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排孜拉·依萨克江——民族歌曲“天天唱、月月唱、年年唱”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679字

排孜拉·依萨克江——民族歌曲“天天唱、月月唱、年年唱”

一、父亲是榜样,也是严师

排孜拉·依萨克江

1952年,排孜拉·依萨克江出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的一个乌孜别克族家庭。

乌孜别克族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伊宁市、塔城市、奇台县和乌鲁木齐市,还有南疆的喀什市和莎车、叶城、巴楚等县,其中尤以伊犁地区和喀什地区为多。

莎车县是一个民族民间歌舞十分繁荣的地方,它是维吾尔族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故乡,也是乌孜别克族民歌“埃希来”和“叶来”的主要流传地之一,而排孜拉·依萨克江的父亲依萨克江·阿不都拉就是一位杰出的“埃希来”“叶来”歌手。

依萨克江·阿不都拉幼年就开始习艺。他在4岁时便拜在当地的乌孜别克族老人门下,专门系统学习乌孜别克族音乐、舞蹈、乐器等。这些老人中的很多人,他们的祖辈从中亚迁徙而来,因而他们自己深谙中亚历史文化,有着丰厚的知识素养。依萨克江·阿不都拉跟着他们学习,如鱼得水,进步很快。

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依萨克江·阿不都拉熟练掌握了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歌舞艺术,显示出了足够的实力。20世纪50年代,依萨克江·阿不都拉成为当时莎车歌舞团的团长,会唱50多首民间歌曲“埃希来”“叶来”,且以多才多艺为人们所知。后来,他还成为本民族公认的、南疆乌孜别克族民间歌曲演唱流派的宗师。

生长在乌孜别克族民间歌曲“一代宗师”的身边,经常参加各种家族聚会,常听常看父亲弹唱,排孜拉很小就喜欢乐器和歌舞,喜欢“埃希来”“叶来”演唱。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弹奏都塔尔、热瓦甫,甚至还学会了拉小提琴。

随着对各种乐器的熟悉,排孜拉的乐感越来越敏锐,音乐素养也越来越高。父亲演唱的时候,排孜拉便跟着默记歌词和曲调,并且体会不同“埃希来”“叶来”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在没有人的时候,他会弹起都塔尔,自己一遍遍地唱。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像父亲一样在众人面前一展歌喉。

上高中的时候,排孜拉喜欢节奏明快、曲调活泼的“叶来”。一时间,他用心学习了一首叫《木那加特》(汉语意为“请求”)的歌曲。歌中唱道:“我的爱人说过晚上来,但是却不见她的踪影。我从夜间到黎明,都难以入睡。”有一次,排孜拉练习这首歌,父亲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对他说:“你弹唱时的表情,并没有表达出歌里的意思。你太小,还没有歌词情境的那种体会,以后你就会明白了。”

排孜拉勤奋学习,对学校的功课非常用功,对音乐的学习也从未间断过。不过,有时他也会感到疲惫,甚至两三天都不想去摸都塔尔,也不想张嘴唱歌。父亲对此很不满意,把他叫到身边郑重地说:“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为了学习它,可以牺牲自身的一些东西。”

父亲的话,如响鼓一般敲在排孜拉耳边,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父亲的专长悉数学到,一定要掌握自己民族的音乐技巧。

在之后的两年里,排孜拉的学习十分投入,精心学唱了乌孜别克族的一些经典曲目。那段时间,走路时、吃饭时,他心里都在反复默念,暗暗体会歌词的含义和曲调的韵律,力求演唱时饱含深情,以出色的艺术表现力感动听众。因为反复拨弦练习弹唱,排孜拉的指甲都出血脱落了。

二、高等学府的艺术升华

新时期恢复高考后,排孜拉·依萨克江以优异成绩考入新疆大学。大学的学习,给排孜拉提供了系统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大好机会,他沉下心来,潜心研究本民族民间歌曲的发展历史、内容形式、表现技巧、风格特点等。

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主要是从中亚地区迁徙而来的,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当然也跟随他们而来,有着古老中亚风情的民歌便也传唱在那时的西域——今天的新疆这片土地上。在多年流传的过程中,这些民歌在古老中亚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又融汇了新疆民间音乐、宗教礼仪音乐等元素,成为一种自成体系的传统民间音乐,而“埃希来”“叶来”又是这些民间歌曲的代表和主干。

