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哈孜木·阿勒曼——“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708字

哈孜木·阿勒曼——“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

一、天赋异禀,过耳不忘

哈孜木·阿勒曼

1932年,哈孜木·阿勒曼出生在新疆阿山道(今阿勒泰地区)布伦托海县(今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一个哈萨克族家庭。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北疆),其中又以阿勒泰地区最为集中。阿勒泰地区也是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的主要流传地,其中尤以福海县流传最为广泛,传承作品最多,民间艺人功底最为雄厚,有“哈萨克达斯坦之乡”之称。这个县的阔克阿尕什、喀拉玛盖、齐干吉迭、解特阿热勒四个乡里的哈萨克族牧民都十分钟爱“达斯坦”,其中又以阔克阿尕什乡齐勒哈仁村为中心,而那里也正是哈孜木·阿勒曼的出生地。

哈孜木·阿勒曼出生在一个“达斯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达斯坦奇”(哈萨克语,指说唱“达斯坦”的人)。不过,虽然家里有兄妹三个,却只有哈孜木具备学唱“达斯坦”的天分,把家族的这门技艺传承下来。

很小的时候,哈孜木·阿勒曼就好奇地观看、聆听父亲的说唱,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到了十多岁,哈孜木便正式跟着父亲学习说唱了。父亲放牧回来,晚上父子俩就坐在炉火旁,教学两个小时,兴致好的时候也会说唱四五个小时。

哈萨克族“达斯坦”一直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的。哈孜木·阿勒曼从小放牧,只上过几个月学,但他天赋异禀,过耳不忘,只要听过一遍,唱词和曲调就都会记下来。他说,唱“达斯坦”的人记忆力最重要,嗓子好坏没多大关系。两三年的时间,哈孜木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20多部“达斯坦”,可以独自骑马出去表演了。

有一年,在一次热闹的部落集会上,哈孜木·阿勒曼听到著名的“达斯坦奇”阔克斯根说唱英雄的“达斯坦”,铿锵有力的诵白,富有节奏的弹唱,跌宕起伏的英雄故事,以及气势磅礴的艺术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那部分“达斯坦”有400多段,哈孜木却将它背了下来。从此以后,哈孜木开始追随、寻找有名的“达斯坦奇”学唱,提高自己的“达斯坦”说唱艺术水平。

当时,福海县有两个“达斯坦奇”最受人欢迎。一个叫波开,1946年就去世了。另一个就是阔克斯根,是哈孜木·阿勒曼邻村的人,年纪也比哈孜木大许多。哈孜木20岁那年,在邻村一户人家为孩子举行的割礼宴会上遇见了阔克斯根的妹妹卡毕娜,第二年他就娶了这位美丽姑娘为妻,从而和阔克斯根成了姻亲。1974年,阔克斯根去世。两位出色的“达斯坦奇”去世之后,哈孜木就成为福海县最杰出的“达斯坦奇”了。

哈萨克族“达斯坦”弹唱

“1944年,我就跟随两位‘达斯坦奇’学唱,那时候没有文字,只能死记硬背,也没有想到竟然背会了107部,我们通过背诵‘达斯坦’把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都传给后人。”回忆起少年时光,哈孜木·阿勒曼的眼神透出无限神往,“那时候,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在背诵吟唱,白天在唱,黑夜里也在唱……”

二、生命中的“达斯坦”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历史悠久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达斯坦”是维吾尔语,意为“叙事长诗”。在柯尔克孜语里,它被称为“坎吉波斯”,蒙古族则称它为“突兀勒”。从历史渊源上看,早在1000多年前的公元9~10世纪,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就存在这种形式的说唱作品,其后逐渐丰富。到今天,传世作品以哈萨克族最多,流传最广;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锡伯族等民族中,也有流传或作品存世。

从内容来看,哈萨克族“达斯坦”包括英雄史诗、历史长诗、爱情长诗和黑萨四大类。据哈孜木·阿勒曼介绍,哈萨克族“达斯坦”的主体部分是英雄长诗和历史长诗,其中歌颂征战沙场的民族英雄的《阿勒卡勒克》《贾尼别克》《叶思木汗》,是他最爱吟唱的几部。据学者考证,这两类长诗形成于15世纪哈萨克汗国成立前后,其中英雄史诗比较早一些,爱情长诗最早也可追溯到英雄长诗产生的年代,讲述的故事大多曲折悲壮。最为古老的《阔孜情郎与巴艳美人》约产生于10世纪,《吉别克姑娘》的产生晚至18世纪,而流传甚广的《萨丽哈与萨曼》则传唱不到百年。“黑萨”是一种新编叙事诗,大多是仿作或由讲述人把外来故事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和爱好改编,吟唱的自由度比较高。《巴合提亚尔的四十个树杈》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大型歌舞剧《乌古伦达斯坦》剧照

