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吴明新——“伊玛堪”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710字

吴明新——“伊玛堪”是人生的最大乐趣

一、受父亲影响喜欢“伊玛堪”

吴明新

1942年,吴明新出生在黑龙江饶河的西林子乡四排乡村。这里位于美丽的乌苏里江畔,山清水秀,风光宜人。乌苏里江流域以及三江口一带,是我国赫哲族人民的聚居地,也是赫哲族民间说唱艺术的发祥地。

过去,生活在四排乡的赫哲族居民,几乎人人都会哼唱“伊玛堪”以及“嫁令阔”。吴明新的父亲吴连贵(1908~1980),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赫哲族第一歌手”之称。吴连贵是地地道道的赫哲族渔民,他从小就跟村里(那时他住在三江口旁的莫勒洪阔渔村)一位叫莫特额的老人学唱“伊玛堪”,后来成为著名的赫哲族民歌手。他能讲述十余部长篇“伊玛堪”,能演100多首“嫁令阔”,能口传100多个说胡力、特伦固。广为传唱的《乌苏里船歌》《大顶子山高又高》等歌曲,就是歌唱家郭颂到这里来采风,听吴连贵唱过“伊玛堪”大调,以其为基调整理加工成的。

吴连贵当年说唱“伊玛堪”

吴连贵能唱出几天几夜的“伊玛堪”,有记述“莫日根”(赫哲部落英雄)之事的,有唱四时劳作的,还有一些神狐鬼怪的故事。每到他说唱时,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聚在一起,倾心聆听。吴明新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他虽然不能像父亲那样唱大段大段的“伊玛堪”,却也记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

那时候的赫哲族,“伊玛堪”与生产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吴明新记得,“1956年,四排乡村归同江区富锦县(今富锦市)管辖。那时渔民打鱼要从上江走到下江,我跟着父亲就到了抚远,各地的打鱼能手都聚集到这里了,500多条船就在这里参加捕鱼比赛。我父亲获得了第一名,他就在乌苏里江上边摇着船,边放开嗓子唱起了‘伊玛堪’。我经常听他唱,他高兴时唱,有发愁事也唱,听得多了,我也会唱几段了”。

对于少年时光的美好记忆,吴明新回忆起来充满了感情:“我喜欢‘伊玛堪’是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大人们打鱼或狩猎回来,若有收获,就会左邻右舍聚到一起,边吃狍子肉,边喝酒。为了助兴,乡亲们总是让父亲唱一段,旁边有人用口弦琴伴奏。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很喜欢文艺,听父亲说唱‘伊玛堪’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

吴明新家兄弟姊妹6人,他是老大。十五六岁时,他就不念书了,夏天就和父亲在江上打鱼,冬天就穿滑雪板撵狍子。吴明新说,他滑雪的速度很快,当时在乌苏里江一带是很有名的赫哲族猎手。

二、人生转轨不忘民族艺术

也许正因为是滑雪能手,吴明新的人生走上了另外一条轨道。

1958年,合江地区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山地滑雪训练班,在当时的人民体育馆进行培训,为国家培养滑雪运动员。吴明新被抽调到训练班,进行竞技滑雪的正规训练。

经过两年的刻苦训练,1960年冬天,吴明新参加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玉泉举行的全国滑雪大赛。那次比赛有高山滑雪、花样滑雪和越野滑雪等项目。吴明新参加的越野滑雪项目中有200多名运动员,其中有汉族、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滑雪高手,个人实力都差不多,但比赛只取前八名。经过一番角逐,吴明新最终获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他也因此进入佳木斯体委,成为一名滑雪运动员。

1963年,许多项目下了马,体育当然也不例外。佳木斯的滑雪队解散后,吴明新到佳木斯铁路局当了装卸工人。后来,他开过铲车,做过商品检查员、行李员等。1988年,他被评为哈尔滨铁路局的劳动模范。1997年,吴明新光荣退休。

不过,虽然离开家乡较早,但吴明新并未丢下“伊玛堪”,他每年回家都要“淘宝”,向父亲吴连贵学习“伊玛堪”说唱艺术。

吴连贵对“伊玛堪”有着终身的热爱,并曾用“伊玛堪”激励和娱乐赫哲族民众。1943年春,日本侵略者在赫哲族居住地区强制进行集村并屯,吴连贵曾通过讲故事、唱民歌和说唱“伊玛堪”来激发同族人生存的勇气。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的演唱和创作热情被激发出来,积极主动地在各种场合演唱“伊玛堪”和民歌,深受群众喜爱。1979年9月,他应邀赴京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民间诗人和歌手大会,在会上演唱了许多“伊玛堪”唱段,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扬。

吴明新演奏赫哲族乐器口弦

由于吴明新痴迷“伊玛堪”艺术,每次回家都向父亲讨教,父亲十分高兴,曾现场改词说唱道:“今天我真高兴,大儿子回来,不是看我,是为了学艺……”从父亲那里学完回家后,吴明新总是反复哼唱。妻子刚开始不懂,往往会上前摸摸他的脑门:“你总哼哼,是不是感冒难受啊?”确认吴明新没发烧后,妻子才会安心地做自己的事去。

吴明新曾说:“我小时候,当落日的余晖洒满江面,晚饭后的人们,喝着‘木克若林’(米茶),围着篝火唱“伊玛堪”,跳萨满舞。半个世纪过去了,赫哲族古老的文化却沉淀在我的血液中,让我魂牵梦萦,挥之不去。”

正是这种从未停歇的“留恋”与“挂念”,离开家乡近40年,吴明新还能说出流利的赫哲语,演唱不少“伊玛堪”。

三、“伊玛堪”——北亚语言艺术活化石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是赫哲族民间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曲艺形式。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

