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闭克坚——“一辈子都是农民,一生都在搞壮剧”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754字

闭克坚——“一辈子都是农民,一生都在搞壮剧”

一、出身世家,少年有成

闭克坚

1938年7月,闭克坚出生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的一个壮族家庭。

田林百达村有着深厚的北路壮剧传统,演出从未停顿,艺人层出不穷。对于哺育自己成长的这块乡土,闭克坚说起来不无自豪:“我们百达村是一个深受北路壮剧影响的村庄,村里的壮剧团从同治年间成立至今,演出都未曾停断。而在我们田林县,平均每100个人里就有一人演过壮剧。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可以说壮剧已经深入田林县各族人民心中。”

闭克坚出身于壮剧世家,祖父闭必熙是著名壮剧艺人,集编导、演员、乐师于一身,远近闻名,表演剧目多达47出;父亲也是能拉能唱的壮剧能手,叔叔也是“搞壮剧的”。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闭克坚自幼热爱文艺。8岁时,他开始跟父亲学拉二胡,9岁跟随伴奏,10岁登台表演。可以说,少年时代的闭克坚已经是出色的壮剧苗子。

12岁时,闭克坚有幸得到北路壮剧第8代艺师黄福祥的青睐,被黄老收为徒弟。那年,黄福祥从八桂乡来到利周乡百达村指导壮剧,他示范了一个较有难度的表演动作,几个大人半天都学不会,闭克坚目不转睛地看着,抓住了动作要领,不由自主地模仿了起来。这一举动引起了黄福祥的注意,他发现这个孩子有表演天赋,是个好苗子。当天晚上,黄福祥便让闭克坚上台扮演一个小孩角色,成为当时剧团里年纪最小的演员。

回忆起拜师学艺,闭克坚说:“我12岁拜北路壮剧第8代传人黄福祥为师,当时他50多岁了。那时我开始练基本功,包括生、旦、净、武、丑。他精心培养我,我学得很认真、刻苦。”这段经历,为闭克坚以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向老师学习,闭克坚还自费到田林县、隆林县和西林县等地的剧团拜访老艺人,学到了不少壮剧剧目和表演技艺,并掌握了历代艺师的传承历史。

1954年,16岁的闭克坚小学毕业,接着升入田林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文艺活动,并开始学习编写短篇壮剧。1955年春,他参加了田林县文艺会演。

1957年初中毕业后,闭克坚开始专门研习壮剧。他虚心向老艺人学习,基本掌握了壮剧各个音乐曲调的演奏,还学会了表演生、旦、净、武、丑各个行当,得到老艺人和乡亲们的称赞。20岁的时候,闭克坚就已经出师传戏了。

二、对歌获佳偶,师传古戏本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已经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而闭克坚与妻子的美好姻缘,也正是壮剧成就的。

1958年春天,闭克坚跟着剧团到邻近的凌云县朝里乡那巴屯唱戏。那几天,闭克坚唱的是传统剧《夫妻相会》,一连演了一周,场场满座,有的人甚至是带着干粮从几十里外赶来的。到剧团准备离开时,想到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看到如此好戏,屯里的老人们急了。为了挽留闭克坚,老人们想出了对歌相亲的招儿。盛情难却的闭克坚和屯里的10位姑娘对了好几天歌,最终被年龄小自己10岁的陈美兰折服。就这样,两人以戏为媒,以歌传情,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打那以后,闭克坚就留在了那巴屯,村民们“从此不愁没戏看了”,而那巴屯也成了闭克坚的第二故乡。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闭克坚在北路壮剧的曲子创新、剧目改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得到了黄福祥的认可。其间,闭克坚曾被百色地区的“右江壮剧团”吸收为演员,但为了师傅的嘱托,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凌云。对此,他这样解释:“考虑到老师培养我的目的是继承他的舞台艺术,我宁愿牺牲个人职业前途,自动离开‘右江壮剧团’,回来钻研北路壮剧,发展和壮大本地北路壮剧团队。”

1964年8月的一天,在百色传艺的黄福祥把闭克坚叫到旅馆里,对他说:“以你的天赋和努力,完全可以胜任北路壮剧的传承,我这里有上百部戏书传给你,你可要把它们好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了。”

闭克坚对自己被选为北路壮剧传人有所顾虑,认为自己身材矮小、相貌一般,担心影响北路壮剧的发展。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北路壮剧对传人的要求很高。要具备过人的天分,必须是各个行当都拿得起放得下的全才;更重要的是人品要好,有艺德。要有发展和创新北路壮剧艺术的事业心和领导力。”闭克坚表示自己决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一定会以毕生精力去传承北路壮剧,把它发扬光大。

据闭克坚自己介绍,老师交给他36册古老剧本,最可贵的是《侬智高》《台符》和《太平春》。《侬智高》反映本民族的历史,是北路壮剧最出色的武打戏;《台符》是掌台请师用本,每一次壮剧开台、闭台都不能缺它;《太平春》编成于清朝康熙二十年(黄福祥民国元年抄),是北路壮剧最古老的资料,也是代表性祖传证本,其中包括壮剧演出的程式性歌词和唱腔唱法,一直沿用至今,每次唱壮剧都要用到,特别是头晚开场和最后闭幕,都少不了它。

