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素甫·托合提——“要尽最大努力把十二木卡姆传给年轻人”
一、生长在“十二木卡姆故乡”
玉素甫·托合提
1952年4月,玉素甫·托合提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一个维吾尔族农民家庭。
莎车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喀什地区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帕米尔高原南面,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布古里沙漠之间的叶尔羌河上中游冲积平原上。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军事重地,历史上的新疆地方政权叶尔羌汗国的国都就在这里。这里更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二木卡姆”的发祥地,有“十二木卡姆故乡”“十二木卡姆之都”的美誉。
生长在“十二木卡姆故乡”的玉素甫·托合提,从小就受到了民族艺术的熏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木卡姆的能手。在过去衣不蔽体的艰难困苦岁月里,祖父和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木卡姆艺术的追求。祖父在玉素甫·托合提记忆中是永不磨灭的偶像,父亲则是20世纪50年代本土颇有名气的木卡姆表演者。
7岁时,玉素甫·托合提向父亲提出,他也要学唱十二木卡姆。听了儿子的话,父亲喜忧参半,欣喜的是,自己热爱的艺术也受到了后辈的认可和喜爱;忧愁的是,家庭生计困窘,学习木卡姆又看不到好的前途。那个年代,社会对木卡姆艺人并未给予足够的尊重,艺人也不可能依靠木卡姆艺术来维持生计,因此父亲放弃了教儿子学唱木卡姆的念头。
父亲拒绝了玉素甫·托合提的请求,希望他能走进学堂,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然而,倔强的玉素甫·托合提好像铁了心,说什么都要学艺。他告诉父亲,上学可以,但放学后和假期里,要教他唱十二木卡姆。
父亲见儿子学艺心切,同意了他提出的条件。从此以后,玉素甫·托合提有了第一位“专业”的木卡姆老师,走上了学习、研究、传承木卡姆艺术的道路。
二、“十二木卡姆”的美丽故事
“木卡姆”原为阿拉伯语,作为音乐术语,意为“成套的民间古典音乐”。木卡姆分布地域广阔、种类繁多,中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均有木卡姆,但就种类来说,目前在世界上,我国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
木卡姆历史渊源流长,背景广阔而深远,与维吾尔族人民的历史时代同步发展。从时代和地域因素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和田、吐鲁番、哈密音乐以及刀郎音乐。
“十二木卡姆故乡”的人们倾情歌唱
相传在维吾尔族先民从事渔猎、畜牧生活的时代,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意思是“旷野之歌”。后来经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它的历史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兴盛一时的西域音乐。
公元14~16世纪,在西域音乐的融汇时期,木卡姆经过多次的整理、规范,才成为今天的十二木卡姆。而这又与一位美丽聪慧的女子密切相关,她叫阿曼尼莎罕(亦作“阿曼尼莎汗”),是当时我国西域城邦小国叶尔羌汗国阿不都热西提汗的妃子。
据记载,阿曼尼莎罕(1526~1560)从小就酷爱音乐和诗词。13岁时,她在家中偶遇微服私访的阿不都热西提汗。这位同样酷爱音乐和文学的国王被阿曼尼莎罕美丽的容颜、即兴创作诗词的才华和精湛的木卡姆弹唱技艺深深吸引,随后与她喜结良缘。成为王妃后,在国王的支持下,阿曼尼莎罕与当时的木卡姆大师喀迪尔汗一起,邀请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对散失在民间的木卡姆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工作。这一工作使维吾尔族木卡姆与其他民族木卡姆得到了区分,第一次确定了十二木卡姆的规模,形成了木卡姆特有的琼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莱甫三部分结构,还重新确定了木卡姆的歌词。
那时,阿曼尼莎罕按照天文学的规则,将众多木卡姆整理成12套套曲,并确定了其称谓,这也就是今天的“十二木卡姆”的名称——拉木克(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且比亚提)木卡姆、木夏乌热克(木夏吾莱克)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潘尔尕)木卡姆、乌扎勒(乌孜哈勒)木卡姆、艾介姆(艾且)木卡姆、乌夏克木卡姆、巴雅特(巴雅提)木卡姆、纳瓦木卡姆、西尕(斯尕)木卡姆、依拉克木卡姆。
莎车的阿曼尼莎罕塑像
每套木卡姆又由琼乃合曼(大乃格曼,大曲)、达斯坦(叙事诗)和麦西莱甫(麦西热普,民间歌舞)3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共245首乐曲。其中每一首乐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具有和声特色的独立乐曲。木卡姆演奏时,琼乃合曼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
十二木卡姆还有一些地域性变体,其中比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有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以及吐鲁番木卡姆等。
经过整理和改革后的十二木卡姆艺术,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和生活习俗于一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维吾尔族人民的喜爱。
