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锦——普米族四弦乐舞传承人
一、歌、舞、乐,样样在行
杨文锦
1964年,杨文锦出生在云南省怒江地区兰坪县河西乡联合村下安乐村的一个普米族家庭。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987年设立),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县地处云南省怒江地区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北接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南靠剑川县,南邻云龙县,西与泸水县、福贡县接壤。这里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有“三江之门”的誉称。
兰坪是我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境内居住有白族、普米族、怒族、藏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等14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3.4%。其中,白族占48.2%,普米族占7.5%。
普米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地。
杨文锦在舞台上
普米族人能歌善舞,民族文艺十分发达。尤其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民族舞蹈“搓磋”(普米锅庄),在民族乐器四弦琴的伴奏下,几乎每一个普米族人都会跳;又由于其带有集体舞的性质,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舞蹈行列,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
在歌舞之乡成长起来的杨文锦,热爱自己民族的歌舞艺术,舞蹈、民歌、弹琴样样在行。尤其是普米族的四弦琴(普米语称“比拍”),杨文锦钟爱有加,不仅学成了精湛的弹奏技艺,还学会了四弦琴的制作。
杨文锦的四弦琴弹奏是跟随父亲学的,父亲曾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他弹奏。13岁的时候,杨文锦又跟随老一辈族人学习木工手艺和制作四弦琴,初步掌握了四弦琴的制作技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一样,普米族民间歌舞也被视为“四旧”,受到了禁止和摧残。那个时候,以集体舞为突出特点的普米族“搓磋”,更是噩运连连;抒情色彩浓郁的四弦琴,不仅失去了伴奏的机会,单独弹奏也转入了地下。
进入新时期以来,曾经被禁止的民间文艺、民俗活动,逐渐在广大农村恢复并发扬光大。普米族聚居区也是如此。村村寨寨有歌舞,一年到头有活动。后来,每逢喜庆佳节,唱民族歌、跳民族舞、着民族装,在兰坪城乡形成风尚。每逢走亲访友、贵客临门,或者男娶女嫁、吉庆佳节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田边、牧场或庄房庭院,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男女老幼围着篝火,随着四弦琴的伴奏旋律边歌边舞,彻夜欢腾。
杨文锦自然是这欢腾中的一员,而且不仅歌舞,还常常弹奏四弦琴给大家伴奏。
二、“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
“搓磋”是一种独特的民族娱乐舞蹈(相对“宗教舞蹈”而言),主要流传于云南兰坪县的通甸、河西、啦井、金顶及石登等乡镇的普米族聚居的村寨。它是普米族人民钟爱的艺术形式,也为周边各族群众所喜闻乐见。
“搓蹉”是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舞时,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此外,也有“四弦舞”或“普米锅庄”之称,还有“打跳”的俗称。
“搓磋”起源的历史无文字可考。民间传说称,在一次战争中,普米族先民在夜间燃起篝火,通宵达旦跳“搓蹉”舞,令敌人误以为人马无数,最终智退强敌。
据老艺人说,传统的“搓蹉”舞原有72调,即72套舞步的变化。现在保留下来的,只有“团聚舞”“碗筷舞”“相近舞”“鞋底相碰舞”“臂部相撞舞”“结尾舞”等12套。
普米族搓磋舞
普米族娱乐舞蹈全是手拉手转圆圈的舞蹈形式,“搓磋”也是如此。其舞蹈形式,正如普米族民歌所唱的,“如金线把珍珠穿成一串,手拉手跳成十五的月亮”。舞蹈队形主要有(手牵手的)单圆圈、双圆圈及半圆圈,一般习惯逆时针方向跳,也可以顺时针方向跳。如果围成双圆圈,同方向和不同方向跳均可。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轻盈、飘洒;速度加快时,舞步粗犷、有力。
杨文锦倾情演出
普米族的民间娱乐舞蹈,普遍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搓磋”有舞蹈,有乐器伴奏,有民歌演唱。人们在乐器伴奏下挽手而跳、边歌边舞,或者部分人跳舞,部分人边走边唱,唱完后随之起舞。舞步和谐、节奏明快,声音洪亮、情感激越,伴奏简单、清新欢快。特别是普米族妇女雪白的长裙随舞步轻盈飘旋,好似白鹭翻飞,非常优美。