闭克坚一家还是当地的“最美家庭”

《太平春》以及其他古本,正是壮剧接班人的凭证。把它们交给闭克坚,也就意味着黄福祥把北路壮剧的衣钵传给了闭克坚。就这样,闭克坚正式成为北路壮剧的第10代传人。

随后,闭克坚挑着简单的行李和戏书回到了凌云县。一个星期后,黄福祥也安然辞世。

三、壮剧:带着壮族民歌风味

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主要流行于广西的西部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宁、广南一带。

由于流行地区和语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等的不同,流行于广西的壮剧分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三类,云南壮剧则有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之分。

广西的南路壮剧用壮语南部方言演出,主要分布在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田阳、田东等县;北路壮剧用壮语北部方言演出,主要分布于广西田林、西林、隆林、凌云、乐业等县。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主要流传于河池、宜山、来宾、贵县、上林、武鸣、邕宁一带,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壮剧的主要唱腔叫正调,女角起唱都带“快哥来”(意即“哥快来”)三字,男角起唱都带“侬阿里”(意即“妹在哪里”)三字,明显带有壮族民歌风味。曲调比较自由,可根据剧中人物感情需要,加以变化发挥。此外,还有悲调(近似“皮黄”哭头、滚板)、小调等。

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是我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伴奏乐器,北路壮剧主要有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南路壮剧则主要有清胡、厚胡、小三弦等。其中北路壮剧的马骨胡最有特色——琴筒用马大腿筒骨做成,配以金属弦,音色清脆明亮、余韵悠远。这是壮剧艺人独创的伴奏乐器,在各地剧种伴奏乐器中可谓独一无二。

壮剧剧目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南路壮剧有传统剧目100多个,北路壮剧有传统剧目200个,总计有340多个。其中有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连台本,有取材于民间唱话的,还有生活小戏以及创作、改编的剧目。壮剧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布伯》《侬智高》《莫一大王》《百鸟衣》《刘三姐》等。

北路壮剧艺术节开幕式

壮剧深受壮族人民的欢迎。在壮乡,每逢节庆喜事,壮剧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听说有剧团来演出,戏台前早早就会挤满从十里八乡翻山越岭赶来的乡亲,不管刮风下雨,大戏一唱就会连演几天几夜。对此,闭克坚有过惟妙惟肖的形容:“当马骨胡的弦子奏响,开场的锣鼓锵锵地敲起来,正在吃饭的会马上丢下饭碗,正在睡觉的也会一骨碌爬起来。当乡亲们凑在一起,看上一场剧目,浑身的毛孔都会张开来,直让人舒坦到骨子里。”

在壮乡,壮剧演出还有一些别具韵味的“风景”:有剧团来到村里演出,村民们会“抢”演员到家里吃饭,在谁家吃得多,主人会很有面子。闭克坚就曾笑嘻嘻地向记者说过:“我就是被妻子家给‘抢’去的上门女婿。”而演出时如果唱得出彩,人们就会把手帕、头巾等送上台表心意,甚至会送出精心制作的衣物、布鞋等。

2006年5月,壮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四、一面坚守,一面创新

闭克坚是集演、编、乐师为一身的全能壮剧艺人。他从小生、小旦学起,直至精熟各种角色的表演,正调、山歌调等多种声腔的演唱,以及马骨胡等各类乐器的演奏,还有剧本的改编创作。当有人问起学戏苦不苦,闭克坚说:“学壮剧真的是很苦,但是自己喜欢,家乡人更喜欢,练功、练嗓再累我也不怕,每次唱歌、演戏的时候心情就很舒畅,无比快乐。”

更苦的是“文革”时期因壮剧所受的折磨,而也正是壮剧使闭克坚在那个艰难岁月里获得了格外的快乐和信心。

“文革”时禁唱壮剧,但闭克坚和村里人还是偷偷地唱。闭克坚回忆说:“‘文革’时候禁演,当时我是村里面的新女婿,没事的时候就把大家组织起来演戏,没想到红卫兵过来了,他们不让我们拉乐器,也不让唱,但是走了以后我们就又开始了,他们没有办法了。回去后打探到组织者是我,就把我抓走了,后来就关了3个月(实际为78天)。”

闭克坚舞台剧照

在被关押的那些日子里,挨斗的伤情稍好,闭克坚又唱起了北路壮剧。有个看守喜欢听壮剧,每当值班时就偷偷递香烟给闭克坚,听他唱壮剧……民众对北路壮剧的由衷喜爱,使闭克坚更加坚定了守护、传承北路壮剧的决心。

