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居素甫·玛玛依——堪与荷马媲美的大玛纳斯奇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7752字

居素甫·玛玛依——堪与荷马媲美的大玛纳斯奇

一、不乏传奇色彩的诞生

居素甫·玛玛依

1918年4月18日,居素甫·玛玛依出生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合奇县卡拉布拉克乡米尔凯奇村的一个柯尔克孜族牧民家庭。

阿合奇县是柯尔克孜族人聚居的小县,位于天山南部的高寒山区,地处偏远,交通很不便利。居素甫·玛玛依生活的米尔凯奇村,更是位于遥远的深山之中,进县城需要骑马走两三天的时间。不过,与地域的偏远贫瘠相对的是,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族民族民间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在那里,《玛纳斯》演唱活动十分活跃,每逢民众聚会,到处都可以听到《玛纳斯》的歌声。阿合奇县自古以来就是《玛纳斯》流传的重要地区,产生了不少“玛纳斯奇”(柯尔克孜族人对能传唱《玛纳斯》者的尊称),20世纪初享有盛誉的“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阿帕依与额不拉音·阿昆别克等就是阿合奇县人。

据传,母亲布茹里在居素甫·玛玛依之前生了26个孩子,可惜仅仅存活了一子一女。为此,布茹里十分伤心。丈夫玛玛依带她到吐鲁番、阿克苏和喀什等地散心,并去温泉、圣人陵墓祷告祈福。回来后,60岁的布茹里竟奇迹般怀孕了。

有一天,布茹里梦见一对老夫妻从她身边走过,老婆婆回头递给她一个布包,说:“你受了很多苦,送给你一件东西。牦牛是神圣的动物,牦牛神会保佑你平安!”说完,这对老人便不见了踪影。布茹里醒来回忆梦中情景,相信这梦对腹中胎儿来说是个吉兆。1918年春暖花开的季节,61岁的布茹里生下了她的第27个孩子——居素甫·玛玛依。

居素甫·玛玛依的家庭是个典型的民间文艺之家,父亲玛玛依是位憨厚朴实的牧民,酷爱《玛纳斯》;母亲布茹里和姐姐势甫罕都是当地知名的民歌手,哥哥巴勒瓦依更是出色的“玛纳斯奇”。

尽管生活在边远牧村,但玛玛依的父亲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他总是把自家马匹当学费,送适龄的孩子去跟当地有名望的民间学者读书识字。6岁那年,父亲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匹马,把居素甫·玛玛依送到一位学者那里去识字。

8岁的时候,居素甫·玛玛依在哥哥巴勒瓦依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演唱、背诵史诗《玛纳斯》。

二、长兄教诲与英雄“神授”

居素甫·玛玛依的哥哥巴勒瓦依是个商人,足迹遍及南北疆各地及中亚地区。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广泛搜集记录史诗《玛纳斯》及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寻访故事家,记录他们讲述的民间故事;寻访歌手,记录他们演唱的叙事诗。遇到“玛纳斯奇”,他更是会详尽地记录他们演唱的《玛纳斯》。

巴勒瓦依对《玛纳斯》的突出贡献,就是记录了阿合奇县“大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阿帕依和额不拉音·阿昆别克演唱的《玛纳斯》。他先根据居素甫阿洪的口述,记录下了《玛纳斯》的前3部内容;后来又依据额不拉音的口述,记录下了《玛纳斯》后5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巴勒瓦依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8部《玛纳斯》完整唱本。

居素甫·玛玛依在演唱《玛纳斯》

一天,巴勒瓦依背着一个大皮褡裢回了家,对弟弟说:“以前,我一本一本地让你读,现在全给你,你好好保存,争取把它们全都给背下来。”居素甫·玛玛依如获至宝,他开始着手梳理加工这部史诗的内容,并根据发音规律,把其中的散文体改成了韵文诗进行背诵记忆。8年后,居素甫·玛玛依把哥哥搜集记录的总共20多万行的8部《玛纳斯》全部背了下来。

