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约相——傣家“孔雀舞王”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596字

约相——傣家“孔雀舞王”

一、放牛时向孔雀“偷艺”

约相

1948年,约相出生在今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勐卯镇喊沙村的一个傣族家庭。

喊沙村是一个傣族自然村,隶属姐东村委会。这是一个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傣族自然村,拥有别具一格的傣族奘寺,典型的傣族特色民居——竹楼,以及宜人的田园风光。同时,这里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傣族孔雀舞,而喊沙村正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地。

傣语“喊沙”,意即“黄金休憩地”。而如今的喊沙村,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休憩地,不仅自然、人文风光使人陶醉,民族织锦、工艺首饰加工作坊,以及傣族孔雀舞培训班,也都令人流连忘返。2008年10月,喊沙村成为云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2015年,喊沙村又获得了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的荣誉称号。瑞丽市第一个傣族民间文化博物馆,也将在喊沙村落户。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在傣族地区,孔雀并不是难得一见的动物。傣家人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他们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们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把孔雀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歌颂美好的生活。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擅长孔雀舞的艺人,代代相传,异彩纷呈。耳濡目染,约相自幼年开始就喜爱孔雀舞,并且暗下决心:“等我长大了也要跳孔雀舞。”

因为家庭贫困,7岁的时候,约相就和村里其他孩子一样,要去放牛,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大山里,小伙伴们总是能意外地碰上野孔雀。野孔雀成群来去,却不乐意接近人。因此,伙伴们多是在孔雀飞过的地方去捡孔雀羽毛,而约相则有别的想法,那就是向孔雀“偷艺”。放牛时,他会悄悄走到孔雀栖息的地方躲起来,等待孔雀的来临。耐心的等待总也不会虚度,约相无数次与孔雀相遇,无数次悉心观察,并开始学着孔雀走路、展翅和开屏……

有一次,耐心等待之后,一只美丽的公孔雀飞来,落在了离约相不足一丈的地方,旁边有一潭清水。只见公孔雀先是站在水塘边,“啾啾”地叫两声,开始低下头“照镜子”,之后喝水,再用喙一点一点地梳理羽毛。接着,又飞来了几只孔雀,它们有的啼叫,有的嬉戏,有的开屏……约相知道,这是真正属于孔雀的聚会,它们更自然、更灵动,也更富有生气。就这样,从童年到少年,约相收获了孔雀最美的舞姿。

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约相开始模仿孔雀的动作,练习孔雀舞。牛儿悠闲吃草的时候,约相就像孔雀一样喝水、洗脸、吃东西、抖羽毛,进行练习。有一次,他的这番举止被村里人看见了,说他“是不是发神经!”于是,害羞的约相就把练习改在了深夜或凌晨。

二、看一些、学一些、创造一些

约相生在农家、长在农家,他自己也一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24岁之前,约相的主要活计是放牛——那是生产队分配的工作。

大约1972年,约相结婚成家,同时开始正式拜师学习孔雀舞。拜野生孔雀为师,固然可以突出孔雀舞的原生态风貌,但约相认为,原生态应该是艺术的原生态,而原生态艺术应该是由人创造的。因此,开始向舞台上的舞者学习,拜孔雀舞名家帅哏撒卜等为师,练习孔雀舞。

约相第一次到北京(1976年)在天安门广场与同伴合影

渐渐地,约相成了小有名气的年轻孔雀舞者,受到了人们的欢迎。1976年,约相参加了北京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是他的孔雀舞第一次登上舞台,立即引起了轰动。

不过,约相并不满足。他深知,“孔雀的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要想达到化境,还要多方请益,多多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在一个培训班上,约相遇到了孔雀舞大师毛相,当即向他请教,不放过孔雀舞的每一个动作神态。记住老师教的要领后,约相进一步认真揣摩、比画,精益求精。他觉得,舞蹈的关键是既要有形,又要有神,而神韵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他所说:“我觉得孔雀舞应该是骨子里发出来的,是内在的东西,同一个动作谁都会做,但只是抖抖羽毛就千差万别。”

毛相在20世纪80年代去世后,一心要把孔雀舞学到精熟地步的约相失去了最好的老师,于是在50岁的时候,他又一次“拜”孔雀为师——这一次是在家饲养。

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约相把两只小孔雀带回家,在自家的院子里建了一间孔雀舍,亲近地称它们为“王子”和“公主”,精心喂养,悉心揣摩它们的动作神态。多的时候,约相家养过六七只孔雀。后来凡是来向他拜师学艺的年轻人,第一堂课就是要仔细观察孔雀一个月,“严格意义上说,就是拜孔雀为师”。约相总是对求学者说:“要拜我不如直接拜孔雀为师,我这孔雀舞的精髓就是从它们那儿学来的。要学孔雀舞,孔雀是最好的教员。”

