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佳——如痴如醉的“布洛陀歌王”
一、麽公世家的经诗、山歌双料传人
黄达佳
1941年,黄达佳出生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田州镇东江村的一个壮族家庭。
田阳是壮族历史文化的富集地,县内百育镇六联村那贯屯的敢壮(意思是“壮人的山洞”)山上,有传说是壮族创世始祖布洛陀的多处遗址,被认定为壮族布洛陀文化遗址、布洛陀文化发祥地、布洛陀文化圣山。每年农历三月初七至初九,周边数万群众自发聚集至敢壮山,以唱山歌、舞狮、抛绣球等文体活动纪念布洛陀。
田阳的歌圩文化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田阳敢壮山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是由祭祀布洛陀而形成的。如今,山歌已经成为田阳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绣球歌、哭嫁歌、拦路歌、敬酒歌……数不胜数。这里有壮族八大歌圩,堪称广西歌海之源。
黄达佳生在一个麽公(壮族的祭司,也是歌师)世家,祖上几代都是“歌王”。麽公不仅是布洛陀史诗的传唱人,往往还是当地著名的山歌歌师。到黄达佳,他已经是黄家唱《布洛陀经诗》的第七代传人、壮族山歌常安排歌(田州调)的第八代传人。
黄达佳的父亲黄炳权是当地有名的山歌王,小的时候,每逢三月敢壮山歌圩,黄达佳都跟随父亲赶歌圩学唱山歌,还经常跟随父亲外出做布洛陀麽公道场。
16岁的时候,黄达佳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了。年轻的黄达佳颇有些心高气傲。一次,他和同伴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向姑娘们挑战对歌。谁知对方歌头开场就唱道:“阿哥要妹对山歌,问哥山歌哪里来?山歌根在何处地?答对妹才有歌来。”黄达佳想了半天也对不上来,只好败下阵来。回到家问父亲,父亲答道:“阿妹你听阿哥说,山歌是从敢壮来。根源是在石山下,我给阿妹道根源。”
从此,黄达佳努力学习各种山歌,哪里有山歌,他都要去听、去模仿,歌会不散,决不回家。经过多年的锤炼,黄达佳能全面运用各种山歌调,一字不漏地唱完整本《布洛陀经诗》,被当地群众誉为“壮族歌王”“布洛陀歌王”,也被壮学会专家们惊叹为壮族历史的“活化石”。
黄达佳参加布洛陀文化节
黄达佳唱的山歌声音洪亮,歌词精彩,声情并茂,每年的敢壮山歌圩他都参加对唱,唱三天三夜,曲曲山歌打动人心。唱山歌,最让黄达佳欣慰的,还是山歌给他人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唱山歌不但要音好、词好、表情好,更重要的是要带着感情去唱,把歌里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黄达佳认为自己做到了这一点。他自豪地说:“我每次唱山歌,没有哪一次听众不开心的。”有一次县里举办山歌会,请外面的歌手来唱,黄达佳前去旁听,被听众认出,一齐喊他唱。黄达佳也不客气,上台就唱,结果自己倒成了主角。
黄达佳沉迷山歌,有时候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年家里盖房子,他到玉凤镇去砍顶木,突然来了几个女青年。她们见到黄达佳就说:“我们来对对山歌,你如果对不上,就别想把这木头拿走。”半路遇到“拦路虎”,黄达佳毫不退缩,胸有成竹地唱了起来:“妹从何处来?锄地或耘田?头上插兰花,来到香醉人……”双方一唱一和,越对越欢,忘掉了时间和饥饿,从早上10点一直唱到下午5点多。夕阳西下,姑娘们帮着黄达佳收拾刀具,送给他一筐玉米,还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1986年,黄达佳担任了田阳县山歌协会会长,每年农历三月初七敢壮山歌圩及国庆、春节期间,他都要组织民间山歌对唱赛、擂台赛等活动。县文化部门及各乡镇举行山歌比赛活动,都聘请他作评委。经过长年累月的创编和收集,黄达佳整理了丰富的田州山歌套路资料:有布洛陀创世歌,有相逢歌、问路歌、入村歌、敬酒歌、要巾歌、结义歌、猜谜歌、连心歌、分别歌、久不见面歌、敢壮山山歌、绣球歌等20多种,制作了录音带2000多盒,影碟500多张,山歌采集本15本。
二、《布洛陀》与“布洛陀歌王”
《布洛陀》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是壮语译音,意思是“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也可以引申为“始祖公”。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热情地歌颂了布洛陀创造人类及自然的伟大功绩。
《布洛陀》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流传在广西田阳县一带。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也就是所谓《布洛陀经诗》。
《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练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很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布洛陀经诗》是壮族麽公进行相关活动时的唱诵经文(亦称“麽经”),它唱诵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始终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