在居素甫·玛玛依学习《玛纳斯》的过程中,家庭,尤其是哥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巴勒瓦依陆续搜集《玛纳斯》的那些日子里,每到晚上,父母都要点上煤油灯,让儿子为家人念诵英雄史诗,一遍念完还要念第二遍、第三遍。巴勒瓦依也经常让弟弟背诵史诗的片段,考查他对史诗内容的熟悉程度。此外,他还向弟弟细致全面地传授有关史诗演唱的技巧。他告诉弟弟,演唱时要依据史诗情节的发展与变化,加一些手势、表情,并变换音调:英雄拼杀时要提高声调,表情要严肃;在忠告劝慰时,要大量运用谚语、格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渲染;描述妇女形象时,要用优美、亲切的语言;表达苦闷与悲哀情感时,声调要适当降低,表现出悲哀的情绪。手势、表情和声调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感交融的完美境界……

哥哥巴勒瓦依对弟弟后来成为名扬中外的“大玛纳斯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居素甫·玛玛依对哥哥也充满崇敬与感激之情,每当说到自己学唱《玛纳斯》的经历时,他首先提到的就是哥哥巴勒瓦依。然而,与其他著名的《玛纳斯》演唱歌手一样,居素甫·玛玛依在谈及自己获得演唱《玛纳斯》本领时,则坚持“梦授”之说。

居素甫·玛玛依在8年间背下了20多万行《玛纳斯》史诗,不啻奇迹。而在过去的千百年里,人们一直认为这种非凡才能是神授予的。一种说法是,一个人在熟睡时,神将史诗变成一把麦粒放进了他的嘴里;另一种说法是,史诗中的英雄走进了某个人的梦乡,结果,这个人一觉醒来,就能出口成章地演唱长篇史诗。

居素甫·玛玛依与老伴儿

20世纪初,在阿合奇县享有盛誉的“大玛纳斯奇”居素甫阿洪在解释自己演唱《玛纳斯》的本领时曾说,有一次,他在阔西朵别睡着了,梦见英雄玛纳斯,从此就会唱《玛纳斯》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大玛纳斯奇”萨根拜·奥罗兹巴科夫、狄尼拜克等人,在谈到自己学唱《玛纳斯》经历时,也都说梦中见到了史诗中的英雄,受到点化,智门顿开,梦醒后便会唱《玛纳斯》了。

居素甫·玛玛依也认为自己的本领是“梦授”的,他曾说:“我13岁时,有一天早晨睡着了,做了个梦,梦中出现5个骑马的人,他们背对着我。我走到最后一个人跟前,他告诉我,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是英雄玛纳斯,玛纳斯后面的是巴卡依老人,巴卡依之后是阿勒曼别特,紧跟阿勒曼别特的是楚瓦克,楚瓦克之后的那个人,便是向我介绍情况的阿吉巴依。他们没有说话,很快就消失了。我从梦中惊醒,便把梦中所见到的如实告诉了父母。妈妈对我说,此梦不要告诉任何人,40岁以后再说。为了我做的这个梦,父母还宰杀了羊羔。爸爸说,你哥哥也曾做过一个类似的梦。做了那个梦后,我看《玛纳斯》的手抄本,看一遍就记住了。”

其实,说奇妙真的奇妙,说神秘未必神秘,正如居素甫·玛玛依说:“玛纳斯奇日夜思考史诗情节,史诗的情节和人物怎么可能不进入梦乡呢?”

三、令人啧啧称奇的人生

8年时间把20多万行的8部《玛纳斯》全部背诵下来,是个奇迹;在居素甫·玛玛依的人生中,还有许多令人啧啧称奇的地方,而这些又多与《玛纳斯》有关。

居素甫·玛玛依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时父母已经年逾花甲。9岁那年,年届古稀的父母为能见到儿子成家,便给居素甫·玛玛依娶了妻子。新郎新娘虽然年幼,但婚礼却办得相当隆重。3年后,小夫妻俩圆了房。

