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饶世光——谨记父亲的艺术传承教诲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598字

饶世光——谨记父亲的艺术传承教诲

一、石阡木偶戏饶家戏班的传人

饶世光

1944年4月,饶世光出生在今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沙坪村盐井坝的一个仡佬族家庭。

仡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55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的仡佬族占到仡佬族总人口的96.43%,主要聚居于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石阡县虽然不是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区,但那里有9个仡佬族侗族民族乡(其中一个还有苗族)。饶世光的家乡坪山乡就是一个仡佬族侗族乡,其中还有最为典型的仡佬族村落尧上村。这个村子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佛顶山下,依山傍水、竹林掩映,原始植被保存完好。村里居住着50户仡佬族人家,民居、服饰、风俗习惯具有典型的民族特征,拦路酒歌、敬雀节祭祀、山歌对唱、仡佬木偶戏、仡佬傩堂戏、仡佬毛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古朴浓郁的民族气息。“仡佬第一村”的美誉名副其实。

饶世光出身于木偶戏班世家,是这个家族的第6代传人。据饶世光介绍,他家这个戏班的木偶戏技艺,是1855年四川籍人黄思民传来的。当年黄思民逃难到石阡坪山乡沙坪村,见村里的人很善良,待他很好,于是将木偶技艺传授给了饶家。饶家的第一代传人叫饶德兴,后来代代相传,到饶世光已经是第6代。

饶世光读过初级小学,9岁开始跟随文华戏班子学艺。一年后的一天,有位唢呐师傅(俗名叫“有缘菩萨”)见他自己学着吹戏班里的唢呐,吹得很专心、反应快,于是便把他收为徒弟,悉心传授技艺。

在戏班子里,唢呐称为“上首”。饶世光用功多、学得快,之后的三年他一直担任唢呐手。一起学艺的第6代传人共有5人,其中有饶世光自己家的三兄弟,他位居老二。一起学习的徒弟中,只有饶世光学得最快,无论伴奏还是扮演角色,他一看就会,一学就懂。

有一次,戏班在邻近的五德区(今五德镇)长新村唱子孙戏还愿,饶世光临时顶班,经受了一次考验。当时宾客较多,准备演剧目《乌泥河救主》,谁知戏班人员出了差错,没法继续演出,父亲只好决定改演独角戏,要求饶世光一个人扮唱4个角色的唱腔。饶世光临危受命,虽说是仓促上阵,但因为平日注重积累,基本功扎实,演出效果非常好。父亲很高兴,并以他为例,教育其他几个徒弟要好好学习,要达到都能掌坛的程度。

1965年,饶世光正式出师。此时,他已经全面、娴熟地掌握了所在戏班木偶戏的整套技艺,并特别擅长吹、拉乐器。因此一出师,饶世光就担任了戏班班主,独立带班,在本县及周边县市演出。

二、原生态的“木脑壳戏”

石阡木偶戏,是我国各地许多木偶戏种类的一种。木偶戏分为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掌中木偶三大类,石阡木偶属杖头木偶。又因与“高台戏”相对,而称为“矮台戏”;因使用木偶头面,而俗称“木脑壳戏”。

石阡木偶戏的木偶,由木偶头、身、手杖三部分组成,其中头和手多用乌桕木制成。木偶头面及颈部长约15厘米,分别刻绘生、旦、净、丑、末以及猴头、魔怪等面部造型,每个戏班的头面少则24个、多则三四十个。头面套上戏装,整体长1米左右。木偶的手有握空拳和立掌两种造型,手连衣衫,左右手腕固定两根木棍(所谓“杖”),供艺人表演使用。此外,戏装有盔头、方巾、蟒袍、折子、披挂等;道具有肚腹、踩脚、手柄、髯须以及各种兵器等。

石阡木偶戏表演场景

在唱腔方面,石阡木偶戏包含“高腔”和“平弹”两种,由此有“高腔戏”“评弹戏”之分。锣鼓分为“大出场”“小出场”等十余个牌子。伴奏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其中唢呐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乐器,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热烈。

石阡木偶戏的演出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前台上半段形成舞台台口,高约2米。台中上部挂一幅蓝布,称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左右两边分别挂有布门帘,左称“上马门”、右称“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上下场揭帘而出入。

