塔县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和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在库尔班·托合塔什和另一位代表性传承人买热木汗·阿地力的共同努力下,塔什库尔干全县十个乡镇的鹰舞融合为一体,鹰舞深入每一户人家。在两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发掘和培养下,目前塔县鹰舞传承人已达200多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