1986年,约相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再次登上全国舞台表演独舞,原生态的表演和鼓乐引来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和惊叹,捧回了一个二等奖。此后,约相在瑞丽当地名声大噪,人们送给了他一个傣家人最为尊敬的称呼——“孔雀舞王”。

约相在象脚鼓伴奏下表演孔雀舞

约相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一时间向他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可他却说:“其实我们这里谁都能跳孔雀舞,我就是看了一些,学了一些,自己创造了一些。”

“看”是观察孔雀,“学”是拜师学艺,“创造”则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自己创编舞蹈动作乃至整个舞蹈作品。野生孔雀给了他灵感,他觉得“野生孔雀的动作太美了,如果能编到舞蹈里一定很好看”。在密林里、山溪边,约相长期细心观察、研究野生孔雀的生活习性,把孔雀行走、觅食、啄食、饮水、洗澡、亮翅、起飞、开屏等动作一一记录下来,最后编成了一套全新的孔雀舞。

农闲季节,约相到四周寨子里表演,甚至到邻近的缅甸地区表演,人们观赏了他那雍容华贵又不乏怪异奇趣的孔雀舞后,无不叹为观止。很快,约相就在傣族地区以及缅甸北部享有了很高的声誉,人们称他为“孔雀舞王”。

此后,约相新创的孔雀舞一次次搬上舞台。每次上台表演,当他灵活矫捷地把孔雀拖翅、晒翅、展翅、亮翅、点水、登枝、歇枝、开屏、遨游等动作以精到的舞蹈语汇一一展示出来时,观赏者无不为之赞赏不置。

三、“雄孔雀”的独特韵味

关于孔雀舞,因为对刀美兰和杨丽萍的熟知,人们大多以为这种舞是女人跳的,而最具代表性的舞者就是她们两位舞蹈艺术家。

实际上,在傣族孔雀舞的发源地云南德宏等地,孔雀舞自古以来就是男人跳的,舞姿明快阳刚,充满原始的生命力。对此,约相的解释是:“事实上,因为雄孔雀才开屏,所以真正的孔雀舞在民间,都是男人在跳。”而且在傣族的传统风习中,孔雀舞还有传男不传女之说。

然而,杨丽萍太有名了,提及孔雀舞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她。也因此,提到约相的孔雀舞,人们也不免比较一番。专家指出,约相的孔雀舞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是有区别的。杨丽萍的孔雀舞是在傣族舞蹈的基础上,添加了其他民族的舞蹈元素,是一种独创的“杨氏”孔雀舞;而约相的孔雀舞则是原生态的,是纯粹傣族的,是阳刚明快的“雄孔雀”。

约相的师傅毛相,是傣族农民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民间舞蹈家,傣族第一代专业舞蹈工作者。他从小酷爱孔雀舞,最终成为雄性孔雀舞表演的典范。他表演的孔雀舞以独特的风格见长,舞姿优美、动作灵活、形象逼真、出神入化,被誉为俊美的“雄孔雀”,他本人也被誉为瑞丽江畔的“孔雀王子”。而青出于蓝的约相,则被誉为新一代的“孔雀王子”。

约相的孔雀舞,贵在既传承又创新。尽管传统的孔雀舞也有孔雀开屏等动作,但就整体而言,一直没有综合化和系统化。约相既继承了前辈大师的精华,又创造性地将孔雀追逐、嬉戏、起飞、饮水、啄食、开屏等动作融入舞蹈中,使孔雀舞栩栩如生、惟妙惟肖。40年来,约相继承、创造的孔雀舞动作达60个,举凡醒来、远眺、行走、扒沙、觅食、啄食、临水、照影、饮水、洗澡、拖翅、晒翅、展翅、亮翅、开屏、遨游、嬉戏、起飞、点水、入林、登枝、歇枝、入睡……可谓穷形尽相、应有尽有。

约相有一个招牌性的创新动作,据说至今没人能够学会的动作。这个动作俗称“孔雀伸腿”:表演者抖肩、转身、亮相,将身子呈半蹲状态,转身伸腿。约相说,“这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叫卧圆”。年逾花甲的约相,做起这个动作来,下蹲的姿势仍旧非常的轻捷优美。

约相表演高难度动作“孔雀伸腿”

在给学员上课时,约相讲述说,孔雀舞“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地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约相孔雀舞的伴奏乐器也是原生态的。这些乐器全是最原始的家什:象脚鼓、钗、铓锣。每次使用这些乐器前,当地的乐师都会加工他们手中最重要的乐器——鼓。在象脚鼓接近中心的位置敷上一圈饭粒,留出手敲打的空间。约相说,这是用米饭进行调音,敷上米饭后,鼓声听起来更高昂、雄浑;没有米饭的,鼓声则单薄、脆弱。而另一种乐器铓锣,从小到大排列共有五个,大的有六斤重,小的只有几钱重,敲打起来各有其独特的声音。

