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保顺——集编、演、教、研于一身的傣剧艺术家
一、在寺院学成傣剧艺术
刀保顺
1937年4月,刀保顺出生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旧城镇姐告村的一个傣族家庭。
盈江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大盈江纵贯全县境内,形成风光秀美、景色如画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里是我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主要出境通道,也是傣族民族戏剧——傣剧的发源地。
生长在傣剧的发源地,刀保顺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傣剧的编创和演出,打下了一定的演出和戏文基础。
10岁的时候,按照傣族的传统信仰习俗,刀保顺在本寨的培龙寺出家当了和尚。
傣族人民信奉南传佛教,在傣族聚居区,几乎每一个寨子都有佛寺,所谓“寨寨有佛寺,寺寺有经声”。旧时,佛寺曾是傣族人受教育、学文化、习礼仪的重要场所,“佛寺是学校,佛爷是老师,经书是课本”的俗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出家修行是傣族男子一生必经的一个阶段,一般在七八岁时送入佛寺,修行3年左右;修行年限越长,意味着修养越全面、学识越深厚,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高。尽管后来新式教育不断普及,很多傣族人还是不愿改变心灵深处和精神上的轨迹,还都保持着送孩子到佛寺里出家修行一段时间的传统习俗。
在培龙寺,刀保顺拜高僧龙福(傣语为“招弄”)和任法大师(傣语为“召几”)为师,除诵经学佛之外,跟随师傅系统全面地学习了傣剧的编创、演出、唱腔、化妆、道具等技艺,熟练地掌握了演唱、演奏剧目的技巧。
17岁时,刀保顺还俗,并进入云南民族学院读书。毕业后,他当过教师、宣传干事、调解员,后来担任了盈江县文化馆的馆长。
刀保顺熟悉傣剧各方面的技艺,又精通新、老傣文以及汉文,除演出、编创外,长期坚持致力于傣剧的整理、翻译、研究和普及工作,并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1981年担任盈江县文化馆馆长以来,他走遍了县里所有的傣族村寨,收集、整理了大量傣族民间文学艺术资料。
2005年,刀保顺被列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级傣族民族文献、资料保存者名录。
2008年2月,刀保顺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剧,传统戏剧类)代表性传承人。
二、傣剧——瑰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保山、腾冲、龙陵等县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及佛经讲唱,先后吸收了花灯戏、皮影戏、滇剧、京剧等民间小戏和地方剧种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清朝末年,盈江干崖土司署在19世纪80年代用傣语搬演京剧、川剧、滇剧的基础上,集中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30多人,于1910年组成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成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今潞西市)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团。除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起初,傣剧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装,男性角色的装扮及男女角色的动作套路与滇剧和京剧相仿。表演时,演员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动作,再退后三步听场边人提词,唱段之间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伴奏。后来唱腔逐步发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两个基本腔调,傣族民歌曲调被广泛吸收为唱腔及器乐曲。演出中着傣装,表演动作中融入傣族民间舞蹈的步态,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芦丝、二胡及象脚鼓等乐器,民族风格更加浓郁。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初,傣族艺人用新艺术眼光改革傣剧,在艺术革新和提高上取得不少成绩,如剧中加了前奏和尾声,唱腔更为丰富,乐器更加多元,舞台表演更加规范,并且引入了导演制,创作了新剧目。
1980年,傣剧恢复演出。傣族艺人纠正了此前傣剧演出中汉族戏曲化的倾向(如完全套用滇剧的锣鼓和戏装),注重突出本民族特色,使傣剧成为傣族节日集会的一朵瑰丽的民族艺术之花。
傣剧传统剧目有的源自傣族民间故事、叙事长诗或佛经故事,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有的翻译移植自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傣族艺人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傣剧《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等一大批剧目。
傣剧《娥并与桑洛》剧照
1987年,傣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缅甸演出。其间,每场演出观众都超过万人,盛况空前。
1992年,第一批傣剧学员到北京戏校学习,如今这批毕业的演员已经成为傣剧艺术的接班人。他们根据《盗仙草》改编演出了《热西姆洛》,使原本只有歌、舞形式的傣剧又增加了打斗场面,深受傣族人民的欢迎。
傣剧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以及与之杂居的德昂族和阿昌族人民极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傣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艺术结晶,是饮誉东南亚的一颗艺术明珠。
2006年5月,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三、集编、演、教、研于一身
刀保顺是集编、演、教于一身的傣剧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傣剧的研究者。
刀保顺编写傣剧剧本
刀保顺熟悉傣剧传统剧目的演出,又能胜任新编剧目。他演出的传统剧目代表作有《朗推罕》《千瓣莲花》等,新编剧目则以《娥并与桑洛》为代表。
傣剧《娥并与桑洛》取材于民间歌手演唱的本民族叙事长诗。这是一出爱情悲剧,剧中青年桑洛经商来到勐根,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到集市上去看他,他们一起跳起了孔雀舞。桑落与娥并相爱,但却遭到封建家长的反对。桑洛得知娥并被母亲拒绝,并受到凌辱、虐待,被迫回家,在归途中流产,到家后不幸去世,他悲痛欲绝,在娥并身旁拔剑自刎。这对情人死后变成了一对孔雀,在大青树下翩翩起舞。剧作歌颂了美好的爱情,风格凄美绝艳,极具感染力和观赏性。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
刀保顺在青少年时代就有过编创傣剧的经历。1962年,他改编加工了傣族民间优秀传统剧目《千瓣莲花》第三场,参加了云南省第一届民族戏剧观摩大会。1984年,该剧被收入《云南戏剧剧目汇编》。20世纪80年代,他还将《十二龙女》改编成了歌舞剧。此外,刀保顺根据傣族民间文学作品改编创作的短剧还有不少,如《阿暖女罕》等。
作为技艺精到的傣剧艺术家,刀保顺长期以来一直在盈江县旧城镇教唱傣剧。
与此同时,刀保顺还致力于傣剧文献的收集、整理、翻译、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今,他已经收集了120多部傣剧剧本,翻译了310多种剧本。此外,刀保顺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故事,主要有:历史故事,如《郗中国》和《思汉法》;动物传说故事,如《大象》《马鹿》《老虎》《白兔》《白蚂蚁》等。
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傣剧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变数,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显。喜爱傣剧的更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缺少兴趣。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刀保顺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退休之后,他不仅醉心于傣剧的文献整理、翻译以及研究,还收徒带徒。如今,他收的徒弟就有龚元政、刀承东、刀静鸾、咩哏德、思治团等。年逾古稀的刀保顺,还在为傣剧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傣剧主要传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