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春——“感觉我就是为象帽舞而生的”
一、“感觉我就是为象帽舞而生的”
金明春
1958年,金明春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百草沟镇吉祥村的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
汪清县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是朝鲜族农乐舞流传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而金明春的诞生地——汪清的百草沟镇,更是远近闻名的朝鲜族“象帽舞之乡”。
金明春从小就非常懂事,学习刻苦认真,中小学时都担任过班里的班长。不过,因为家里兄弟姐妹多,生活十分困难,又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所以1977年高中毕业,他没有参加高考,而是回乡务农,随后加入了村子里的业余宣传队。
由于从小爱好文艺,又不乏天赋,参加宣传队后,金明春浑身充满激情和朝气,每天从田里干活回来,不管多辛苦,都要刻苦练习歌舞。一时间,他吹洞箫、演小品、说相声,样样都能拿得起来。
1978年,百草沟公社文化站举办象帽舞培训班,金明春用铝盆、纸壳、算盘珠、自行车辐条、窗户纸做成了一顶简陋的“象帽”,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回想起当时初学象帽舞来,金明春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学习象帽舞时只用3天就掌握了要领,我发现自己在象帽舞这方面非常有潜质,在编排舞蹈方面也特别有灵感。感觉我就是为象帽舞而生的。”
为了使自己的象帽舞基本动作更加娴熟,金明春长时间刻苦训练,并且不断加强训练难度。有一次因为训练过度,脖子僵硬得动不了了,五六天后才恢复过来。
和今天比起来,那时乡村宣传队的各种条件非常简陋。没有经费,服装、象帽等道具都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金明春回忆说:“当时的象帽哪像现在这么好啊,那时的象帽就是把水瓢把柄拿掉当帽体,帽檐用纸壳充当,象帽尖顶上的连串珠是用旧算盘上的珠子串上去的,铁丝用自行车辐条代替,用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铁丝上。就这样,我也是天天坚持训练,一练就是8年,但也没有觉得自己过得苦和累。”
1986年,在参加东北三省文艺会演时,金明春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特等奖。同年12月,全国舞蹈比赛在北京举行,金明春代表吉林省参赛。在预赛阶段,金明春的表演征服了所有评委。比赛当天,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因导演原因,金明春的表演出现失误,获得二等奖。赛后,央视记者、农民日报记者慕名来访,许多艺术团体邀请他加入。金明春谢绝了人们的邀请,继续留在家乡守护象帽舞。
金明春的象帽舞表演
二、全身心投入和家人的默默支持
30多年来,金明春始终没有放松训练象帽舞,他坚持刻苦练功,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使朝鲜族民间舞蹈从动作到内容都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时代感。而全身心的艺术投入,也意味着自己更多的付出,意味着家人更多的担待。
1986年,金明春调入县文工团,每个月仅有的60多元工资,租房就得花去三分之一。平时金明春总是忙于排练节目、外出表演,照顾不了家里,妻子默默支持他,自己扛起了家里的重担。为了贴补家用,给丈夫创造更好的训练条件,妻子每天外出做点小买卖,买卖收摊后又承担所有的家务,多年来没有一句怨言。
金明春回忆说:“在汪清一共租房4年,其间搬家7次,直到1990年我们才有了自己的房子。在这期间,我想过像其他人一样去韩国打工挣钱,让他们母子俩过上好日子,但是每当想到热爱的象帽舞,发现自己真离不开它,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
从1977年开始,金明春代表省、州、县参加了大大小小100多场比赛和演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曾看过他的表演。
金明春非常感谢家人的默默支持,觉得没有家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而在这当中,也留下了令他至今不能释怀的“最伤痛的回忆”,那就是因为演出没有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那是1979年,金明春代表百草沟公社参加全县文艺会演。头一天到达汪清后,听说了谁的母亲病危,他就感觉有点怪怪的,但为了专心演出,也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直到演出结束后,工作人员才将事实告诉了他。等金明春赶回家时,母亲已经闭上了眼。1982年,金明春参加全省农村文艺巡演,由于是到省内各地巡演,当时通信设施又不发达,没有联系到他,因此也没有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
精彩的象帽舞
“是父母把我抚养成人,是父母在身边支持我,我因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没有见到父母最后一面,给我造成的伤痛非常大。同时,这两件事也激励着我演好象帽舞,将它发扬光大,不辜负父母对我的希望。”金明春说。
正是家人的支持和民族精神的激励,金明春才在自己的民族艺术之路上勇往直前、精益求精。
三、象帽舞:“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
朝鲜族“农乐舞”俗称“农乐”,发源于朝鲜半岛,始于农业劳作,并具有古代祭祀成分,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
