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那音太——多才多艺的“乌钦”艺人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691字

那音太——多才多艺的“乌钦”艺人

一、勤奋学习,刻苦磨炼

那音太

1935年7月,那音太出生于黑龙江龙江的哈拉屯。今天这一代的村屯属于梅里斯区,它是齐齐哈尔市下辖的达斡尔族民族区,达斡尔族人口达12000多人。梅里斯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嫩江中游右岸,达斡尔语意为“有冰的地方”。

哈拉屯是一个古老的达斡尔族村落,而“哈拉”原本是达斡尔族父系氏族组织的统称。这个达斡尔族村落有百十来户村民,大多数是达斡尔族。村里传统民居特色鲜明,“介”字形草房,红柳篱笆,古朴自然。年节和农闲时,村屯有走家串户说唱“乌钦”的习俗。当地人的房子里四面都是炕,围成一圈,俗称“蔓子炕”,说唱就在地的当中。每当此时,往往炕上炕下都是人,小孩挤不进去,就在外面把窗户纸舔破往里瞅。

生长在歌舞之乡,那音太的童年是在听老人们讲故事、听爷爷演唱“扎恩达勒”、听民间艺人说唱“乌钦”中成长的,虽不能像大人们那样熬个通宵达旦,但也总是熬到不知不觉间睡去。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从七八岁起,那音太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也能像老艺人们那样能够自拉自唱。

那音太和妹妹鄂彩凤都有说唱的天赋,兄妹俩在少年时代就是村里民间文艺活跃分子。鄂彩凤成了村里表演“哈肯麦”的名角,那音太则积极参与乡村演出,并醉心于民间文艺的学习以及创作和革新。

为了深入学艺,青少年时代的那音太曾拜多位民间艺人学艺,既学“乌钦”等演唱唱腔,也学四弦琴(类似四胡)等伴奏琴艺,几乎碰到的每一位优秀艺人都成了他的老师。

那音太首先是拜本屯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二布库为师,学习“扎恩达勒”琴艺和唱腔。后来,他又跟本屯的山东老人徐文章,学唱京剧的二黄、慢板、快板等段子;跟天津人余淑芬大娘,学习评剧选段。其中拜胡瑞宝为师学艺,更使他获益匪浅。胡瑞宝悉心指导和教唱长篇“乌钦”,使那音太成为族人中能够唱得响、叫得硬的艺人之一,而他们也因此成为终身的好朋友。直到几十年后,还有村民记得俩人一起“鼓捣”民间音乐的事情:“小时候常看到那音太和胡瑞宝两个人在一起,一个编曲调,一个记谱子,一个拉‘华常子’,一个唱。”

那音太不仅好学,而且意志坚定,肯吃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他总是鼓励自己:“优秀艺人绝不是生下就会拉琴、跳舞、唱歌,他们不都是从刻苦磨炼中学来的吗?他们哪个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好学好唱,才成了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呀!”

那音太表演“乌钦”

为了学习四弦琴的演奏方法,那音太还自己制作了一把四弦琴。他见二布库能凭感觉在自制的琴头上雕刻精美的六和塔图案,自拉自唱,于是也自制了一把四弦琴。他曾这样回忆道:“我就自己动手做胡琴,锯断碗口粗的榆树木头,再用粗铁丝做了一把长长的锥子,用力锥透这个实心榆树干木头。锥透之后用烧红的铁棍烧,小心地用凿子凿,用碗茬子刮,胡琴筒子就做成了。我用黑鱼皮蒙上琴筒,用牛筋搓成绳子当琴弦,胡琴就做成了。之后,我天天拉,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也会自拉自唱了。”

二、自拉自唱,多才多艺

20世纪50年代,那音太参加了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乡的“哈拉剧团”(1954年冬成立),并成为剧团的骨干。为了剧团的需要,他订购了歌曲刊物。因为不识谱,没法教大家新歌,他又向村小学的德馨老师学习识简谱。由于刻苦学习,只用了一个星期,那音太就基本能够识谱、记谱了。学会识谱、记谱之后,那音太不仅可以记录民间乐曲,而且逐渐开始创作简单的歌曲。