然而,居素甫·玛玛依24岁时,却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哑女阿依提比比一见倾心,提出要娶她做二房。阿依提比比答应了,她的家人却坚决反对。居素甫·玛玛依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抢婚成功。两位妻子以姐妹相称,和睦相处。后来,新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制,居素甫·玛玛依选择了没有生育的阿依提比比,和生有两子的妻子赛丽罕办理了离婚手续。离婚后,居素甫·玛玛依与前妻和孩子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还在20世纪30年代,居素甫·玛玛依尚不满20岁的时候,他的两位亲人——父亲和哥哥就相继去世了。接连失去亲人,使居素甫·玛玛依受到很大打击。他进山牧羊或放鹰狩猎时,就唱《玛纳斯》排解心中的忧伤和孤独。他还常常在睡梦中唱《玛纳斯》,声音很大,家里人被他吵醒后,见他唱得大汗淋漓,也不忍将他唤醒。平时,他也自言自语地低声吟唱,如醉如痴,别人打招呼他也听不到,村里人一度以为他患了精神病。

1947年,识文断字的居素甫·玛玛依当上了牧区小学的教师。

40岁之前,居素甫·玛玛依谨记父亲的叮嘱——“作为‘玛纳斯奇’,必须遵循这样的要求:40岁以前不能演唱《玛纳斯》,40岁以后才能演唱”——没有当众演唱过《玛纳斯》。

1958年夏天,克孜勒苏州党委在阿合奇县召开牧业现场会,已经受邀在一次婚礼上演唱《玛纳斯》而崭露头角的居素甫·玛玛依,受当地乡亲的极力推荐,在会议期间演唱《玛纳斯》,一口气演唱了四天三夜,得知消息的人们纷纷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聆听。这次演唱震惊了听众,也震惊了文坛。大家公认,他演唱的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已知的演唱者。

从此,居素甫·玛玛依一发而不可收,经常通宵达旦地忘情演唱,连续唱几天几夜,其间仅靠喝一碗碗的酥油茶解乏充饥,最长时竟达20多天。

柯尔克孜族民族史诗《玛纳斯》

196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在《玛纳斯》普查中发现了居素甫·玛玛依。此时已经43岁的居素甫·玛玛依被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阿图什,为普查组演唱《玛纳斯》。居素甫·玛玛依连续演唱了7个月,唱出了5部《玛纳斯》。一鸣惊人的居素甫·玛玛依成了当地政府和专家眼中的“国宝”。

1964年,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疆文联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方组成的《玛纳斯》工作组成立,居素甫·玛玛依成为工作组成员之一,进一步补充、新唱《玛纳斯》。

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玛纳斯》被批为宣扬封建思想的“大毒草”,演唱《玛纳斯》则形同“放毒”。居素甫·玛玛依也受到了批判,《玛纳斯》的大部分记录文稿与翻译稿也都在动乱中散失了。

1978年,居素甫·玛玛依获得平反,并被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组接到北京,开始重新记录《玛纳斯》。之后,一顶顶桂冠戴在了他的头上。

2004年,居素甫·玛玛依的妻子阿依提比比去世。阿合奇县当地群众为了使居素甫·玛玛依过好晚年生活,便张罗着给他找新的伴侣。2005年8月,87岁的居素甫·玛玛依与56岁的阿斯勒·杜瓦那勒喜结良缘。

2014年6月1日,居素甫·玛玛依在阿合奇县逝世,享年96岁。

四、《玛纳斯》,14倍于《伊利亚特》的民族史诗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广为流传、规模宏大、色彩瑰丽的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斯)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也是联合国确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部史诗主要流传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特克斯草原等柯尔克孜族人聚居区,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阿富汗北部地区也有流传。

《玛纳斯》叙述了柯尔克孜族英雄玛纳斯祖孙八代抵御外敌、维护民众幸福的英勇业绩,8部《玛纳斯》各以一代人为主人公,整部作品以第一部的主人公“玛纳斯”命名。史诗规模宏大,篇帙浩繁,8部作品总篇幅达23.2万余行,相当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的14倍。史诗广泛涉及柯尔克孜族的语言、历史、民俗、宗教、哲学、天文等,堪称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

