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扎戈、李扎倮——老达保村的《牡帕密帕》“嘎木科”
一、出生在老达保村的歌舞世家
李扎戈
1940年,李扎戈出生在云南省思茅市(今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的老达保村。1943年,弟弟李扎倮出生。
李扎戈兄弟出生在一个歌舞世家,他们的前辈已经有数代歌舞传承的历史,他们的晚辈中也有人因为歌舞创作和演出而享誉全国。这些,均与他们自己民族的民间文艺密切相关,而老达保村正可谓拉祜族民间文艺的璀璨窗口。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拉祜族最大的聚居区,拉祜族人口近20万。老达保村隶属酒井乡勐根行政村,全寨114户、472人(2012年数据),几乎全是拉祜族。走进老达保村,拉祜族文化的特征物象便映入眼帘:竹编、织布、农具、陀螺、芦笙,还有古朴的干栏式拉祜掌楼。根据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的记载,拉祜族祖先诞生在葫芦之中,因此在老达保村,不管是建筑、服饰还是乐器,都能看到葫芦造型。
老达保村的拉祜歌舞具有广泛的传统性和群众性,他们人人能歌、个个善舞,是男人就会吹芦笙、会跳芦笙舞,是女人就会跳摆舞(当然还有吉他弹唱)。老达保拉祜族人的能歌善舞,靠的是父母长辈常年的言传身教,靠的是拉祜族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吸收),年轻人常年耳濡目染、悉心学习,遂一代一代相传至今。如今,老达保村每个家庭可以有两人以上参加歌舞表演。
李扎倮
2005年春节期间,老达保村20位拉祜族人——包括李扎倮,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与录制“魅力十二·芦笙恋歌”节目,拉祜族村民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他们的原生态音乐歌舞,令人惊艳。很快,歌舞艺术魅力就成为拉祜族文化的靓丽名片,老达保村也成为澜沧县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光彩夺目的聚焦点。
由于村民崇尚歌舞,乐于研习传统文化,闲暇之余常聚在一起,男女老少在念白、领唱、跟唱、合唱、轮唱以及芦笙舞和摆舞的欢乐中陶冶情操,数十年中,老达保村村民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赌博、偷盗、斗殴等不良现象已经绝迹。
2006年,老达保村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2年,在全国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评选中,老达保村在100个初评推介入围乡村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的荣誉称号。
李扎戈兄弟是所在歌舞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兄弟几人中,李扎戈、李扎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兄长李扎拉是村里的牧师,虽然不以歌唱知名,但并非不通此道。有一次记者采访两位弟弟,问他们除《牡帕密帕》还会不会唱其他拉祜族歌曲,这时候,一直坐在角落的李扎拉突然站了起来,说了几句话,之后就唱起了拉祜族欢迎客人的歌曲,声音洪亮,十分动人。
李扎戈、李扎倮兄弟都是13岁时开始学习拉祜族歌舞的,他们一边学习民族史诗《牡帕密帕》,一边学习民族舞蹈芦笙舞的传统动作和套路。每当有老人讲述拉祜族的传统故事、民歌时,他们都专心听学,从不放弃。有重大节日或祭祀活动,他们都跟随师傅参加,悉心学习。经过10多年的学习,他们掌握了芦笙舞的技巧,并且具备了编舞的能力;学会了《牡帕密帕》的讲唱,并且成为极少数能够完整讲唱这部史诗的艺人。
二、《牡帕密帕》“嘎木科”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广泛流传在云南澜沧、孟连、双江、勐海等地的拉祜族民间,尤以澜沧县境内最为突出。全诗共2300行(一说2700行),12000多字(因翻译整理而有所不同)。《牡帕密帕》是拉祜族人民传承历史悠久的口传文学精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造天造地”(牡、密分别是天、地的意思)。内容叙述造天地日月、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人类初始阶段的生存状况等。《牡帕密帕》流传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新近整理的一种由17章组成:“造天造地”“造太阳月亮”“分季节”“造湖水海水”“造万物”“种葫芦”“扎笛和娜笛”“第一代人”“取火”“打猎分族”“造农具”“盖房子”“农耕生产”“过年过节”“种棉花”“结亲缘”“药”。
