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正福——“不管去到哪里都是我的舞台”
一、出身世家,学成绝艺
龙正福
1943年9月,龙正福出生在今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街乡西竜村的一个哈尼族家庭。
龙正福出身于民族歌舞世家,家里的哈尼族文化气氛十分浓郁。他的祖父龙保扎、父亲龙德嘎,都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擅长民族歌舞和哈尼族器乐的演奏。在这个家庭里,龙正福从小就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热爱民族歌舞,耳濡目染,他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不少民族技艺。
到16岁的时候,按照哈尼族人的特有仪式,龙正福拜自己的祖父为师,开始正式学习棕扇舞,后来又向父亲学习演奏哈尼“小三弦”。此外,他还学会了吹叶子、演奏二胡、唢呐等。到了20多岁的时候,龙正福已经成为元江县哈尼族地区远近闻名的棕扇舞艺人和三弦演奏师。
龙正福不仅自己不断学习,而且先后收了15个学徒,向他们悉心传授棕扇舞等哈尼舞蹈和哈尼三弦等民间乐器的演奏技巧。多年来,每逢哈尼族人的红白喜事、节日庆典、大型展演……乡里乡外的大小活动中,只要有棕扇舞的地方,就一定有龙正福及其弟子们的身影。无论在本乡还是在外地,龙正福的表演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龙正福说,在每年的哈尼十月年和祭龙节等节日中,哈尼族人开展民间祭祀活动和庆典时,他都会被邀请去教棕扇舞:“我也会作为演员出现在舞台上,而棕扇舞的表演常常将活动带入高潮。”此外,龙正福还曾作为元江县哈尼族民间艺术团的主要骨干演员到北京、天津、上海、郑州等地演出哈尼族棕扇舞。
如今的龙正福,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棕扇舞表演艺人,他熟悉棕扇舞的各种舞蹈套路和动作技巧,在当地可谓绝无仅有。同时,他还结合当地哈尼族文化特点,对舞蹈动作进行反复推敲和改进,融入自身的风格特点,使棕扇舞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
龙正福给棕扇舞配乐的乐器,都是他自己制作的。像他弹的三弦,就是他自己精心制作的,不仅做工精细,还融入了哈尼族文化元素:上面装饰着白鹇鸟的羽毛。白鹇鸟是哈尼族的吉祥鸟。他借此提醒大家要爱护它,与它和谐相处。
50多年来,龙正福带领徒弟们四处表演棕扇舞,一直在积极传承和发展着这项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使其不致失传,并有所发扬光大。
二、棕扇舞:源于生活和生态的舞蹈
棕扇舞是哈尼族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元江羊街乡、那诺乡哈尼族聚居地,是当地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之一。
龙正福介绍说,哈尼族棕扇舞起源于古老的狩猎和祭祀活动。舞蹈通过模仿狩猎中的禽兽飞跃奔跑,表现猎人凯旋的心情;手拿棕扇的舞蹈套路,则是驱鬼祭神场景的再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棕扇舞的原始功用逐渐淡化,娱乐性、艺术表演性成分大为增加。
棕扇舞最初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舞姿不求统一,但每个动作均有象征性,男性模拟动物或鸟类,女性手持棕扇模拟白鹇鸟动作,各自起舞,表示对死者的尊敬和怀念,既庄重肃穆又感情真挚。如今,棕扇舞不仅用于祭祀、丧葬仪式,逢年过节、农事休闲,也可用来自娱自乐或者进行表演。
棕榈树是哈尼族山寨常见的树木,勤劳智慧的哈尼族人,不仅用棕皮缝制蓑衣、避雨御寒,一年一度的春播时节都要穿上新缝的蓑衣,为秧姑娘送嫁(插秧);而且还用竹子、树杈、棕榈叶作道具,模仿吉祥鸟白鹇行走、飞翔等动作,创造了大量原始、古朴的舞蹈艺术,棕扇舞就是流传至今的一种。
热闹的棕扇舞表演
棕扇舞以牛皮鼓、铓锣、钹、唢呐等为伴奏乐器,主要道具即为棕榈叶制成的棕扇。娱乐活动中,男女均可手持棕扇舞蹈,但丧葬仪式中往往由“摩批”(哈尼族祭司)首先起舞。
