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莫德格——“活着就是为了歌唱”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532字

莫德格——“活着就是为了歌唱”

一、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长调演员

莫德格

1932年,莫德格出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的一户牧民家庭,是兄弟姐妹5人中最小的一个。她3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呼都特身上。

莫德格小时候家里一直缺衣少食,10岁之前,她甚至连一件自己的衣服也没有,一年四季都披着大人的外套帮家里放牧。不过,虽然生活十分艰苦,她却乐在其中。

莫德格的家乡西乌珠穆沁旗,民俗活动种类繁多,每逢那达慕、春节、庙会、婚礼、祭拜敖包等节日,牧民们都会聚在一起欢唱蒙古族长调民歌,她的母亲和姐姐也都是当地出色的长调歌手。因此,莫德格从小就十分喜欢唱歌,多年后,她曾回忆说:“我很小的时候就会唱很多长调,我和小伙伴放羊的时候唱、一起玩耍的时候唱,我们做什么都会唱着歌、哼着歌,对我们来说唱歌就和玩耍一样。”

在西乌珠穆沁旗的众多活动中,莫德格最喜欢的就是赛马。当参赛选手骑马进入比赛场地后,首先都会由一名少年儿童演唱赛马前的助兴歌曲“马日杰”,莫德格小时候经常被推选为演唱“马日杰”的代表。每当唱响“马日杰”,她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年轻时的莫德格

当时,西乌珠穆沁旗还有一支由当地优秀民间艺人组成的王府乐队,负责迎接来宾以及在重大节会上演出。每当听到乐队的艺人们唱着长调从自家附近经过,莫德格都会立刻跑到外面仔细聆听、用心揣摩,一首长调她往往听一遍就能熟记于心。家乡浓郁的歌唱氛围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对莫德格日后成长为一名专业长调歌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童年时期的种种歌唱经历为她日后走上舞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5年,13岁的莫德格步入了学堂。当时,西乌珠穆沁旗的王爷开办了一所王爷府女校,要求富人家把女儿送来上学,一些富人不舍得孩子离家上学,就找穷人家的孩子顶替,莫德格就这样顶替一户富人的女儿上了学。遗憾的是,由于时局动荡,没过多久学校就被迫解散,莫德格又恢复了放牧的生活。

15岁那年,莫德格的姐姐、姐夫强迫她嫁给了一个脾气非常凶暴的男人。为了摆脱丈夫的殴打,莫德格奋起反抗,逃跑了很多次。然而,每次刚逃回家里住上几天,她就又被丈夫带了回去。这段悲惨的婚姻给莫德格心里造成了深深的创伤,那时,她每天都用长调民歌鼓励自己,在歌声中憧憬着未来。

一年后,莫德格在旗长和一户好心人家的帮助下,结束了这段婚姻,并参加了新开办的牧民培训班。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文工团的作曲家美丽其格和说唱艺术家毛依罕到培训班选拔长调演员,莫德格当场演唱了《细长的云青马》《丰尾的马》《枝叶茂密的树》三首长调民歌,被选中,成为新中国第一位专业长调演员,开启了崭新的歌唱艺术生涯。

二、让长调民歌唱响世界

初到内蒙古文工团,莫德格很快就克服了饮食、居住不习惯的困难,并开始努力学习汉语和识谱。每当思念家乡时,她就会跑到文工团所在地张家口的郊外炮台上,朝家乡的方向唱几首长调。

在文工团期间,莫德格曾多次随团到内蒙古东部半农半牧地区锻炼。她从当地的民间艺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部短调叙事民歌,丰富了自己的演唱曲目。

1952年,莫德格凭借出色的表现被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同年,歌舞团受中央领导的指派,决定让莫德格随团赴蒙古国演出。临行前,莫德格在北京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在那里,她第一次穿上了皮鞋。然而,穿惯了靴子的她怎么都无法适应,走在街上难受得厉害,就把皮鞋脱掉,扔下就跑,同行的美丽其格只好捡起皮鞋在后面追她。

好不容易适应了穿皮鞋,在培训结束后坐飞机前往乌兰巴托的旅途中,莫德格的身体又出现了状况,又晕又吐,到目的地后让人搀扶着才走下飞机。虽然有种种不适,可莫德格的歌声依旧动听,在乌兰巴托中央剧场举行的演出中,她演唱了《细长的云青马》《丰尾的马》《枝叶茂密的树》《绿缎子》《微风》等蒙古族长调民歌,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那一天,台下坐着许多移居到蒙古的乌珠穆沁人,当他们听到家乡熟悉的长调后,眼眶都湿润了。

回国后,莫德格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演出,并有幸结识了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在与王昆相处的3个多月里,她学到了许多宝贵的舞台经验,并将其运用到了之后的演出中。

长调歌王哈扎布

1953年,长调歌王哈扎布调入内蒙古歌舞团,莫德格抓住机会,开始向哈扎布请教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技巧。哈扎布非常欣赏莫德格的演唱,他常和别人说:“莫德格唱得最好。”可莫德格却十分谦虚,她曾说:“在哈扎布唱歌的时候,我只有张着嘴听的份儿。”后来,学习和模仿哈扎布的歌成了莫德格几十年来的一个重要习惯,直到70多岁时,她每天仍在雷打不动地听哈扎布演唱的歌曲。

1954年,莫德格在北京为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赢得了大家的称赞。两年后,她又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演出。回京后,莫德格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总理亲切地对莫德格说:“小姑娘唱得太好了,以后要继续努力。”

1957年,就在莫德格的演唱生涯如日中天时,她却因工作需要离开了舞台,先后调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内蒙古电影制片厂,从事歌舞的录制以及影片的翻译和插曲演唱工作。