尽管各地流传的篇目名称不尽相同,但史诗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远古时,宇宙一片混沌,天地未分,天神厄莎先后创造了天地万物,并种下葫芦,从中走出了“扎笛”“娜笛”兄妹;兄妹二人在荒凉的大地上过着采集、狩猎生活,后来在厄莎的干预下结为夫妇,其子女遂分别繁衍为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傣族、布朗族、彝族、汉族等;厄莎又叫来狗、猪、牛、虎等12种动物帮助娜笛喂养孩子,孩子长大后便以12种动物命名;拉祜族从狩猎采集生活逐步发展到了农耕生活。
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书影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会唱诗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动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轮唱。歌词通俗简练,格律比较固定,对偶句居多。曲调优美动听,调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演唱以字行腔,有说唱的特点。《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传统节日、宗教活动、婚丧嫁娶或农闲期间说唱,唱者声情并茂,听者如痴如醉,说唱往往通宵达旦,参加者无不兴致盎然。
大型拉祜族歌舞史诗《牡帕密帕》剧照
2006年5月,《牡帕密帕》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2007年6月,文化部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正是李扎戈和李扎倮兄弟。
据李扎戈兄弟说,《牡帕密帕》三天三夜也唱不完,如果全唱的话,甚至七天七夜也唱不完。因此,《牡帕密帕》一般是分事项、场合选择相应内容来唱,比如结婚就唱结婚那段,盖房子、割谷子、吃新米、过节也唱相应的段落,各种情形都有对应的段落,所有的时候都可以唱。李扎戈兄弟在接受采访时,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这种“都有对应”“都可以唱”的特点。记者问当天的葫芦节应该唱什么,两位老人立刻唱了起来:
记者问有没有迎客的歌,两位老人又唱起来:
记者问《牡帕密帕》里有没有情歌,这次又有妇女参加进来,一起对唱:
除了《牡帕密帕》,李扎戈、李扎倮兄弟还能完整唱完拉祜族迁徙史诗《根古》,以及其他仪式性的歌调,如喜调、丧调、叫魂歌等。
三、芦笙舞“嘎叩八”
在民族民间艺术中,歌舞是一对姐妹花,它们往往相生相伴。拉祜族史诗《牡帕密帕》就是和芦笙舞边唱边跳、一起进行的。
芦笙舞与拉祜族的神话传说密切相关。《牡帕密帕》传说,天神厄莎创造天地日月之后,又创造了孕育人类的葫芦籽,葫芦成熟,小米雀和老鼠共同啄开葫芦,始祖扎笛和娜笛从葫芦里出来繁衍了人类。从此有了拉祜族。葫芦是拉祜族的吉祥物。传统上,拉祜族成年男子出门,身上至少带有三个葫芦:一个装水或酒,一个装火药,一个葫芦笙。1992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确定葫芦节(拉祜语“阿朋阿龙尼”)为拉祜族全民的节日。
拉祜族人离不开芦笙,男孩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吹芦笙。拉祜族芦笙舞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性的舞蹈,芦笙在芦笙舞中起伴奏和导舞的作用。吹笙者边吹边跳,参加者围成一圈或几圈,合着芦笙的节拍起舞,依芦笙曲调的变化而变换舞蹈动作,欢快热烈,喜庆吉祥。民谚“谷子黄,拉祜欢,山山岭岭芦笙狂”,民歌“芦笙吹响跳起来,舒心的歌儿唱起来”,就是拉祜族芦笙歌舞盛况的真实写照。
20世纪中叶,曾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芦笙恋歌》,讲的就是拉祜族人民反抗反动统治和压迫的故事。以芦笙为题,可见其在影片中的象征作用;它的插曲《婚誓》取用的也正是拉祜族民歌的旋律。2008年,拉祜族芦笙舞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
李扎戈兄弟从小就喜爱本民族的传统歌舞艺术,13岁时,他们在学习《牡帕密帕》的同时,也跟随本寨芦笙舞师傅开始学习芦笙舞传统动作和套路。兄弟俩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动作和套路,并且以之为基础,创编了新的舞蹈。现在,他们掌握的芦笙舞有100多套,还创编了一些新的模拟动物习性和表现生产生活的舞蹈套路。模拟动物的有青蛙舞、老鹰舞、小鸟舞、鸭子舞、猴子舞、黄鼠狼舞、鱼翻身舞;表现田野生产的有选地、磨刀、铲地、扒草、犁地、撒谷子、打谷子、背谷子等,还有捉鱼舞、纺线舞、织布舞、织包舞、摘果子舞等;表现生活的有煮饭、抽烟、喝茶;表现情绪的有高兴舞等。
拉祜族芦笙舞