表演中,艺人左手伸入木偶体内握住颈部之下木棍,以拇指食指通过接线,控制五官以及点头、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有的木偶装有活动眼珠,有的装有活动嘴唇,艺人通过拉线操纵木偶,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右手则执连着木偶两手的木杆,以配合头部操纵其四肢动作,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石阡木偶戏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演义,经典剧目有《二进宫》《长坂坡》《过五关》《岳云比锤》《樊梨花招亲》等100多种。据称,饶世光表演剧目有《薛仁贵征东》《乌泥河救主》《秦王夜探北平关》《磨坊会》《南山放羊》《文王访贤》等40多种,而另一位年龄更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付正华则有《三讨荆州》《古城会》《穆桂英大战洪州》《九龙山收杨再兴》等200多种。

石阡木偶戏的历史,与民俗信仰和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过去,木偶戏演出有一套酬神、娱神等的完整仪式,诸如立牌位、请神、演出、送神,每个戏班都不会忽略;有不同的表演场合和社会功用,由此而分为“庙会戏”和“愿戏与众戏”两类;剧中大多贯穿伦理道德准则分类,因此而有“忠戏”“孝戏”“节戏”“义戏”之说。这些,正是木偶戏在民间得以安身立命并流传不衰的根基。

石阡木偶戏是宋元时期杖头傀儡戏在贵州民间的唯一遗存,大约在200年前自湖南辰溪传入。它至今仍然保留着木偶艺术的原生形态,原始古朴、色彩夸张、形象粗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006年5月,木偶戏(石阡木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

三、谨记父亲的传承教诲

石阡木偶戏历代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学徒跟班学艺。主要有家传、师传、家师结合传授三种方式。班主(辈钵继承人)的选定和传承最为严格,其人品、德行、技艺均须严格的考验。同时还要举行复杂的传辈钵仪式,包括设香案、请神、伏愿、卜卦、赐法名、传祭祀词等程序。

20世纪40年代是石阡木偶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石阡县在1956年7月成立了石阡木偶戏剧团,并经常下乡巡回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戏被视为“四旧”,木偶戏装和道具也大部分被毁。饶世光主持的饶家戏班也难逃厄运,被迫停演。

新时期以来,石阡县积极抢救民间艺术,1979年拨出专款,由县文化馆会同老艺人到湖南辰溪县重制木偶头面,到贵阳等地制作木偶戏装、道具,以原有戏班的艺人为主,恢复了木偶戏演出。饶家戏班恢复演出后,饶世光一家人节衣缩食、想尽办法,才添置了现存的残缺不全的衣箱道具,并一直带领戏班不定时地演出。

石阡木偶戏木偶

然而,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石阡木偶戏开始急剧衰微。由于人们的精神文化趣味的改变,石阡木偶戏被贬斥为土气、缺少品位,观众大量流失。老艺人相继辞世,全县只剩下饶世光、付正华等三位70多岁的老人,后继乏人。伴奏乐器、头子(木偶面)、戏装损坏严重,剧目、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时整理而迅速失传……

饶世光表演木偶戏十分投入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直坚持下来的石阡木偶戏戏班,只有花桥镇花桥村大塘的付氏木偶戏和坪山乡的饶家班。在2006年“石阡木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07年,两个戏班的艺人付正华、饶世光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热潮的推动下,石阡县有关部门经常请饶世光、付正华等老艺人向群众展示木偶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木偶艺术。在石阡民族中学实施“濒临失传的技艺进校园”行动,请来老艺人向师生传授木偶技艺。在老艺人的精心指导下,民中的8位年轻教师掌握了木偶戏表演的基本要领,并整理出大量木偶剧幕。如今,木偶戏也开始走进民族中学的课堂,成了该校的民族特色课。

2000年至今,饶世光所带的戏班,每年有3个月左右时间在坪山尧上民族文化村做接待游客的表演,同时传承木偶戏技艺。随着时代进步,饶世光还在唱词和唱腔艺术上加以改进、创新,推动地方艺术的发展。无论走到哪村哪寨,戏班演员都能见机行腔,进行精湛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饶世光的大哥饶世印说:“我和他(弟弟饶世光)是由父亲一起传(指掌坛)的,由于我没有文化,他有点文化,所以我的各方面都不如他。我父亲也只对他强调,要他好好地把这门技艺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饶世光谨记父亲的教导和期望,他说:“我的下辈接班人有8个,我自己有3个儿子,其中饶泽木基本上得行(可以)了。由于他们不能经常在家务农,所以我每年都是在过年、收割、秋种之余抓紧时间集中教演几次,我一定要按我父亲的要求,尽最大力量传下去。”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