哈萨克族“达斯坦”以说唱长篇韵文故事为基本特征,其形式韵散结合、说唱相间。散文部分用说白叙述,韵文部分一般配有较固定的曲调。曲调多借用本民族大型音乐套曲“木卡姆”的选段,节奏多样,富有变化。“达斯坦”的唱词为多段体分节歌式,一部作品包括十几首至几十首唱词,每首唱词又分几段至十几段,每段句数根据文体各异。一首“达斯坦”吟唱下来,短的几千行,长则数万行。表演时,用冬不拉伴奏,多为自弹自唱。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哈萨克族的各种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达斯坦”口传心授代代衍传下来的。同时,各种礼俗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也总是伴随着“达斯坦”:新生儿诞生时,要唱“祝诞歌”;少年时代,长辈们要用“历史故事歌”“劝喻歌”讲述民族历史,告诫人生哲理;步入青年,有“爱情歌”表达情感;举行婚礼,要唱“劝嫁歌”“哭嫁歌”“揭面纱歌”;老人去世,则唱“报丧歌”“哭丧歌”等。总之,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几乎时时都有“达斯坦”说唱。

哈萨克族人曾经逐水草而居,至今保持着逐水草放牧的习惯。他们的牧村叫作“阿吾勒”,每到节庆的时候,三五个“阿吾勒”的人们就会聚在一起,白天赛马、叼羊,晚上围坐在草地上或者毡房里,在冬不拉伴奏下,请来“达斯坦奇”说唱长诗。

哈孜木·阿勒曼小有名气之后,就开始了传承“达斯坦奇”的生命历程,经常被人们请去说唱“达斯坦”。“有时候一个礼拜、半个月都要唱。比如村里的婚礼、割礼、孩子命名的时候,村里人都会邀请我去唱。”

三、人生与“达斯坦”一道起伏跌宕

20世纪后半叶,与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同,哈萨克族“达斯坦”也经过了大起大伏的命运,而哈孜木·阿勒曼等“达斯坦奇”们也是如此。

随着天长日久的四处说唱,哈孜木·阿勒曼的名字就像“达斯坦奇”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他的说唱技艺越来越纯熟,名气越来越大,也获得了更多的说唱机会。村里或邻村有婚礼、割礼、小孩命名、民族节日等活动时,都会请他去演唱,有时候一唱就是一天一夜。而且他还常常根据身边发生的逸闻趣事自编曲目,演唱时入情入景,更能调节气氛,取得良好效果。

哈孜木·阿勒曼在家中吟唱“达斯坦”

与其他哈萨克族人一样,哈孜木·阿勒曼一直以放牧为生,家里有10头牛、20只羊,并不算富裕人家。一家人冬天住在阜康的冬牧场,夏天则朝阿尔泰山上的夏牧场转场,每年来来回回,其间牧道、草场和戈壁滩就成了他默默诵习“达斯坦”的地方。

“文化大革命”期间,“达斯坦”和许多传统曲艺一样被禁,人们再也不敢请哈孜木说唱了。不准表演“达斯坦”,哈孜木只好把乐器藏了起来。没有了“达斯坦”,日子过得乏味,哈孜木就趁每天放羊的时候躺在戈壁滩或草原上,望着远处的雪山冰峰,一部部唱给卡毕娜和自己听。正是因为那些年一直坚持唱,他没有忘掉从前记住的“达斯坦”,就是到现在,他表演时也绝对不会忘词。

后来,造反派给哈孜木·阿勒曼扣上了勾结“苏修”的帽子,一次次地批斗他,让他交出“达斯坦”手稿。终于有一天,气愤的哈孜木伸出脖子、拍着脑袋说:“它们都在这里,要烧手稿就把它砍下来烧掉吧!”

1978年的一天,哈孜木正在挖大渠,突然有人骑着马直奔他而来,说县里来人了,正在家里等他。哈孜木心里一惊,以为又要被批斗了。令他喜出望外的是,来到家中的不是别人,是县长。县长拉着哈孜木的手,热情地对他嘘寒问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擅长表演的哈孜木曾学着县长说话的样子说:“以后就专心唱你的‘达斯坦’吧!”

1984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行成立30周年庆典,在“达斯坦”阿肯弹唱比赛中,别的选手最多能演唱9部“达斯坦”,而哈孜木一气演唱了30部,获得了“活录音机”奖。

1992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达斯坦”阿肯弹唱会,上千名选手与会参赛。赛会的第一天,哈孜木一口气唱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又唱了4个小时,结果他以演唱曲目最多、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夺得了比赛的“歌王”称号。

2006年,在阿勒泰地区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哈孜木·阿勒曼荣获“民间艺人”金奖。2007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15届阿肯弹唱会上,他获得“功勋奖”。此外,他还先后获得“自治区民间文学集成编纂工作先进个人”“国家艺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先进工作者”“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如今,哈孜木老人获得的各种荣誉奖励已经不胜枚举,成了整个新疆家喻户晓的“达斯坦”艺人。