就这样,那音太既演唱、又伴奏,也从事作曲和导演,一身多职,多专多能。除了在本屯和周围村屯演出之外,他还经常应邀参加各地达斡尔族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庆典演出及活动,用歌声、琴声传播达斡尔族传统音乐。

每次出外演出,那音太都会把所见所闻写成新颖的唱词。这种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创作,不仅丰富了他的演出,也为中国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些优秀作品。比如,20世纪50年代初与他人合作创作的《心上人》,一经达斡尔族歌唱家何德志唱出,便流行起来,成为达斡尔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1967年,他写出了歌曲《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1979年上映的反映17世纪中叶黑龙江流域的达斡尔、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共同抗击沙俄侵略的影片《傲蕾·一兰》,就选用这首歌曲做了主题歌。

电影《傲蕾·一兰》剧照

几十年来,那音太背着心爱的胡琴游走在城市乡间,在北京、沈阳、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莫力达瓦、扎兰屯、富裕等地,演唱民族曲艺“乌钦”,讲述民族民间故事。只要是达斡尔族人聚居的地方、有达斡尔族人聚会的地方,无不留下他的身影、琴声和歌声。而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他的节目都会获得热烈欢呼。

达斡尔族风情音画《爱唱乌钦的老爸》剧照

出于对民族艺术的热爱,那音太对演唱“乌钦”总是全情投入、乐此不疲。20世纪70年代,他与二布库、胡瑞宝三人在梅里斯卧牛吐乡东卧村二布库的表兄弟家,一连唱了九天九夜“乌钦”,给达斡尔族群众带去欢乐的同时,更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回忆起当时站在屋子外面听唱的乡亲挠破窗户纸的情景,那音太老人也不无得意地说:“那是最高兴的日子,乡亲们给打酒,给鸡蛋下酒。”在今天看来,“用鸡蛋下酒”这点犒劳也许算得上慢待,但在那个年代,鸡蛋是每个家庭的零花钱和孩子学费的来源,“用鸡蛋下酒”实在是无上的礼遇和发自内心的崇敬。

多专多能的那音太,熟悉本民族文学艺术,精通“乌钦”等民族曲艺的演唱技巧以及伴奏乐器,能够自拉自唱讲述长篇故事,模仿人物表演动作则是惟妙惟肖。

那音太自己以及同剧团伙伴的合作演出,获得了达斡尔族群众的欢迎和热爱,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表彰。他与哈拉剧团演员喜荣一起表演的《达斡尔族情歌》,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各级文艺会演中均获“优秀节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并经历了谢幕8次的“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刻”。

三、“乌钦”——达斡尔族人的最爱

在历史上,达斡尔族人民创作了极为丰富的文艺作品,而“乌钦”堪称达斡尔族文学艺术样式的代表性品种。它是达斡尔族的说唱曲艺形式,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富裕县和龙江县,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喜桂图旗,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等达斡尔族聚居地。

达斡尔族“乌钦”又作“乌春”“舞春”等,是一个借自满语的词汇,原意为“歌”。满族将历代保留下来的民歌乐曲称为“乌钦”,达斡尔族人则借用“乌钦”一词来指称本民族历代相传的民间说唱艺术。

“乌钦”本是在清朝年间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创作并以吟诵调朗读的叙事体诗歌,后来民间艺人口头说唱表演这些作品,遂逐渐演变成含有“故事吟唱或故事说唱”之意的一个曲艺品种。“乌钦”最初的演出多为徒口吟唱,后来出现了艺人采用“华昌斯”(也称“华常子”“华昌子”,四弦琴,类似四胡)自拉自唱的情形。演唱曲调也逐渐丰富起来,除原有的吟诵调外,也采用叙事歌曲调和小唱曲调表演。