“伊玛堪”亦作“依玛坎”,最早的含义为“鱼即哈(鱼)”,现在学理上的含义,有的认为是故事之意,有的认为是表示赫哲族这个捕鱼民族的歌。总之,它是赫哲族人民在长期渔猎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

“伊玛堪”内容大多是叙述古代氏族社会时期部落之间的征战与联盟、氏族之间的血亲复仇以及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也有一些记述降妖伏魔、追求自由以及歌唱爱情,还有讲述萨满求神、渔猎生活和风土人情的。

吴明新主持萨满仪式

传统“伊玛堪”节目尽管篇目众多、长短不等,但故事情节全都围绕众多莫日根(英雄)展开,这些莫日根贯穿全篇。而且几乎每部“伊玛堪”的情节都围绕着固定的模式展开,即莫日根为拯救被异族部落掳获的父母而进行远征,最终获得胜利。

《伊玛堪》作品书影

莫日根作为赫哲族的部落英雄,是“伊玛堪”全力描述、反复歌颂的英雄形象。他们与其他民族史诗的主人公一样,有着神奇的诞生经历,童年时代都有苦难遭遇,并在历次劫难中千锤百炼,成为意志坚强、力大无穷、文武兼擅、重情好义的英雄好汉。而且他们往往具有神力或获得神助,能够呼风唤雨、变幻形体。每一部作品中也都有女性形象出现,多为英雄莫日根的妻子。这些女性美丽绝伦、睿智善良、疾恶如仇,而且也是法力无边。她们大多是半人半神,总是在莫日根危难之际突然出现,帮助丈夫脱离险境、战胜强敌;而如果哪位英雄不听妻子规劝一意孤行,则难逃灭顶之灾。

“伊玛堪”是一种徒口曲艺,无乐器伴奏;有说有唱,采用押韵和散文体的语言,总体形式类似兄弟民族的“大鼓”“说书”等。其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以说为主,侧重并擅长表现英雄传奇的内容,如各种莫日根故事和赫哲族创世传说;“小唱”以唱为主,侧重并擅长表现抒情性的短篇节目。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鱼调”等。

“伊玛堪”现有典籍50多部,每部都在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之间。代表作品有《西尔达莫日根》《香叟莫日根》《阿格第夏日丘莫日根》《满斗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是对赫哲族历史的忠实记录,集中体现了赫哲族的审美观,是赫哲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类和娱乐审美的方式,同时还具有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教科书”功能,具有独特的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价值,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

2006年5月,“伊玛堪”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

四、“尽我的力量去挽救‘伊玛堪’”

赫哲族是我国的六小民族(指基诺、珞巴、门巴、赫哲、鄂伦春、独龙六个人口最少民族)之一。由于没有文字,据称目前会讲本民族语言的赫哲族人仅存20名左右,能流利演唱“伊玛堪”的还不到5人。“伊玛堪”这种赫哲族先民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事情并非危言耸听的传闻。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六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羌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技术等之后的第7个入选项目。

这情形,让吴明新很是焦急:“我看到赫哲族的语言和“伊玛堪”快要失传了,我心疼呀,所以,我愿意来到敖其村教大家。”1980年父亲对吴明新说过的话,如重鼓之声一样清晰:“咱们赫哲族人没有文字是一大困难,你们千万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给下一代……”

早在1997年退休起,吴明新就开始制作赫哲族人的生活用品及打鱼、狩猎工具,尝试着用实物唤起赫哲族文化的记忆。他还制作了鱼皮画、鱼骨画、桦皮画,而哼唱“伊玛堪”更是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1982年,父亲吴连贵去世,老人家精湛的长篇“伊玛堪”说唱艺术被带到了另一个世界。吴明新一想到这些,就感到心神不安。退休后五六年里,他自费5000多元走访赫哲族聚居区,饶河县的四排乡、同江市的街津口乡、八岔赫哲乡,都留下了他寻访的足迹。他到处找人学唱“伊玛堪”,四排的吴玉兰,八岔的吴喜凤,街津口的尤金良、尤金玉等人,都当过他的老师。

吴明新为人们说唱“伊玛堪”

在2006年“伊玛堪”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2008年,吴明新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赫哲族“伊玛堪”,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成为这一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还有他的侄儿吴宝臣。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后,2008年8月4日,吴明新在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敖其赫哲村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赫哲族语言、“伊玛堪”传习所。最初传习所有40多名学员,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8岁。敖其村原本没有一个人会赫哲语,吴明新就利用每周日下午一点至三点,在村小学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一天教一句。经过3个多月的学习,这些学员有的已经学会了100多句赫哲语。

吴明新还指导学员们精心排练了“伊玛堪”新节目——《伊玛堪新唱》,其中唱道:“敖其都拜丢依赫尼哪,古出库里座耶赫尼哪,乌提克笔拉呢赫尼哪,木克笔拉赫尼哪——”(大意是:我家住在敖其,这里有美丽的家乡,有山有水有河流……)2009年6月,吴明新带领的一个由23人组成的舞蹈表演节目,参加了四年召开一次的第八届赫哲族“乌日贡”体育大会,获得了大会一等奖,并被认为是大会最精彩的节目之一。

面对媒体记者,吴明新道出了自己的新计划,以及他传承“伊玛堪”等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心声:“挽救赫哲族的文化遗产,不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和传统失传,我要在原有的培训班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人数。虽然达不到都学,但三四十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应该都会说唱几段‘伊玛堪’,宝贵的民族文化不能灭绝,得往下传啊!我已经70多岁了,如果我走后,我的下一代都不会赫哲语,用不了半个世纪,中国就只剩没有语言的赫哲族了。所以我要用我剩下的这段时间,尽我的力量去挽救‘伊玛堪’,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我就要将赫哲族要失传的文化艺术,继续挽救,继续发扬光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