《玛纳斯》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000多年,一直都是在柯尔克孜族演唱者中口口相传。19世纪50年代,沙俄间谍瓦利哈诺夫潜入南疆柯尔克孜族地区搜集情报时,首次记录了《玛纳斯》的主要情节。此后,《玛纳斯》的片段以德文、法文、土耳其文、立陶宛文、英文陆续问世,吉尔吉斯斯坦还从1931年起有计划地进行《玛纳斯》的搜集和记录工作。

我国对《玛纳斯》的大规模搜集记录是从1961年开始的,而演唱者正是居素甫·玛玛依。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玛纳斯》普查搜集组进驻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府阿图什,居素甫·玛玛依被接到阿图什,演唱了史诗前5部,各部分别为:《玛纳斯》38000多行,《赛麦台依》27000多行,《赛依铁克》18000多行,《凯耐尼木》16000多行,《赛依特》28000多行。

居素甫·玛玛依在翻看《玛纳斯》

1964年,第二次演唱还是在阿图什,居素甫·玛玛依对史诗前5部进行补唱,并唱出了史诗的第六部《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共45000多行。

这期间,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的婚礼》《阔阔托依的祭典》《凯耐尼木》等片段被译成汉文、维吾尔文,分别在当时的《民间文学》《天山》《塔里木》《新疆日报》等报刊上发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11月,居素甫·玛玛依被邀请到北京,后又回到乌鲁木齐,进行了第三次演唱。这一次,除“文革”中没有丢失的第二部《赛麦台依》外,老人将其余各部都重新演唱和记录了一遍。《玛纳斯》为53287行,《赛麦台依》为35246行,《赛依铁克》为22590行,《凯耐尼木》为32922行,《赛依特》为24000行,《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为36780行,《索木碧莱克》为14868行,《奇格泰》为12325行。

五、创造独一无二的演唱变体

居素甫·玛玛依的三次《玛纳斯》演唱,每一次均可谓旷日持久,既是心智劳动,也算得上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每一次他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和人生素养,从而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玛纳斯》演唱变体。

据参加过《玛纳斯》搜集、记录和翻译工作的玉赛音阿吉回忆,第一次演唱时,“居素甫·玛玛依当时正是年富力强、充满激情之时,只要让他唱,他就会滔滔不绝地演唱起来,一唱就是连续三四个小时,做记录的人手麻写不下去了,他却依然充满激情,不知道累”。负责记录工作的人也说:“居素甫·玛玛依每天要唱8~12小时,做记录的同志手麻了可以换另一个人,但歌手是不可替换的。”

居素甫·玛玛依与赛福鼎

1961年的第一次演唱,居素甫·玛玛依连续唱了7个月。1978年的第三次演唱,居素甫·玛玛依又从第一部唱起,连续演唱了1320天!有时看到工作人员笔录繁重,居素甫·玛玛依就让工作人员休息,自己动笔记录。在此期间,居素甫·玛玛依受到了胡耀邦、赛福鼎、包尔汉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被誉为“国宝”。

作为民间文学,演唱《玛纳斯》,除去主要情节不变,每个歌手之间都会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个歌手、同一个段落,今天唱的和昨天唱的也可能不同,有才华的歌手会加进自己的即兴创作。居素甫·玛玛依知识丰富、才华出众,他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玛纳斯》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加工。根据发音规律,他把史诗中的散文体改成了韵文诗,使语句更加优美,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演唱变体。这一变体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结构最宏伟,艺术性最强,悲剧性最浓郁,深受国内外听众的青睐。