李扎戈、李扎倮兄弟的芦笙舞,动作生动活泼,洒脱流畅,而且富于创造,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他们各有自己的风格,同时又都享有“嘎叩八”(跳舞王子)的美誉。李扎戈2002年曾在“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澜沧拉祜族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芦笙舞,他跳的芦笙舞已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李扎倮于2005年曾在中央电视台《魅力十二》栏目中表演芦笙舞,2006年在思茅市首届民族艺术节中演唱《牡帕密帕》并表演芦笙舞。
四、民族歌舞代有传人
李扎戈、李扎倮曾经告诉记者,他们从13岁(一说14或15岁)开始学习《牡帕密帕》,28岁基本能把《牡帕密帕》唱完,35岁左右(李扎倮说是40岁)能熟练唱完整部《牡帕密帕》。演唱《牡帕密帕》要用拉祜古语,主要依靠的是老辈人口口相传,没有特定的稿子。学唱《牡帕密帕》要从学拉祜古语开始,再加上《牡帕密帕》是一首长诗,所以学习起来颇为不易。
现在,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牡帕密帕》的传承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
目前,澜沧县内能完整演唱整部史诗的没有几个人。为了使这部拉祜族的百科全书能代代相传,李扎戈、李扎倮兄弟不仅向家人,也陆续对外开始收徒,传授《牡帕密帕》的演唱方法和内容。徒弟起先主要是来自邻近村寨的年轻人,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收徒范围扩大。如今,他们已经有近50名徒弟出师,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技巧和内容。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蓬勃向上的形势,李扎倮欣喜地说:“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所以很多年轻的拉祜族人愿意来学《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讲唱是拉祜族最主要的民间音乐艺术,而拉祜族的传统音乐不止于此。在老达保村,拉祜族传统音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类为本土传统类,有叙事歌、山歌、情歌、儿歌、习俗歌等。第二类为外来式民间音乐。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澜沧县的部分拉祜族地区,多声部演唱《赞美诗》之类的歌曲亦随之传入。老达保拉祜人接受基督教后,学会了多声部演唱的教堂音乐。
孩子们也爱上了芦笙舞
基督教音乐传入之后,老达保村拉祜族人不但用拉祜语演唱《赞美诗》之类的歌曲,还利用这种多声部乐曲,填上新词,用拉祜语表现本民族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乐器除芦笙外,吉他开始流行,寨子里80%的人会弹吉他。据说曾有县里的干部到老达保村调研拉祜族文化,进村时恰好碰见一名拉祜族妇女背着猪草往家走,便问她是否会弹吉他。这位妇女话不多说,放下背箩回到屋里抱出吉他,坐在屋前就弹唱了起来。
传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融合形成的新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村民们创作的新歌曲有100多首,《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真心爱你》《相聚在今天》《新年在一起》等歌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村民还自发组建了多个艺术团体、组合,多次受邀赴北京、上海、广州、浙江、广西、湖南等地以及日本演出,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杭州大剧院等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这些团体和组合还参加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拉祜族“非遗”传承讲座
老达保村拉祜族人的歌舞,都是在业余时间学习的。李扎倮兄弟当年如此,现在仍然是这样。他们白天放牛、种地、栽谷子、种玉米、种甘蔗、采茶叶,晚上在村里的广场上排练。家里、场坝、田野,都是他们练习和歌唱的场所。
如今引领拉祜族原生态音乐潮流的,是李扎戈和李扎倮孙辈的李娜倮,她是这个家族关于《牡帕密帕》的第七代传人。她的一曲《快乐拉祜》唱响了国内,也唱向了海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了拉祜族原生态的歌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