“乌钦”节目内容丰富,有讲唱民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的,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家乡山水风光的,也有讲述神话、童话和传说故事的。在这些节目中,尤以三种题材的作品最受达斡尔族民众欢迎:一是反映民族英雄莫日根历史功绩的故事,二是民族英雄史诗《少郎和岱夫》(也作《绍郎与岱夫》),三是改编自汉族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达斡尔族艺人还创作了一些歌唱新生活和新时代的作品,如《祖国啊母亲》《北京颂》《四季歌》《梅里斯达斡尔人民奔小康》等。

那音太演唱《少郎和岱夫》

“乌钦”节目的容量长短不一,长者可说唱几天几夜,短者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旧时“乌钦”演出多在逢年过节和吉日庆典期间,主要在传统民居室内进行。新时期也有在文化馆等群众文艺场所以及舞台进行演出的。

“乌钦”是达斡尔族人民的集体创作,其内容取材于达斡尔族的历史、经济和文化生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的历史和生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作为曲艺形式,它是达斡尔族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样式,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006年5月,达斡尔族“乌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

四、为达斡尔族留下宝贵遗产

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艺术,主要有“扎恩达勒”“哈肯麦”“乌钦”等几种形式。其中“扎恩达勒”是以歌唱为主的形式,“哈肯麦”是以歌舞为主的形式,“乌钦”则是一种说唱艺术。

由于难易程度不同等原因,晚近以来,“扎恩达勒”和“哈肯麦”在民间尚有一定的基础,而“乌钦”则显得有些后继乏人。到2006年“乌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熟悉“乌钦”说唱的仅有色热、那音太等几人,而能说唱长篇叙事“乌钦”《少郎和岱夫》的民间艺人,则仅剩那音太一人。

2008年2月,那音太和色热均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此时,那音太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身体不算好,日子也过得很清苦。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对民族艺术的追求、对“乌钦”的热爱,他说:“只要有人听,我就愿意唱,一直唱。”直到77岁高龄的时候,有记者采访,老人还用两种语言自拉自唱了那首流传久远的《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

不过,年事已高之后,那音太已经唱不动长篇的“乌钦”了。但老人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不减当年,对“乌钦”的记挂一刻未停。他用自己的有生之年,抓紧时间整理唱了一辈子的“乌钦”资料,希望能将这份宝贵的遗产传承下去。

《少郎和岱夫》英译本书影

达斡尔族民族艺术传承汇报演出

晚年的一些日子,那音太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巴彦塔拉。2005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电视台特邀那音太录制了达斡尔族说唱史诗《少郎和岱夫》。

作为黑龙江省的“非遗”项目传承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组对那音太的“乌钦”演唱和文本资料等十分重视。项目组从那音太创作的几十篇“乌钦”和歌曲中,选录了《四季歌》《观花》《劝戒赌》《歌唱扎兰屯》《鄂伦春山乡好风光》《回到故乡梅里斯》《高高的火焰》《秃小子我不嫁给你》《北京城里文人多》《四色歌》《老舍勒与嘎库热》《马上的哥哥你在何方》《得都热哥哥乘船来》《迎新娘》《歌唱美丽的尼尔基》《歌唱白音塔拉》《共产党的恩情比水长》《妈妈我去采“库木勒”》《少郎和岱夫》《梅里斯达斡尔族人民奔小康》制成光碟,长期保存。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还分别请那音太录制了他所演唱的达斡尔族传统音乐曲目,留作教学与研究资料。

此外,那音太还翻译了不少达斡尔族的民族歌曲和民族故事。那音太说唱的达斡尔族“乌钦”代表作《少郎和岱夫》,就曾由他自己和色热一起汉译,被《民族文学》的“民族经典”栏目选载(2007年第7期)。200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全本《少郎和岱夫》。10年之后,这部作品由张志刚翻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

2011年11月,那音太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然而,他的艺术事业还在继续。2013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他和吴刚、孟志东搜集整理译注的《达斡尔族英雄叙事》(汉文、拉丁文)。达斡尔族学者杨士清还在整理那音太创作的作品,那音太将再为达斡尔族留下一份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