“搓磋”舞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少则三五人、数十人,多可上千人,参加者可随时介入。只要有一块平地,有一支伴奏的葫芦笙、四弦琴或竹笛,就能翩翩起舞、欢乐歌唱。白天伴着太阳,夜晚围着篝火,尤以夜晚最为普遍。不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年节庆典,只要有喜可庆、有心想乐,就可以欢聚歌舞,通宵达旦,尽兴狂欢。正如《打跳歌》中所唱的:“笛声不停莫歇脚,舞场上没有陡岩子,脚底板下没有刺,跳它个地动山也摇。”
总之,“搓蹉”舞保留了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在羊头四弦琴的伴奏下,领舞一人按节拍敲击卷裹的羊皮,以舞步变化产生伴奏的节奏型乐曲,连臂踏歌、蜿蜒起伏地变化出“龙开门”“龙出水”“龙翻身”“龙钻洞”“龙摆尾”“龙抱柱”“龙关门”“龙欢腾”等艺术造型,刚健明快,优美和谐。它是一种象征团结友爱、吉祥幸福的欢快的民间舞蹈,体现了突出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2006年5月,兰坪县申报的“普米族搓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
三、乐舞艺术与手工技艺全能
普米族四弦琴既是“搓磋”的伴奏乐器,又是琴手传情达意、倾诉人生喜怒哀乐的工具,它陪伴着普米族人从远古走到今天,是普米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然而,在十年“文革”期间,这种民族乐器连同民族歌舞,均被视为“四旧”,失去了展现其风采的舞台。
普米族四弦琴
20世纪90年代,民间歌舞重现蓬勃生机,普米族的“搓磋”也呈现出歌舞达旦的传统景象。然而,随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相继离世,通晓普米族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四弦琴的制作。因为费工费时,售价又上不去,传统制作技艺逐渐被人忽视、遗忘,比如用牛尿脬或羊胃包琴箱,用羊肠做弦线的四弦琴制作手艺,已经基本没有人做、更没有人学了。
现实生活中对四弦琴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制作四弦琴的人却越来越少。眼见这一状况,杨文锦很是焦急,决定重拾四弦琴制作技艺。在早年学习的基础上,杨文锦奔走于各个普米族村寨间,拜访老艺人,虚心学习四弦琴制作工艺,兼及弹奏技艺。历经数载,杨文锦终于学有所成,并创办了四弦琴作坊,招收年轻人为徒弟,从事四弦琴制作及普米族民族音乐的表演和传承工作。
2005年,杨文锦对四弦琴的形制作了重大改进,以羊头为四弦琴的琴头装饰,命名为“羊头琴”。普米族先民生活在青海湖边,以游牧为生;南迁后生活在高寒山区和半山区,至今仍以畜牧为主。家家户户都养羊,每户的羊少则十几只、多则上百只,除了食用外,羊皮是冬天主要的御寒物品,而卷起来的羊皮还是“搓磋”的传统节奏乐器。因此,杨文锦的革新有本有源,赋予了普米族四弦琴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赢得了广大普米族同胞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007年,杨文锦投资10多万元,办起了羊头琴制作坊,每年制作羊头琴120多把,此外还有各种小工艺琴和口弦。作坊生产的普米族乐器,当地群众和演出队踊跃购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的各类艺术团体和表演单位也都十分喜欢使用杨文锦制作的羊头琴。此外,一部分羊头琴销往昆明、北京、上海等地,还被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收藏。
杨文锦在制作四弦琴
杨文锦还是本村的致富能手。有记者去他家采访,随行的村干部曾诙谐地提醒“注意低头看路,尽量捡着空地走,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杨文锦的‘钱’”。因为杨文锦家房前屋后的260亩山地,种了3000多棵核桃树,500多棵果树,1000多棵花椒树,下面还套种了120亩的秦艽、重楼等药材……为此,2005~2009年,杨文锦三次被中共兰坪县委、河西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又获得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带着羊头琴,杨文锦曾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讲述他与羊头琴的故事及情缘。2005年,他因四弦琴制作而荣获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十四届“特殊才艺奖”。而在“非遗”传承领域,2011年,杨文锦获得县级“四弦传承人”称号;2013年,成为州级“四弦舞乐”传承人;2015年,他又成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米族四弦乐舞)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杨文锦的作坊办得红红火火,精美的羊头琴,精致的普米族民居木雕模型,放满了一屋子。杨文锦说:“政府很重视发扬我们普米族文化,因为我有手艺,就找我做了几把羊头琴作为展示和收藏。一开始只想到把文化传承下去,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客人都来找我买这些民族手工艺品。”听来爽快的话语里,透露出杨文锦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及传承民族艺术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