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朱小和——三重身份的“摩批哈腊”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618字

朱小和——三重身份的“摩批哈腊”

一、出生在“哈尼梯田”的故乡

朱小和

1940年,朱小和出生在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硐蒲村的一个哈尼族家庭。

众所周知,元阳是被誉为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可以说,正是哈尼梯田孕育了哈尼族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而哈尼族古歌的传承人则是一些成为“摩批”的人。

“摩批”(也作“莫批”等)是哈尼族祭司,同时也是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人。哈尼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族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而“摩批”则是其中坚力量。他们能够唱诵古歌、背诵父子连名家谱,懂得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以及民间医术等。在哈尼族社会中,“摩批”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人物,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地位。哈尼族传统上把“摩批”与头人、工匠同等看待,视为三种能人。他们认为没有这三种人,社会就不能发展,人们就无法安居乐业。即使今天,“摩批”在维护社会和谐、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朱小和一家曾是当地著名的“摩批”世家。他的爷爷和大伯都是“摩批”,尤其是大伯,曾经是外江十八土司之一——勐弄土司署中专司重大节祭和背诵家谱的“大摩批”(专职祭司),因为学识渊博,为各地“摩批”所钦服。

出生于“摩批”世家的朱小和,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就受到了哈尼族民间文化的熏陶,并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父母早逝,小时候朱小和与爷爷一起生活,经常跟随爷爷在梯田里和火塘边学唱哈尼族古歌。大伯家几个男孩天资有限,在族人的商议下,小小的朱小和被定为家族“摩批”的传人。从8岁起,他就跟着伯父走村串寨,参加各种祭祀活动。

“摩批”名号通过神授、家族世袭和师承三种途径获得,师承的方式较为正式、普遍,也最具有代表性。而朱小和成为“摩批”,既有家族的沿传,也有师承的学习。12岁那年,经过族人的推荐,朱小和正式跟随爷爷和大伯学习“摩批”知识和技艺。

14岁的时候,朱小和又学起了打铁,很快学成了一手精湛的打铁技术,能够打造出漂亮的匕首、砍刀、火枪以及锄、锤等生产生活用具。

1954年,为了全面巩固和提高哈尼族古歌技艺,朱小和拜元阳县胜村乡高城村的普科罗为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自学。火塘边、铁炉旁,都成了他练习“哈八惹”的地方。

二、三重身份的“摩批”

20世纪50年代,“摩批”知识被当作“四旧”禁止传播,“摩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歧视。不过,爷爷与大伯坚持认为,哈尼族文化不能丢。这样,朱小和只能在夜深人静或在下雨农闲时,偷偷躲到田棚里,跟爷爷和大伯学习。

朱小和没有读过书,不识字,学习古歌全凭口授心记、反复吟唱。由于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只要听过两遍的哈尼族古歌,他就能够演唱。凭着出众的天赋和刻苦学习、勤奋练习,朱小和用较短的时间就把整套“摩批”知识学了下来。

不过,因为“摩批”这个身份,朱小和年轻时候吃过不少苦。由于“摩批”文化被当作“四旧”,“摩批”受歧视,在同龄人纷纷成家立业时,朱小和却在为找媳妇而犯愁——当时,几乎没有哪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一个“摩批”。朱小和20岁那年,在亲戚朋友的努力下,终于说成了一门亲事,但就在朱家兴高采烈准备婚事时,村干部的儿子捷足先登,把姑娘娶进了门。接下来,朱小和先后结过两次婚,都因为“摩批”身份而草草结束,直到娶了现在这位妻子。

25岁起,朱小和开始主持祭祀活动,从最初的紧张慌乱,到现在驾轻就熟,可以说哈尼族文化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

朱小和的名声慢慢传遍了各村各寨,每到祭祀时节,村寨的人都爱邀请他去唱古歌,人们都说他能唱的古歌“比地里的苞谷粒还多”。

就这样,朱小和逐渐获得了三重身份——农民、铁匠、“摩批”:农忙时节下田干农活;干完农活或是农闲时节,就在铁匠坊或者去外地打铁;有人来请,挎上“摩批”的布袋又前去主持祭仪。

1995年,朱小和凭借自己演唱的哈尼族创世史诗《窝果策尼果》,荣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

2002年5月26日,朱小和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云南省民族音乐师”称号。

三、哈尼族古歌《四季生产调》

朱小和在田间吟唱《四季生产调》

朱小和有着农民、铁匠和“摩批”的三重身份,而今,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个身份是2007年由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获得的,遗产项目是《哈尼四季生产调》,属于民间文学类。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而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中,又有哈尼族的民间文学类遗产“哈尼哈吧”上榜。

“哈尼哈吧”是哈尼语的汉语音译,带有族称“哈尼”,而“哈吧”又是“哈八惹”的音译。哈尼族的民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哈八惹”,一类是“阿其古”。“阿其古”是哈尼族在生产劳动时唱的歌,只能在山野田地里唱,主要是歌唱爱情和生产,而以情歌为多。按一般的分类,它包括山歌、情歌,此外还包括儿歌等。

“哈八惹”(“哈吧”)意思是“喝酒时唱的歌”,或“诗歌咏唱”。这种民歌多在祭祀、节日、婚丧、起房盖屋等隆重场合的酒席间,由“摩批”或者老年人唱诵,采用的是一种庄重、典雅的古老歌唱调式,内容则多是民族史诗和仪式歌曲,因此“哈尼哈吧”的意思也就是“哈尼古歌”。