当锣鼓敲起来的时候,约相跳起孔雀舞,仿佛森林“孔雀会”就此开场。“非常的原生态,好像回到了森林,你就是孔雀,在森林里生活、起舞。”约相认为,就是最原始的乐器和最原始的舞姿,让他跳出来的孔雀舞独具特色。

不仅如此,约相还把孔雀舞创造性地运用于体育活动,推出了孔雀拳、傣棍等体育项目。

那还是1982年云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傣族也需要参与一个运动项目。约相想,汉族有蛇拳、螳螂拳,都是以动物命名,傣族是否也能有一个以动物命名的拳术呢?于是他在傣拳的基础上自创了孔雀拳。啄物、走路、盘腿……动作柔中有刚,出拳时身体柔韧起伏,形成三道弯的造型。手法飘灵、脚步轻盈,双臂的缠绵起伏带动全身关节的和谐运转,挺胸、收腹、提气等每个动作都与眼神相配合。约相两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孔雀拳,并在1999年荣获单人表演一等奖。

约相向傣家姑娘传授孔雀舞头部动作要领

2002年,约相被云南省评为民间高级舞蹈师。2006年5月,傣族孔雀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2008年,约相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孔雀舞)代表性传承人。

四、“祖辈传下的绝活丢不了,也不能丢”

在德宏瑞丽等傣族聚居区,孔雀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20世纪60~70年代,每逢节庆,傣家寨子里简直就是孔雀舞的天下。喜欢跳孔雀舞的人,哪怕是在田间地头,也能聚拢在一起探讨舞技。现在想来,约相觉得那真是一个心境纯真的年代,为了自己的爱好,就算是他们这些天天与泥巴打交道的农民,也有自己的艺术梦。

如今,约相希望傣家人的艺术梦一直持续下去。作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孔雀舞是傣家人祖祖辈辈传下的绝活,丢不了,也不能丢。

为了让孔雀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约相在忙碌的表演生活中,不忘精心培养子孙们。经过他的教育,不仅三个儿子都会跳孔雀舞,孙子散瑞、吞明和孙女伦喊已经继承孔雀舞的精髓,时常陪祖父在北京、上海、湖北、浙江等地表演。散瑞在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深造之后,如今已经是瑞丽市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还是喊沙歌舞团的副团长。

不仅是自己的后辈,只要是慕名前来学习孔雀舞的,约相都毫无保留,倾心传授。2008年,他依托“农家乐”,组建“洛永罕”(金孔雀)学校,面向各村寨广招学员教授孔雀舞,自家院里搭建的台子是训练场所和演出舞台,竹楼的二层则成了教室。

2010年,喊沙村建立了孔雀舞传承示范基地,约相的教学更趋于规范。每年他都举办两期培训班,学员可以一直在他那里学到会为止。如今,培训班已经办了十几期,有2000多人学成毕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孔雀舞早已不再固守传男不传女的旧习。为了传承和推广孔雀舞,约相编创了祖孙孔雀舞,与孙子孙女同台演出。他还精心为孙子、孙女创作了雌雄孔雀双舞,使孔雀舞得到了升华。

约相说,作为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孔雀舞发扬光大,尽最大努力培养出优秀人才,让更多的孔雀舞爱好者参与到保护和传承工作中。

实际上,更多的时候,约相是个不折不扣的农夫,他得每天下地干活,种稻谷和甘蔗维持生计。而且这位孔雀舞王还是一位种地好手,堪称村里劳动致富的带头人。

约相常说:我们从来就不是以跳舞来谋生的,而是靠耕种土地来养活自己,吃饱了才能跳,跳舞只是业余爱好。这也是他的孔雀舞保持原生态而未被商业味浸染的原因所在。

约相表演孔雀舞

约相曾担任过村干部,尽管与泥巴为伍,但他乐于接受现代科技。30年前,村里人只种稻谷,作物单一,约相带头种起了西瓜、玉米。原来傣家人只会在旱地里种甘蔗,20世纪90年代初,约相接受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主动去外地学习,领着村里人尝试将甘蔗种在了水田里,收成翻番,从此,村里人都种起了甘蔗,生活也越来越好。

对于孔雀舞的传承,约相也有所担忧。现在,不少冠以“孔雀舞”之名的舞蹈中,加入了许多现代音乐和各种不同的舞姿。约相觉得,“这种加入了现代音乐和夸张舞姿动作的孔雀舞,不能叫作真正的孔雀舞,但也不能说它就不美”。在约相的心目中,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才是“最民间的,最灵动的,也是最美的”。

对于专业演员的艺术变革,约相似乎持保留意见。他说:“孙子现在成了专业的舞蹈演员,这是好事。但现在,连我的孙子都做不到形神兼备了,而孔雀舞也只是他所跳的众多舞种中的一个;我还是要强调原生态,变革不能脱离原生态。”他强调:“本来最原生态的、最民间的孔雀舞到最后会走样,那就太遗憾了。”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