棕扇舞表演时,表演者手持形似扇子的棕榈叶,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伴奏下,踩着鼓点翩翩起舞。男性模拟熊、猴子等动物以及老鹰、公鸡等禽鸟的动作,动作古朴生动;女性舞者则用象征白鹇羽翼的棕榈叶,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形态,动作细腻传神,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棕扇舞舞蹈动作的发展和定型,与哈尼族迁徙历史和定居梯田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表现是屈膝、前倾、含胸的舞蹈体态和上下颤动、左右摇摆的舞蹈律动,既古朴、又风趣。棕扇舞有“老熊洗脸”“猴子作揖”“猴子抱瓜”“老鹰叼小鸡”“老熊穿裤”“猴子搂腰”“公鸡斗架”“猴子掰苞谷”“老鹰拍翅膀”“老熊走路”等10多套动作,形态逼真、舞姿优美,民族特征鲜明,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其中一些动作有一定的技巧性,如“猴子搂腰”等动作,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舞蹈功底。这类动作,当地村寨里很多年轻人都无法做到,而年事已高的龙正福却能轻松完成。
棕扇舞主要传承方式为师徒传授,由师傅向徒弟传授舞蹈的主要动作和基本技法。
作为哈尼族舞蹈代表作之一,棕扇舞表演多次在国内获奖,还曾赴瑞典、意大利等国家演出。
2006年,哈尼族棕扇舞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棕扇舞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
三、“代代相传,民族文化才不会消失”
继2011年棕扇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12年12月,龙正福也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棕扇舞,传统舞蹈类)代表性传承人。而早在2010年6月,他就成了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龙正福演绎的棕扇舞,集歌、舞、乐、竞技和仿生表演于一体,表现形式特色鲜明,技巧多样。有专家这样评价龙正福:“舞技精湛、到位,对哈尼文化理解透彻。他一直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孜孜不倦地奉献着,作为哈尼文化的主要传承人,他当之无愧。”
像许多民间艺人一样,龙正福首先是一位农民。有时候记者来采访,会看到他正忙着打理烟叶。不过,一身娴熟的舞艺以及就地取材的道具,使龙正福能够随时应客人之邀,投入棕扇舞的即兴展示。
棕扇舞技巧表演
龙正福的一身服饰,时时显示着他的民族身份:墨蓝色棉布衣服,衣襟和袖口处点缀着花和蝴蝶的图案,配上一顶三角形的包头,极具哈尼族特色。如果有人问起来,龙正福会指着头上戴的三角形包头说:“这三个角象征着人生的三朵花:出生、结婚和死亡。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不如意,这三朵花都要开得好,人生才是完整的。”
梯田里哈尼族丰收舞
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以来,棕扇舞的主要传承方式为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龙正福正是这样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棕扇舞。而且由于身体协调性和悟性较好,别人要一两天才能学会的动作,他很快就能掌握要领。
如今,老一辈棕扇舞艺人都相继过世了,在众多学习棕扇舞的同辈人中,只有龙正福一人将棕扇舞的基本动作熟练掌握,并传承下来。
龙正福生性乐观,又爱琢磨事情。他不仅喜欢跳舞,还对设计制作情有独钟。他说:“表演用的三弦琴,家里的储物柜,甚至桌椅板凳,都是我亲手设计制作的,每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寓意。”
龙正福还介绍说,祭祀活动大多在晚上进行,由于光线不好,跳舞的时候看不清楚舞蹈动作。为此,他在自制的三弦琴把上安装了彩灯和照明装置。对于自己的这一创意,龙正福不无自得:“这样一来,不仅跳舞的时候更具观赏性,而且下山的时候也能起到很好的照明作用,简直是一琴三用。”
跳舞的时候,是龙正福最开心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候,更是民族文化艺术代代传承的关键时刻。龙正福说:“只要想跳的时候,不管去到哪里都是我的舞台。我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他们都会跳棕扇舞。每天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就会在院子里弹琴跳舞,别提多开心了。只有这样一代传一代,我们的民族文化才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