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莫宝凤——从“疯丫头”到“摩苏昆”传承人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178字

莫宝凤——从“疯丫头”到“摩苏昆”传承人

一、爱凑热闹的“疯丫头”

莫宝凤

1936年12月15日,莫宝凤出生于小兴安岭额尔坡依河畔大乌力得恩(猎民部族集居地),现居于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新鄂村。

莫宝凤出生在一个鄂伦春族猎户家庭,祖辈、父辈个个都是出色的歌舞能手。爷爷善于讲唱,嗓音洪亮;奶奶是萨满,讲、唱、跳皆精;父母亲、大爷大娘、叔叔姑姑也大多能歌善舞,男子是“莫日根”(好猎手),女子是“额特力”(聪明能干、手艺精巧)。莫宝凤自幼就受到了鄂伦春族文化的全面熏陶。

最初的时候,莫宝凤随父母在尖多因(今沾河)流域的深山老林里过着游猎生活。5岁时,莫宝凤父亲病逝;6岁那年,母亲改嫁他人。当时,寡妇改嫁是不许带孩子的,因此莫宝凤和哥哥被迫留了下来,由伯父伯母抚养。伯母给莫宝凤起了个小名:“该娜汗”,意思是“疯丫头”。

“疯丫头”对民间文艺确实着迷得有些发疯,她常常不着家,哪里有歌声往哪里跑,哪个热闹的场面都少不了她。她经常参加各种民间娱乐活动,聆听民间艺人说唱,即使有歌手在河边、在草滩、在岭上、在山下放声高歌,她也要循声而去,听个仔细,学个明白。尤其是萨满跳神和祭祀活动,不管是在谁家进行,还是在野外举行,她是回回先到、场场不落。对此,晚年接受访问时,莫宝凤曾说:“从小就爱好这玩意,哪块讲故事,哪块有这个说唱啊、唱歌啦,我必须得听,人家撵我也得偷着听哪。”

莫宝凤生性聪颖好学,记忆力颇强,无论是参加各种祈祷、节庆活动,还是聆听民间艺人说唱,她总是牢牢记忆、暗暗揣摩,然后背地里学着唱、学着跳,细心模仿练习,很快就学会了。正如她自己所说:“那时候,整个乌力得恩部落的猎民差不多都会唱会跳,爱讲唱故事,我天天去听,有时候连饭都不吃。不用多,听一两遍就学会了。”

9岁的时候,伯母为莫宝凤选定了亲事,并举行了订婚仪式。对于为自己定终身的事情,年幼的莫宝凤似懂非懂;可是吃喝、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倒着实让她快活了好一阵子,又学会了一些口传之作。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伯父伯母带着他们兄妹一同骑马迁居到了陶温尔一带的拉沁口子(今汤旺河附近)。在那里,莫宝凤结识了比她大一旬的民间说唱艺人李水花,俩人趣味相投,非常要好。虽然当时正值战乱时期,猎民的生活比较艰难,但传统文化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渐渐地,从民间艺人说唱、民间娱乐活动以及萨满跳神仪式中,莫宝凤学到当地的口头文学、歌舞艺术。十来岁的时候,她就能把萨满祭词神曲说唱、表演下来,而且开始学习自己编歌,成了能够对答如流的小歌手。

二、生活是源泉,磨难是动力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期,日伪统治者对鄂伦春族人实行民族隔离政策,把沾河流域的毕拉尔千(亦作“比拉尔”,旧时逊克县鄂伦春族人的自称)猎民集中在雾都连山林里进行强化管制,莫宝凤也不得不跟着家人转徙而来。在那里,从各个乌力得恩部落迁来的猎户,分别住在河东、河西两岸的撮罗子和土窑子里。河东与河西的猎民经常赛歌,有时候则围着篝火说说唱唱来打发受管制的日子。莫宝凤如鱼得水,几乎天天扎在有说有唱的地方,人们也都喜欢这个能说会唱的伶俐丫头。

莫宝凤在讲故事

转徙流离的生活,给了莫宝凤丰富的民族文学艺术营养。她曾回忆说:“多次迁居和游猎生活,使自己接触到不同地方的鄂伦春族文化,更全面地掌握了鄂伦春族的语言、传统文化艺术。”

日本侵略者投降以后,鄂伦春族猎民们仍然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国民党的插手,使毕拉尔路的大多数猎民进了深山。那段时间,莫宝凤接触了更多的民间艺术,丰富了自己的歌舞语汇,提高了表演技艺。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工作组进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劝说鄂伦春族猎民下山定居,并带来了粮食、衣物、布匹、弹药和其他生活用品。1950年,各部落首领带领部族猎民陆续下山定居,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人民政府除了免费供给鄂伦春族人生活必需品外,还动员青壮年猎民参加社会工作,动员青少年上学。那时,已经15岁的莫宝凤和其他几个青年一起,进入逊河学校读书。在学校,莫宝凤认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步很快。

这期间,莫宝凤与离别十年的母亲相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逊河银行任职的未婚夫提出要结婚,莫宝凤这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于是结了婚。婚后生活很是幸福,但因为怀上了孩子,莫宝凤不舍地离开了校园,做了家庭妇女。