三、古老艺术重现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十二木卡姆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自治区组织专人对十二木卡姆的乐曲录音、记谱、出书,并将歌词记录、整理、出版。同时,发掘木卡姆的艺术潜力,推陈出新:由木卡姆改编的《拉克歌舞》,令人耳目一新;用木卡姆音乐演唱的《艾里甫与赛乃姆》,被誉为维吾尔族的《红楼梦》;移植的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还被拍成了电影。近年来,自治区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全面研究木卡姆艺术;还用五线谱出版了《十二木卡姆》,探索木卡姆走向世界之路。
有关“十二木卡姆”表演的绘画
200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公布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与“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榜上有名。
莎车“十二木卡姆艺术节”的表演
2006年5月,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包括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
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升空的“嫦娥一号”搭载了31首歌曲,十二木卡姆选曲名列其中。
在“十二木卡姆故乡”莎车县,新时期以来,木卡姆的演出、传承、普及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软硬件建设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早在1992年,为了满足各族人民凭吊阿曼尼莎罕这位十二木卡姆艺术大师的愿望,莎车县政府在阿勒克鲁克(意为“黄金之地”)修建了叶尔羌汗国皇家陵园。在阿曼尼莎罕的画像之下,用维吾尔文和汉文写道:“阿曼尼莎罕是人所共知的天仙才女,和阿不都热西提汗的爱情举世无双,十二木卡姆犹如十二颗璀璨的星星,她的美名啊如史诗般被后世传扬。”
此后,莎车县先后建成了“木卡姆广场”“木卡姆剧院”和“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2006年,县政府还把每年的8月15日定为“木卡姆节”。
相关的十二木卡姆演唱、演出活动,也十分红火。乡镇和县里陆续成立了木卡姆演出队伍,而且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2003年,莎车县文化体育局办公室主任依力哈木·热依木与玉素甫·托合提、阿布来提·赛来、麦麦提吐尔孙·巴克等当地老艺人联手组建了莎车县民间木卡姆艺术团,开始收徒授艺,广泛培养接班人。2013年,该团升级为“莎车木卡姆艺术团”,由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150名自治区、地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成,平时参加活动的表演者有100名左右,大型活动能组织万人进行表演。“莎车木卡姆艺术团”是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多次代表自治区出国演出,还获得了不少奖项。
截至2012年,莎车县除了拥有2名国家级传承人,已登记民间艺人500余名。
四、“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
玉素甫·托合提从父亲那里学习的,也正是流传在莎车的十二木卡姆。
玉素甫·托合提聪明好学,领悟力极强,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他的十二木卡姆演唱很快便小有成就。12岁时,他就和父亲登台演出了。
“十二木卡姆”令人陶醉
20世纪70年代,新疆艺术家用木卡姆形式移植创作了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玉素甫·托合提参加了剧组并担任角色。此外,他还参与了《红色娘子军》的移植演出。这让他在同龄伙伴中出尽了风头,就连老艺人也大为吃惊,玉素甫·托合提几乎是“一夜成名”。
20多年的从艺路,让玉素甫·托合提的木卡姆演唱技艺越来越纯熟。
2008年,玉素甫·托合提与其他三人一起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十二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
木卡姆传承人走进校园
2008年3、6月,玉素甫·托合提和他的莎车同乡阿布来提·赛来,作为十二木卡姆国家级传承人代表,两次走进国家大剧院登台献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谈到自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经历,玉素甫·托合提自豪地说:“我是2008年3月领取的证书,当时就感受到人们对我的羡慕和尊敬,心里很高兴。国家从2009年开始每年补助8000元,县里从2007年开始每月补助400元。国家给我们这样的荣誉和待遇,也让我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十二木卡姆好好地传给年轻人!”
莎车“木卡姆传承中心”建成后,玉素甫·托合提等传承人进驻中心,传承、普及木卡姆艺术。作为传承中心的一员,玉素甫·托合提说:“现在,我们几个人每天都到中心来。我们的家都在县城,骑自行车也就是10多分钟的路程。大家各有所长,在一起切磋交流。带的学生差不多有30人,我们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表演水平。我以前带的3个学生,由于进步得快,现在经常到内地演出。”
谈到传承的体会,玉素甫·托合提说,有较好的乐谱基础知识的学生,学习会快一些,一般两个月下来,基础知识就学得差不多了,不会乐谱的学生则起码要学一年。“我觉得传承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我们修了这么好的传承中心,物质条件已经很好了,希望政府能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引导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现在,我一口气能唱4个木卡姆,8个小时不间断地弹唱。但毕竟我们这一代艺人的年龄都不小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