《布洛陀史诗》书影
对布洛陀创世史诗和歌颂布洛陀创世业绩歌谣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搜集、整理、壮文转写、汉语翻译等工作,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启动。田阳发现的第一部“麽经”写成于清康熙年间,是1986年由玉凤镇的麽公罗战贤捐献的。
做麽公道场,必须唱《布洛陀经诗》。黄达佳的父亲每年外出做麽公道场,《布洛陀经诗》要唱上百次,在当地很有影响。黄达佳从小跟随父亲,长年耳濡目染,逐渐领悟了《布洛陀经诗》的内涵,学会吟唱了不少《布洛陀经诗》。从48岁起,黄达佳开始主持麽公道场,能连续三天三夜诵唱完布洛陀创世全过程的经诗。他曾专门为专家、记者演唱了10000多行《布洛陀》古歌,让人们深感他“布洛陀歌王”的美誉名副其实。
2006年5月,“布洛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2008年5月,黄达佳成为第一批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洛陀》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6月,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洛陀》,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
三、“山歌伴随着我的一生”
民歌本来就是与民众生活共生的。这一点,在黄达佳的身上可谓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黄达佳青壮年时代,每年有100多天在外对歌,乐此不疲。通过对歌,他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愉悦:“对歌就是‘过瘾’,你听到对方美妙的歌喉,对方也听到你抒情的曲调,双方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有一次,记者来访,一见面,黄达佳就开口唱:“今天太阳暖洋洋,枝头喜鹊叫喳喳,这位客人从哪来,家乡原在何处方?”记者刚要作答,黄达佳就说:“不行,我用山歌问你,你就得用山歌来答,还要押我的韵脚。”这真可谓“民歌生活化”了。
唱歌也养成了黄达佳乐观直率的个性。作为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黄达佳与下属的关系很好。他说:“山歌里有很多充满人情的东西,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待人处世的道理,尽量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对自己的民歌技艺,黄达佳十分自信。他曾笑称自己参加对歌,每每“难逢敌手”:“我就是天生喉音好,山歌比赛中,一个人的声音比十个人还大。”因此,各村屯都以能请到这位歌王“压阵”为荣。
黄达佳的自信,其来有自。他曾向记者细数作为一名壮族歌师应有的“专业技能”:各种典礼的歌要懂,比如结婚时的“问亲歌”“花歌”;对歌到深夜,大家都累了,要懂得唱调节气氛的幽默歌调提振气氛;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要有才学,才能应付对方歌手的挑战……他即兴唱了一首猜谜歌:“一个木架方又方,两根木头横中间,底下还有两只脚,这个字你识不识?”这首歌的谜底就是一个“其”字。如果对方答不上来,就要下台。在黄达佳珍藏的山歌抄本里边,光是“问亲歌”就有300多句,而且头尾字字押韵。
尽管现在上了年纪,但一到周末,黄达佳还是外出对歌,有时甚至对到天亮还不想回家。黄达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山歌伴随着我的一生,在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山歌,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不停地唱下去。”
对痴迷山歌的丈夫,黄达佳的妻子赵爱玉说:“这是他的爱好,我只能适应他。”1985年,家里生活并不好,但她还是满足丈夫多年的愿望,花2000元买了第一台录音机,“现在我们家都快成录音机文物库了,哪种款型都有,家里摆了10台,还有4台借在外面呢。”她还有几分调侃、有几分满足地说:“跟他在一起,每天都能听喜欢的山歌,也是一种浪漫吧。”
黄达佳接受采访
黄达佳说,山歌对唱,是歌手传情、斗智、亮才的过程,是民间档次最高的文化活动,参与其中才知道当中的激烈和乐趣。他深感这一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为了让高水平的山歌不断“香火”,黄达佳把自己的歌都录成磁带保存下来,这些磁带摆满了家里的书架。
1987年,黄达佳加入了广西山歌函授大学,随后着手进行民歌古歌整理工作。如今,他已录制及创作了几千首山歌,其中包括《布洛陀》古歌12卷。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把《布洛陀》古歌的其他部分整理出来。黄达佳说:“这是祖传的东西,不能断。”现在,他已经把经诗传人之位交给了40多岁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