在鼓噪砸烂一切的“文革”时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民间文献都在劫难逃。不过,闭克坚手里的古戏本却安然无恙。原来,就在闭克坚被揪斗前夕,村支书秘密相告,说他五天之内逃不脱一场劫难。于是,闭克坚当晚就把《太平春》《台符》和《侬智高》三个戏本,放在小缸里偷偷藏在了后院的园子里。五天之后,适逢凌云县那巴一年一度的歌节,当天正在演出壮剧《秦香莲》的闭克坚,被红卫兵扣上“四旧头目”的罪名,捆绑下台,进行游街批斗,并遭受残酷对待,关入凌云监狱。

闭克坚被关进监狱后,家里的剧本全被红卫兵付之一炬,损失极大,只有《太平春》等三个古戏本得以幸存。1983年3月,百色地区壮剧座谈会在田林召开,闭克坚在会上献出了三个戏本。

除了三个古戏本,闭克坚还保存了一套第7代艺师黄永贵在光绪二十年(1894)所画的老戏服,一套第9代艺师黄芳声所画的老戏服,以及清咸丰年间的《自己害身》、光绪年间的《三颗夜明珠》两个剧本,还有一张珍贵的艺师牌位以及马骨胡、葫芦胡、土胡等田林壮剧伴奏乐器。

闭克坚牢记老师“要发展和创新北路壮剧艺术”的教诲,坚守的同时也不忘发展,尤其是成为第10代传人之后,在北路壮剧曲调、剧目、表演乃至传承等方面都做了探索和革新。

北路壮剧旧传的曲调只有9个,都是比较简单的谱子。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闭克坚就自学简谱,创新了北路壮剧的“采花调”“太平歌”“十二月花调”等曲子,还改编了剧目《大闹桃花村》《九莲杯》和《金山取女》,这些革新都得到黄福祥的认可。在闭克坚的经营下,北路壮剧发展到了如今的40多个板调。

传统北路壮剧中,武戏缺少高难度动作,舞台效果较弱。看到这些问题,闭克坚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外地看别的流派的演出,向粤剧等其他剧种的老艺人求教,从而对壮剧的武戏进行了改革。

与众多传统戏曲一样,北路壮剧也采用师徒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不利于推广和教学。于是,闭克坚把这40多个北路壮剧板调全部收集,出版了《北路壮剧古今音乐集》。现在,广西、云南、贵州各地的北路壮剧剧团,都在用闭克坚这份创新成果。

按照传统,北路壮剧的每一代艺师传人都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号。比如,第1代杨六练是“台师”,第2代岑和、岑宗三是“歌师”,第3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闭克坚身为第10代传人,后辈们尊称他为“新师”。正是这一系列推陈出新的举动,为闭克坚赢得了“新师”的称号。

五、努力把壮剧代代传承下去

闭克坚十来岁开始学戏,一生忙于演戏、传戏,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贡献给了北路壮剧。几十年来,除了农忙时节,他一年到头没几天着家的。这么多年,带过多少戏班,带出多少演员,他也记不清。有时因为忙于传戏,家里没米下锅,闭克坚也毫不知晓。还是所教戏班的学生得知后,自发地送米来,一家人才勉强有粮糊口。

闭克坚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我一辈子都是农民,一生都在搞壮剧,我平时不在家种地,生活来源都是靠搞壮剧。”

当有人问:“您搞了一辈子壮剧了,天天也没时间干活,这媳妇儿能乐意吗?”闭克坚说:“媳妇儿对我特别好,也乐意,支持我搞壮剧!”

2007年,闭克坚被聘请为“田林县北路壮剧艺术学校”名誉校长,每个月可领到600元工资。

2008年2月,闭克坚与原籍德保县的南路壮剧艺人张琴音一起,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剧,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

闭克坚与北路壮剧演员合影

闭克坚的壮剧传承,早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据不完全统计,闭克坚已经辅导了40多个剧团,教过多少人、收过多少学生很难统计。为方便学员学习壮剧,闭克坚编写了《广西北路壮剧教程》,还应广大爱好者的需求,把壮语版本译成了汉语版本。

和许多传统戏剧一样,北路壮剧对传人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具备过人的天分,更要讲艺德,还必须是各个行当都拿得起、放得下的全才。闭克坚说:“北路壮剧的每一代艺师,都是为完善和发展这门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的,这样才能得到先师和群众的承认。”

2013年,因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贡献,闭克坚获得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如今,闭克坚的北路壮剧艺术也有了接班人,那就是第11代传承人黄景润。人们问他为什么自己的儿子没有成为传人,闭克坚笑道:“样样精通的人才能成为第11代传承人,我的儿子只精通一项,不够全面。”

在闭克坚的家庭里,受他的影响,他的儿子、孙子也很喜欢壮剧。2014年10月,闭克坚和儿子在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壮家有戏 田林有情——广西壮族马骨胡与北路壮剧音乐展示会”上同台出演,一家人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与坚守令人感佩。

尽管已经确定了第11代传人,但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传承发展壮剧,闭克坚还是不无担忧,尤其担心武戏失传。因此,闭克坚希望能够带出“半专业”剧团来,“和壮剧老艺人们一起努力,代代传承下去”。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