与其他民间艺人一样,哈孜木·阿勒曼热爱自己的艺术,陶醉其中,乐此不疲;人们也在哈孜木的说唱中,或欢欣,或悲戚,心情畅爽起来。为表达对“达斯坦奇”的尊重和感谢,家境殷实的人家有时候会赠予一匹好马,但即使只得到一些布匹或者些许的报酬,哈孜木也满心欢喜。在他的心中,演唱“达斯坦”不为钱物,而是对民族艺术的挚爱与传承;哈萨克族“达斯坦”,是他心中盛开在高高山巅的圣洁雪莲。

哈孜木·阿勒曼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唱“达斯坦”中的“黑萨”,牧民也喜欢听“黑萨”,听说草原上有哪家要办喜事,他就骑着马出门了。哈萨克族人的婚礼大多选在草高羊肥的秋季,主人会请来方圆百里之内最受欢迎的“达斯坦奇”说唱“达斯坦”或对唱阿肯,在新人的毡房旁唱上一晚。有一次,5000多人围坐在草原上听哈孜木唱“达斯坦”,那是哈孜木说唱生涯中最受感动、也最开心的场面,至今谈起来他都津津乐道、倍感荣耀。

四、把哈萨克族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在“中国哈萨克达斯坦之乡”福海县,早在1988年就正式把哈萨克族“达斯坦”列为重点研究保护的民族民俗文化之一,给予发掘整理。1992年,福海县文学集成办编辑了一套4册34万字的《新疆民间文学集成长诗、叙事诗卷·福海分卷》,并进行了部分录音。2007年3月,福海县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报。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这一遗产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哈孜木·阿勒曼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达斯坦”,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间“达斯坦”的蕴藏量非常大。有专家经调查指出,存量最多的是哈萨克族,目前已经搜集整理出版或载入名录的将近300部;其次是蒙古族,有180多部;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各有100来部,塔吉克族、锡伯族、乌孜别克族也有少量保存。

老伴给整理“达斯坦”的哈孜木·阿勒曼送奶茶

在现存较为完整的200多部哈萨克族“达斯坦”中,哈孜木·阿勒曼掌握的有104部(一说107部),他是当今唯一能说唱百部以上“达斯坦”的“达斯坦奇”。不用翻看任何文字资料,哈孜木·阿勒曼就能将每部动辄上万字的“达斯坦”完整吟唱,人们因此称他为“达斯坦”的“活唱片”“活录音机”。老人说:“2011年,我到阿勒泰市参加中央电视台一个栏目的拍摄,当时我用26天的时间唱完了107部‘达斯坦’。”2012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民间宝库——哈孜木演唱精髓》(哈萨克文,哈孜木演唱,拜迪克主编)。

在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哈孜木·阿勒曼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福海县对哈孜木说唱的100多部“达斯坦”进行了抢救性录音,完成“哈孜木演唱精髓”录音工作,制成20小时的CD光盘;编辑整理了哈孜木·阿勒曼2400页的诗歌作品,编校刊印了《哈萨克族民间达斯坦》书籍4部(4种文字);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协调,每周安排两小时(周六、周日各一小时)播放哈孜木的“达斯坦”作品。同时,把在民间收录的所有“达斯坦”文化内容制作成汉、哈萨克、英三种语言的专题片,刻录成DVD光盘,进行保存。此外,还编排了大型歌舞剧(2012年),举办了哈萨克“达斯坦”文化研讨会(2013年)等。

福海县的“达斯坦”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效。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萨克语栏目播出的哈孜木·阿勒曼整理的“达斯坦”,在哈萨克族群众中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有人还专门到哈孜木家与他一起收听。大型歌舞剧《乌伦古达斯坦》在阿勒泰地区成功上演,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文化,将“达斯坦”立体、生动地呈现在舞台上,很受人们欢迎。

哈孜木·阿勒曼与孙女一起跳哈萨克族传统舞蹈《黑走马》

数十年的时间里,哈孜木·阿勒曼经历了哈萨克“达斯坦”的跌宕起伏,而目前“达斯坦”大放异彩还是会让他激动不已。老人说:“近几年国家实施的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化珍惜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好政策,给了我展示、传承‘达斯坦’的机会。”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哈孜木·阿勒曼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相应补助,当地政府还给他翻修了住宅。而哈孜木·阿勒曼最操心的则是谁来继承他融在生命里的“达斯坦”,并且发扬光大。哈孜木声称自己学到的“达斯坦”也就三分之一,下一代人更要学习,把哈萨克族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年轻人不太愿意学习“达斯坦”。哈孜木·阿勒曼有8个儿女,小儿子曾经在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唱“达斯坦”,1996年登台表演,大受欢迎,但后来却放弃学习,重新专注于放牧生活。好在由于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以及哈萨克族人民的喜爱,这种情况近些年来有了改观。哈孜木很高兴,他说:“我的家人都非常支持我吟唱‘达斯坦’,儿子和孙子也跟着我学唱‘达斯坦’,现在他们背会了很多部‘达斯坦’。”老人的孙子哈那提说:“今后会学好‘达斯坦’,会把爷爷的声音传承下去。”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