乌孜别克族民歌主要有“埃希来”(亦作“艾修来”)、“叶来”(亦作“耶勒来”“也勒来”)和生活习俗歌三大类。

“埃希来”也称“大埃希来”,意为“大歌”或“长歌”,是一种长篇叙事民歌。“埃希来”多以纳瓦依、莫克米等中亚古典诗人和我国乌孜别克族诗人费尔凯特的诗作为唱词,内容广泛,或悲叹人生的苦难,或叙述失恋的痛苦,或劝人止恶行善,或希冀美好生活,或讲述人生哲理。“埃希来”多为基本曲调及其数次变奏构成,也有一部分采用曲牌联缀的曲式,全曲音域宽广,节拍徐缓、抒情,旋律古朴、典雅,音色苍老、深沉。有较强的叙诵性,情绪由深沉起,渐转激动,最后回到深沉结束。“埃希来”在古时为宫廷音乐,主要由民间歌手“埃希来奇”或“阿皮孜”在各种聚会上演唱。

乌孜别克族民间艺人合影

有关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的图书

“叶来”直译为“歌曲”,是流传于民间的短篇、小段民歌。多以民间歌谣为唱词,内容以表现爱情为主。唱词为多段式律诗,每段四句,每句七音节居多。曲调的结构短小而方整,音域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节奏活泼,曲调欢快。“叶来”可供演唱,形式为独唱或对唱,也常用来伴舞。多在节庆、婚庆等民间集会上演唱。

知识的丰富和眼界的开阔,使排孜拉·依萨克江的音乐艺术发生了飞跃。由于对歌词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排孜拉再次唱起这些歌来便获得了全新的韵味。这种体悟,让排孜拉的音乐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自己形容说:“每当唱起这些曲调悠扬而深情的歌曲,我的心脏就会加速跳动起来。因为深明歌词的含义,那种无以言表的忧伤,让我唱着唱着,就不由自主地想落泪。”

三、注重传承,期望开拓

排孜拉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他形容自己学习的状态是“天天唱、月月唱、年年唱”。他还说,其实自己学会的乌孜别克族经典歌曲还非常有限,到现在也依旧不能让自己满意,他还要一直学下去。

现在,排孜拉·依萨克江每个星期二、四、六晚上或是下午,都要抽一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弹唱。朋友或是亲戚间的小型聚会,半个月就有一次,那时人们就要求他多唱几首。每当这时,他都会欣然应允,并与人们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和友爱,感受到自己民族音乐艺术的无限魅力。

早在2005年,排孜拉就开始陆续带了4个徒弟,其中两个很得他的喜爱。一个是麦苏尔,不但都塔尔弹得好,舞蹈也是他的长项;另一个是木特力甫江。他们两人现在都学会了十几首“埃希来”“叶来”。不过,让排孜拉感到有些遗憾的是,两个儿子没有一个跟他学习传统民歌。他说,儿子不喜欢,无法强求,那就尽心教出几个好徒弟。

2008年6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联合申报的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2009年5月,排孜拉·依萨克江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

排孜拉·依萨克江在家庭聚会上演唱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排孜拉·依萨克江把自己的精力更多投入到了“埃希来”和“叶来”的传承上。

排孜拉教授徒弟非常认真,一个星期徒弟不来找他,他就去找他们。主要是检查让他们背的歌词是否记住了,还要听他们弹唱一遍,有问题的地方及时给予指导。徒弟们岁数不小了,有时记长段“埃希来”歌词有点困难,排孜拉就像当年父亲教他那样,对他们进行谆谆教导。徒弟们听了排孜拉的话,学习更为用心。如果可能的话,排孜拉希望再招几个徒弟,为传承民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排孜拉·依萨克江不仅从事乌孜别克族民歌的演唱,还积极投入民歌等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他先后收集、整理了《亚尔、亚尔》《吐尔那拉》等民间歌曲20余首,《乌孜别克民间谚语》200页。他还编辑整理了我国乌孜别克族诗人费尔凯特的作品集。此外,排孜拉还打算把自己知道的经典歌曲整理成系列,推出一本《乌孜别克经典歌曲集》。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前边又有父亲“一代宗师”的标杆,排孜拉·依萨克江也希望在发展乌孜别克族民歌艺术上有所开拓。因此,他希望有机会到喀什市,拜见父亲的徒弟、78岁的艾尼瓦尔汗·买合苏提,就新搜集的民歌做一番交流。而他更盼望见到的人,是北疆乌孜别克族民间歌曲演唱流派的传人阿不都热依木·台外库力。因为他知道,北疆流传的乌孜别克族民歌与南疆地区的有所不同,北疆的民歌更倾向于民间,曲调短小,“叶来”的内容更加丰富。排孜拉觉得,南北疆两种流派的唱法,若能融会贯通,会更有利于“埃希来”“叶来”的发展。

对乌孜别克族民间歌曲的保护与传承,排孜拉·依萨克江寄予殷切的期望。这正如他对徒弟们所说:“你们是本民族音乐的传承人,现在会唱这些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你们学的歌曲越多,将来流传下去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