朝鲜族为农耕民族,视“农者为天下之大本”,从而形成了以农业为基质的文学艺术。“农乐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据史料记载,每年十月秋收后,古朝鲜人民都要隆重地举行“祭天”仪式,人们“尽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因此称作“农乐舞”。
19世纪中叶,随着朝鲜族移民进入我国东北地区,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也在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扎下根来,并且发扬光大。
“农乐舞”的表演共包括12部分,有青年男子表演的“小鼓舞”,舞童表演的“叠罗汉”,多人表演的传统“扁鼓舞”,男女都可表演的“长鼓舞”,多人持大型花扇表演的源于古代“巫舞”的“扇舞”,假形舞蹈“鹤舞”,以及“面具舞”“乞粒舞”等,最后压阵的是男子表演的“象帽舞”。“长鼓舞”早已为人所熟悉,而象帽舞和乞粒舞则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农乐舞”的种类。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一带广为流传,深受朝鲜族人民喜爱。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耕作时,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它源于古代朝鲜人在猎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
象帽舞种类繁复、舞技多样,分“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种类。其甩象尾的技巧包括左右甩、前后立象尾,有单甩、双甩甚或三甩,有站立甩、蹲甩、跪甩、扑地甩等多种。象尾有几尺长的,亦有几丈长的。
金明春的象帽舞表演
甩象帽是象帽舞的基本动作,也是其表演技巧的独特之处。表演时,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在舞者周围画出动态圆环。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有“平甩象”“左右甩象”“主甩象”“抖露珠象”等,还能边甩边跳跃,表演出“甩象跨步”和“俯身甩象”等高难动作,带动帽子上的五彩飘带形成线条流畅的美妙彩环,光彩耀眼,赏心悦目。
象帽舞是群体表演,表演时非常讲究,分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首先是音乐响起,先甩短象帽,配以手鼓,做较简单的舞蹈动作;接着再换中象帽,配以长鼓,做钻圈、旋子、扶地翻转等肢体动作;最后,由一至三人甩长象帽,做跳纸条、上台阶、圈人等高难度动作,使舞蹈达到高潮。在舞蹈过程中,时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和朝鲜族唢呐等乐器伴奏。
象帽舞是朝鲜族“农乐舞”的最高表现形式,表现出整个“农乐舞”中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情趣,可以称为“农乐舞”当中的华彩篇章。象帽舞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观赏性,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活泼优雅、欢快舒畅的象帽舞,也充分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中的精神风貌和民族气质。
四、悉心探索,勇于实践
金明春在象帽舞上倾注了巨大心血,他不仅悉心继承传统,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为象帽舞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在平时的训练和教学中,金明春一有新的想法,就边琢磨边试验,或改进象帽及其飘带的材质、装饰,或设计新的动作。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一有灵感就立即起来记在本子上,然后就付诸实践。
象帽舞因“象帽”而得名,象帽特殊的制作工艺决定了象帽舞的表演方式。最早的时候,象帽是由锯成一半的葫芦制成的,一根木棒插在底部,然后用牛皮绳把长长的窗户纸绑在木棒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践,金明春曾用铝合金专门制作了一种可以同时甩长、中、短不同长度彩带的象帽。
目前,舞者头上所戴的象帽种类繁多,大多由硬塑料制成。因为帽子的装饰不同,又有“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名目。比如,“羽象帽”是把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形成甩动的带子;“火花象帽”则是在飘带上绑几十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萤火虫上下飞舞。
“民运会”上的象帽舞表演
象帽上的飘带,是最为“出彩”的部分。就材质而言,它从最初的糊窗户用的麻纸到纺织品,如今则演变成特殊的“玻璃纸”。就长度而言,有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之分,短者仅1米多,长者达12米,最长的一般有28米。现在,金明春已可以甩动32米长的多层象帽彩带,他也是全国唯一能够甩动32米象帽舞彩带的象帽舞艺人。
在象帽舞的舞蹈动作方面,金明春也进行了探索、实践。在编排节目时,他在象帽舞表演形式中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比如把武术、街舞和芭蕾舞等融入其中,风格新颖、独特。在技巧上,由过去仅有的“平甩”“左右甩”,发展为“抖甩”“飞甩”“立甩”“叠甩”“旋甩”“狂甩”等。此外,他还创新了诸多象帽舞的动作,如钻圈、旋子、扶地翻转身体、上台阶、扫堂腿等多个高难动作,提高了表演的观赏性。