“哈尼哈吧”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人文规范、伦理道德、婚嫁丧葬、吃穿用住、文学艺术等,是世世代代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哈尼族人教化风俗、规范人生的“百科全书”,被誉为“无文字的百科全书”,文化“活化石”。

“哈尼哈吧”非常丰富,从目前收集整理的资料来看,创世古歌《窝果策尼果》、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是最为经典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往往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歌手可以连续演唱几天几夜;其演唱一般是在隆重的场合,因事而歌,摆酒吟唱;其宗旨,除了配合各种仪式之外,还要向亲朋好友、村寨百姓传递古老的规矩和道理,或者表达美好的祝福。

《窝果策尼果》是“哈尼哈吧”最重要的一部,意为“古歌十二调”。其内容着重叙述哈尼族社会各种风俗礼仪、典章制度的源起,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讲述神的历史,由神的诞生、造天造地、杀牛补天地、人畜及庄稼的来源、雷神降火、采集狩猎、开田种谷、安寨定居、洪水泛滥、塔婆编牛、遮天树王、年轮树等十二章组成;下篇讲述人的历史,由头人、贝玛、工匠、祭寨神、十二月风俗歌、嫁姑娘讨媳妇、丧葬的起源、说唱歌舞的起源、翻年歌、祝福歌等十二章组成。十二篇内容可分可合,可以通篇演唱,也可以独立演唱。

《窝果策尼果》中的“翻年歌”,也称“四季生产调”,这也就是作为“非遗”的《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四季生产调》是一部全面反映哈尼族千百年来生产生活状况的长篇古歌,多达1670行,需要唱诵3个小时。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引子部分强调《哈尼四季生产调》对哈尼族人的生存意义,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祀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

《哈尼四季生产调》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建水等县的哈尼族聚居区,在东南亚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国的哈尼族中也广为传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口传心授的《哈尼四季生产调》都在哈尼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指导作用。尤为突出的是,《哈尼四季生产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的文明历史和科学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它语言直白朴素、幽默风趣,颇能给人以亲切、感人的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哈尼族古歌《哈尼四季生产调》等成为中国馆的驻演节目,共演出1000余场,吸引上百万人观赏,受到广泛好评。

四、尽最大努力捍卫传统文化

作为“摩批”,朱小和有“摩批哈腊”之称,意思是“摩批中的老虎”,比喻他本领极为高强。《哈尼四季生产调》唱诵一次需要3个小时,朱小和可以一口气唱完。全本《哈尼阿培聪坡坡》唱诵一次需要12天时间,朱小和唱起来,除了每天小睡一会儿,几乎一直不停。他声称自创了五种发声法,可以分别从头顶、鼻尖、下巴、肚脐、膝盖等部位发声。他的唱诵洪厚抒情,又不乏风趣,听者有时欷歔落泪,有时嬉笑欢腾。

在第四届“国际哈尼·阿卡文化学术研讨会”上,荷兰学者溜·格索博士听到朱小和唱古歌时,称赞道:“朱小和唱的乐曲来自祖先,传承方式没有文字记载,只靠口头传授,能够完整保留下来,全球少见。”

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朱小和说自己“生活过得很充实,平常要出席很多活动,村里有人家新建房屋、婚丧等,我都要参加”。昂马突、矻扎扎、十月年等节日是哈尼族人庄严而喜庆的日子,每到此时,朱小和就会成为领头的长老,穿上新衣,头戴包头,威严地带领年轻人杀鸡、煮饭、祭祀、虔诚祷告,让人间美味和源远流长的歌声萦绕在哀牢山脉、梯田上空,祈祷哈尼族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平平安安。

坚守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哈尼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哈尼族古歌以及“摩批”技艺,朱小和越来越注重传承。

其实,早在1973年,朱小和就开始选择性地收徒弟传承哈尼族古歌等哈尼族“摩批”文化的技艺。许多年过去了,朱小和收过不少徒弟,但总是不能让他满意。

哈尼族“摩批”通过示范身教、口传心授,把哈尼族古歌等知识传授给徒弟,内容包括创世神话、迁徙史诗、民间传说、父子连名谱系、音乐舞蹈、天文地理、医药历算、风俗禁忌、祭祀仪轨、道德规范。内容庞杂,学起来既需要耐心,又需要勤苦。而且出徒要经过严格的考核,由师傅任意点出古歌的篇章和有关仪式,让徒弟唱诵,稍有停顿或错漏,就不予通过。考核通过后,师傅即会传给徒弟一把尖刀和一个布包,徒弟就可以出师履职。这样庞杂的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或者半途而废。

现实越来越让朱小和深感担忧,担心哈尼族文化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让他不安的是,如今哈尼族山寨生活变了,蘑菇房不知不觉中被石棉瓦房取代,出去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偶尔回来也不愿意讲哈尼话了。“有的人连哈尼话都不会说了,更别说唱歌了。”

说到要将《哈尼四季生产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时,朱小和不无遗憾地说:“很多年轻人都不太关注这些传统的文化,都在追求一些新鲜的东西,只有小部分年轻人愿意学这个,认为学这个对他们有帮助。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的文化,因为这都是哈尼族人智慧的结晶。”

《哈尼四季生产调》中,朱小和唱道:“屋里的种子没长嘴,种子局噜叽里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种子与山洼和甜水,或许就是一个人与其民族文化关系的真实写照,也可以说是文化传承机理的真谛。

朱小和给徒弟传承演唱技艺

肩负民族文化传承人的使命,年过花甲的朱小和走村串寨边唱古歌给大家听,边执着地寻找继承人。如今,朱小和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教几个继承人唱古歌。朱小和说:“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捍卫我们的传统文化,我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能看到、听到的。”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