居素甫·玛玛依一生经历坎坷。他曾在深山牧放羊群,曾骑马、驯马参加赛马比赛,曾在戈壁丛林中驯鹰狩猎,也曾当过农民在田里种麦子,还当过教师……这些劳动与人生的体验,都给予他丰富《玛纳斯》内容、提高演唱水平以很大帮助。他曾说:“任何事物,你看到和没有看到,讲述起来肯定有所区别。亲眼看见的事,不可能不产生一定的影响。我的生活经验对我演唱《玛纳斯》无疑是有影响的。举例来说,《玛纳斯在吐鲁番种麦子》《赛麦台依的骏马塔依托勒》《托勒托依的猎鹰》《赛麦台依的白集》等情节,现在唱起来肯定比我当初学唱时要生动得多。我认为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居素甫·玛玛依演唱的《玛纳斯》继承了先辈“玛纳斯奇”的传统,同时又加进了自己的创作,融进了他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从而使这部史诗更加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我国目前出版的柯尔克孜文史诗《玛纳斯》(新疆人民出版社),正是根据居素甫·玛玛依的唱本整理出版的。全套八部,共18册。出版过程从1984年至1995年,历时长达11年。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首个最完整的《玛纳斯》印刷版本,彻底实现了从口头传唱文学到文字印刷、出版的转变。

2006年5月,《玛纳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六、民族圣人,当代荷马

居素甫·玛玛依对柯尔克孜族民族史诗《玛纳斯》的记录、整理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奉献与成就,得到了国内外文学艺术界和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和尊重,称他为“当代荷马”。

进入新时期以来,居素甫·玛玛依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善。1979年,居素甫·玛玛依出席了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和全国第五届文代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会理事。1980年后,居素甫·玛玛依出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从1982年起,任自治区政协委员、常委。去世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名誉主席、研究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素甫·玛玛依的演唱作品多次获奖。1983年,他演唱的史诗《玛纳斯》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民委、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举办的1977~1982年新疆民间文学作品评奖荣誉奖。同年,《凯耐尼木》(《玛纳斯》第四部)获1979~1982年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1990年12月,因在《玛纳斯》搜集、演唱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而受到自治区《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自治区文联、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表彰。1991年4月,因在抢救、整理、出版《玛纳斯》工作中做出贡献而获文化部、国家民委的表彰;同年11月,因多年来在开拓、发展中国民间文艺事业中辛勤耕耘、贡献卓著而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奖励。1992年11月,《玛纳斯》(第二部)获首届中国民族图书奖一等奖。1995年8月,《凯耐尼木》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一等奖。

居素甫·玛玛依曾三次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并受到特殊的礼遇。1995年,居素甫·玛玛依获得了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授予的“吉尔吉斯民族演员”称号。后来,他又获得吉尔吉斯斯坦文化界最高勋章“玛纳斯”勋章。这是迄今吉尔吉斯斯坦第一次将这一勋章授予外国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市中心的广场上,高高地耸立着两尊雕像,其中一位是本国作家艾特玛托夫,一位就是“大玛纳斯奇”居素甫·玛玛依。

玛纳斯奇簇拥在居素甫·玛玛依身旁

居素甫·玛玛依在柯尔克孜族人民中更是受到极大的崇敬,成了他们心目中的圣人。人们敬仰他、崇拜他,妇女们争相举着婴儿,让他抚额为孩子祝福;乡亲们也争穿他的衣服,希望得到智慧和福运。这种崇敬,来源于《玛纳斯》。正如居素甫·玛玛依所说:“史诗是柯尔克孜族的民族之魂。在柯尔克孜族人民心目中,玛纳斯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具有凡人的血肉之躯,又有超人的神力。人们相信玛纳斯的灵魂仍然活着,他会护佑柯尔克孜族人摆脱困境,消灾祛病。”

2007年6月,居素甫·玛玛依成为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也就在这一年,阿合奇县政府为居素甫·玛玛依举办了90大寿庆典。在庆典上,居素甫·玛玛依收了10位高徒,还和当地数百名民间艺人共同参加了《玛纳斯》演唱大会。两年后,在他92岁生日庆典上,《玛纳斯》演唱大会的规模达到了上万人。

晚年的居素甫·玛玛依在故乡阿合奇度过,尽享天伦之乐。由于年纪的原因,老人已很少再演唱《玛纳斯》了。但让老人感到高兴的是,他有四个孙子和一个重孙都是“玛纳斯奇”,其中有的是他培养的20个接班人中的一个,有的则在吉尔吉斯斯坦上大学学习俄语,以便由此了解国际《玛纳斯》研究情况,回国后继续从事《玛纳斯》的相关研究。

柯尔克孜族民族史诗《玛纳斯》,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