金明春不但在表演民族舞蹈上狠下功夫,而且经常深入基层,建立象帽舞演员队伍。演员有小学生,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多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象帽舞演员,其中大部分已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延边歌舞团、延边朝鲜族艺术团担任主要舞蹈演员。
五、积极“申遗”,全力传承
在“象帽舞之乡”汪清,早在1928年,朝鲜族“农乐舞”就已存在。1949年,汪清县的许多朝鲜族村屯组建了农乐舞表演队,每逢节日、婚礼、农闲及竞技活动之时,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尽情表演。
1954年,农乐舞作为具有朝鲜族代表性的群众文化艺术,经过舞蹈家赵德贤等众多演艺家的创作移植,活跃于田间地头的象帽舞被搬上艺术舞台展示在世人面前,对朝鲜族农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重见光明的农乐舞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朝鲜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
2003~2005年,我国先后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005年,汪清县在参加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艺会演和民俗博览会表演时,专门指派金明春负责农乐舞的排练工作。金明春回忆说:“当时已经没有人会跳农乐舞了,想要组成一个32人的农乐舞表演队都非常困难。我们集全县之力,从百草沟、西崴子等乡镇、村屯以及各行各业,好不容易凑足了人数。”在金明春的悉心指导下,汪清的朝鲜族农乐舞表演一炮打响,红遍了全州、全国。
汪清县象帽舞艺术团在乡村表演农乐舞
2006年5月,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
2008年2月,金明春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传统舞蹈类]代表性传承人。也就在这一年,朝鲜族农乐舞又被推选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备选项目。
当时,为准备申报的视频资料,汪清县动员全县农乐舞表演者参加,最后遴选出32名包括个体户、教师、农民在内的演员。金明春在百草沟镇布置了一个富有朝鲜族民居特色的场景。录制当天,金明春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一会儿身着朝鲜族服装,充当主持人录制农乐舞说明;一会儿换上演出服装,和演员一起融入稻田舞蹈。节目录制非常成功。
2009年9月28日,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东北三省唯一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唯一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舞蹈类项目。
申遗成功后,汪清县成立了象帽舞艺术团。这些年来,艺术团参加全国各地的演出不计其数,2011年9月还第一次走出国门,远赴俄罗斯莫斯科,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表演。
近年来,汪清县象帽舞培训基地日益增多,到目前已经发展到30余个。起初,金明春还能逐一到基地进行教学指导,后来他把县象帽舞艺术团的20名骨干学员分派下去,分批分片进行指导。县里每年举办几次培训班,由金明春授课培养各基地教学骨干,再由骨干学员培训基地学员,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承链,朝鲜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学员都踊跃参加学习。
金明春十分注重象帽舞骨干的选拔,他从找摇象帽的感觉等最基本的动作开始教授,再由骨干深入基层培训,培养了大量的象帽舞人才和后备力量。“2011年汪清县综合体育运动大会暨第十八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开幕式上,金明春参与编排的大型广场象帽舞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主体育场精彩上演。当1000名演员和着欢快喜庆的音乐,无数条耀眼的象帽彩带在演员们的头顶飞转时,现场数千名观众被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感染,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2012年,汪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昔日的“象帽大王”担任了这个中心的主任。
谈到多年来从事文化工作,以及象帽舞今后的传承工作时,金明春说:“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象帽舞了,今后我会将象帽舞编成书籍或做成教学片,使更多的人学习、传承象帽舞。同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最重要的任务始终是保护和传承。我会一直努力,不断创新,把它发展成杂技性的舞蹈,让象帽舞这一朝鲜族特有的舞蹈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象帽舞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