1962年,莫德格重返舞台,在锡林郭勒盟东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担任独唱演员。然而,担任独唱演员的工作只持续了两年,1964年,她彻底告别舞台,被调入东苏尼特左旗民政局,直至1986年退休。

三、“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离开舞台后,莫德格并未放弃自己热爱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她积极参加在东苏尼特左旗举办的各类活动,并深入牧区考察,挖掘新的长调民歌。此外,莫德格还通过收音机学会了《云登哥哥》《羊卷烟》等蒙古歌曲。她说:“我一天也不能不唱歌,我生就是为歌而生,唱歌就是我的生命,只要我活着就永远不会停止歌唱。”

1979年,应《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编辑部的邀请,莫德格前往呼和浩特录制了13首蒙古族长调民歌:《细长的云青马》《丰尾的马》《孤独的驼羔》《清凉宜人的杭盖》《金色的宝格达山梁》《太平盛世》《金翅膀的小鸟》《珈牧仁的鲜花》《微风》《栗色走马》《烟雾茫茫的山梁》《辽阔的草原》《花斑枣骝马》。

莫德格演唱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属于“锡林郭勒乌珠穆沁”风格,她演唱的上述13首长调如今已成为这一风格的经典曲目,而她本人也被誉为蒙古族长调民歌“锡林郭勒乌珠穆沁”这一风格的杰出代表。

莫德格作品《清凉的杭盖》

在演唱时,莫德格“十分注重身体和神情的庄严、肃穆,从不晃动身体,面部表情始终保持典雅、高贵的状态,注重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她说:“这是规矩,是我们乌珠穆沁人世代相传的规矩,做任何事情必须遵照规矩和法则,演唱长调也一样,必须按照原来的样子唱,那样才会保持长调原有的味道。”正是因为重视对传统风格的承袭,莫德格的演唱才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中,“诺古拉”(装饰性花腔)被称为长调民歌的灵魂,这一演唱技巧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歌手在演唱时能正确运用呼吸。经过多年的练习,莫德格对气息的控制可谓炉火纯青,她演唱的“诺古拉”丝毫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在演唱难度较大、乐句较长的长调时,听众也丝毫不会感觉到她换气的声音,“锡林郭勒乌珠穆沁”风格长调特有的深沉、庄重、典雅的韵味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外,莫德格还摸索出了一种适合自己的“胸腔诺古拉”唱法。在《太平盛世》这首长调中,她运用这一技法,“利用软腭的灵巧技法把喉咙打开并贯穿到胸腔中,利用气息的有力支撑把这首历代流传于乌珠穆沁草原上的朝政歌曲按照原有的古老风格呈现出来,充分表现了乌珠穆沁长调深沉、庄重、典雅,意义凝练、深远的风格特征”。

除了《太平盛世》,莫德格的这些演唱技巧在她演唱的《清凉宜人的杭盖》中同样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这首长调中,莫德格用连绵不断的“诺古拉”为大家呈现出了一幅秀美的景象:“清凉宜人的杭盖滩上,清澈的泉水静静流淌。和那知心的人们,坐在一起欢宴歌唱。”每当她唱起这首歌,听众都仿佛置身其中,心胸顿时豁然开朗。

四、“在草原上生活历练,才能唱出长调的真正韵味”

进入21世纪,莫德格在2001年年初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传统音乐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当年届古稀的莫德格唱起蒙古族长调民歌时,与会的专家学者都惊叹不已。

2004年,莫德格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赛,凭借一曲《太平盛世》荣获金奖,同时成为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特邀民歌手。这一年,她还录制了第一张个人专辑《绿缎子》。

2008年,莫德格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长调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从扎根草原的民间歌手,到驰骋舞台的专业演员,再到国家级传承人,莫德格的身份实现了两次蜕变。然而,无论是何种身份,她始终都坚定不移地推动蒙古族长调民歌从民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8年9月,莫德格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为学生教授蒙古族长调民歌。在教学中,她非常注重对学生演唱规范性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按照每首歌曲原有的韵味演唱。对此,莫德格说:“现在有些人唱长调时没有按照原有的‘诺古拉’演唱,这样对长调的传承非常不利。”

莫德格在草原上

同时,莫德格还根据自己多年的演唱经验,指导学生把握气息的控制以及换气的方式。她说:“唱歌时要在该换气的地方换气,不该换气的地方决不能换气,在哪里需要换气时就在哪里换气。那样歌才会完整,才会好听,否则就像戴着马绊子的马,挣断绊子跑掉一样。”

在每教一首长调民歌前,莫德格还会把歌曲的相关信息介绍给学生。比如在教唱《孤独的驼羔》这首长调时,莫德格首先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富人,想买到100峰骆驼,最后从别人手中买到了一峰刚产完小驼羔的母驼。这样母驼被富人带走,留下了小驼羔。小驼羔想念母驼,母驼也想念小驼羔,每天悲泣。赶骆驼的人看在眼里,非常难过,不由自主地创作了《孤独的驼羔》,这首歌曲便流传开来。”这样的介绍对学生把握歌曲内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另外,莫德格还要求学生充分了解,并热爱、尊重蒙古族的语言艺术及生活方式,她说:“最好的长调演员都在民间牧民中,只有在草原上生活、历练,才能唱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真正韵味。”

2010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西乌珠穆沁旗人民政府、内蒙古文化音像出版社联合出版了莫德格的第二张专辑《清凉的杭盖:蒙古族长调大师莫德格演唱专辑》。虽然已经78岁高龄,可莫德格的嗓音依旧细腻、醇厚。

2014年6月,莫德格荣获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如今,她依旧以饱满的热情继续为弘扬蒙古族长调民歌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正如人们所说,她是长调民歌艺术中一座永恒的丰碑。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