不过,虽然家务负担较重,但莫宝凤仍然坚持参加业余文艺演出。她和别人共同编写演唱《我们有了新村庄》《清清的沾河》等新民歌,歌唱新中国的新生活。她的歌声优美动听,无数次深深打动了自己民族的同胞以及来访者。

“文化大革命”期间,鄂伦春族民间传统文化被当作“四旧”而横遭封杀,莫宝凤的丈夫也被列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紧接着,丈夫患重病,几乎瘫痪;而莫宝凤自己也因为给老队长说了几句真话,被扣上了“保皇狗”的帽子。这一切,使莫宝凤再也不能一展歌喉,人们再也听不到她的歌声。

进入新时期,民族政策再度落实,鄂伦春族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人们重新焕发出了青春活力。此时的莫宝凤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又开始用她清亮圆润的歌喉演唱民歌、说唱故事了。

三、“摩苏昆”,“能悲能喜”的讲唱故事

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形式,是鄂伦春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

“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更有专家解释为“说一段,唱一段”,并含有“悲调说唱”和“能悲能喜”的意思。其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唱腔曲调多不固定,且因流行地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还有根据节目不同而使用不同曲调,以及自由选用或借用各种曲调表演的情形。

“摩苏昆”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惊心动魄的英雄传奇,有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有受苦受难的生活故事,也有妙趣横生的动物、神话故事等。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莫日根”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一般都是长篇,一部作品往往需要讲几天,甚至十几天。

“摩苏昆”在清代末期形成后的整个20世纪,曾经是鄂伦春族人民重要的娱乐和教化手段,同时又是民族精神和思想的载体,对于了解和研究包括鄂伦春族在内的北方各渔猎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和宗教传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鄂伦春族旧时居住的“撮罗子”

鄂伦春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摩苏昆”说唱艺术一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晚近以来,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强烈冲击,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讲鄂伦春语,更不用说用本民族语言说唱“摩苏昆”了。而传统的桦皮画、桦皮船、桦皮器皿、兽皮制品、民族乐器和狩猎工具,也没有多少人会做了。“摩苏昆”的生存与传承出现了危机,鄂伦春族传统手艺传承与应用也出现了危机,这些都亟须加以保护。

2006年5月,鄂伦春族“摩苏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此外,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赞达仁以及鄂伦春族萨满舞、日格仁舞,也列入了黑龙江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把记忆中的歌留给后一代去传播”

莫宝凤非常全面地掌握了鄂伦春族语言、文化、宗教和民俗知识,她会跳萨满舞、会诵萨满祝词,熟悉故事传说,精通风俗仪式,还掌握了鄂伦春族的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制作诸多种类的桦皮制品。

莫宝凤说唱“摩苏昆”

说唱“摩苏昆”更是莫宝凤的拿手好戏,说唱时老调脱口而出,新词信手拈来,是当代鄂伦春族最会唱歌的民间艺人。她说唱的歌词具有韵律合宜、语言精练、和谐优美的特点,故事形象夸张、语言诙谐、比喻恰当,讲述时风趣生动,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她的说唱“摩苏昆”广受本族群众欢迎和尊崇,鄂伦春族的一些重大活动,她都必定参与。

因此,有鄂伦春族学者指出,“对于鄂伦春族来说,莫宝凤是珍贵的财富”。

遗憾的是,过去作为农村妇女,莫宝凤的演唱多数局限于村里和民族聚会上,很少对外演出。许多作品没有得到及时记录和保留,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因年事已高、记忆力下降而逐渐遗忘,成为无法挽回的损失。莫宝凤盼望着有传承人,能把这些东西都传承下去。

莫宝凤为孩子们讲唱“摩苏昆”

2007年6月,莫宝凤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第二年2月,莫宝凤又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鄂伦春族“摩苏昆”,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进入新时期以来,莫宝凤就对各级文化工作者的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等提供了尽可能的帮助。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她在这方面更是做出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曾经有人在访谈过程中询问莫宝凤,如果有人想学“摩苏昆”她是否愿意教,这位直爽的老人说:“行,能不教吗?选上了你,不教干啥呀!”

这些年来,莫宝凤多次接待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文艺工作者,接受他们的采访调研,为他们演唱鄂伦春族民歌,介绍鄂伦春族民间文化艺术,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语言、民俗、民间文艺、萨满歌舞等口碑资料。每当有人来访,她都不厌其烦地说唱“摩苏昆”,讲述民间传说故事,还多次亲自表演萨满舞。

2006~2010年,莫宝凤不顾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先后在黑龙江黑河、加格达奇,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以及所在新鄂等地,积极从事传承活动;她还赴香港等地,进行民族文化交流。

莫宝凤的说唱作品,已经有多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被整理出来,包括长篇短篇“摩苏昆”(说唱)和“坚珠恩”(叙事诗)。诸如《英雄格帕欠》《鹿的传说》《双飞鸟的传说》《诺努兰》《阿尔坦滚滚蝶》《雅林觉罕与额勒黑汗》《婕兰和库善》《罂粟花的来历》等,已收入《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18集,其中一部分收入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英雄格帕欠》(1993年)一书。她演唱的民歌《歌手》《赛场上的召唤》《会亲家》《苦歌》等几十首,部分收入《鄂伦春传统民歌》(内部刊行),部分发表在一些刊物上。

2013年12月27日,莫宝凤因病去世。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