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潘萨银花——“侗乡最美女歌师”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3548字

潘萨银花——“侗乡最美女歌师”

一、“侗歌窝”里的新秀

潘萨银花

1944年的一天,在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的一户侗族人家,一名女婴呱呱坠地,父母给她起名叫潘萨银花。

潘萨银花的家乡小黄村位于从江县的东北面,是一处民族风情浓郁、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这里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的美誉,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全村700多户近3500人,不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不管做什么都要唱上几句,真正达到了“宁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歌”的境界。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又叫“嘎老”,意为“大型之歌”。据传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内容上多以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友谊为主,具有“和声完美协调、格调柔和婉转、旋律优雅动听”的特点,被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声”。

潘萨银花(左二)带领女歌师与男歌师对唱侗歌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族大歌的传承全靠歌师口传心授。小黄村有许多歌师利用空闲时间在家中传授侗族大歌的技艺,并且分文不取,他们在村里有着很高的地位。潘萨银花家就是村里有名的歌师世家,从祖辈起就开始义务教村里的孩子们唱侗族大歌,并将这一习俗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了她的父母这一代。

小时候,潘萨银花受周围环境的熏陶,十分喜爱唱歌,不到5岁就跟着父母学起了地道的侗族大歌。白天,她跟着父母上山,一边劳作一边学歌,晚上则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里的鼓楼唱歌,就这样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1953年,9岁的潘萨银花上了小学。她每天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继续在父母的指点下练习唱歌。后来,为了学会更多的侗族大歌,潘萨银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虚心向村里的其他歌师请教。她很有天赋,学起歌来进展很快,短短几年间就掌握了《蝉歌》《平阳歌》《天地人间充满爱》等上百首侗族大歌,到了13岁已经能在村里的歌队当“赛嘎”(歌队里主唱高声部的歌手),赢得了歌师和乡亲们的称赞。

13岁就成为在村里小有名气的歌手,这与潘萨银花长期坚持练习密不可分。在歌队当上“赛嘎”后,她常常应邀随歌队到周边的得比、归林、贯洞、占里、托里,以及黎平县的肇兴、坑洞、高够等村寨演唱侗族大歌,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

1961年,黎平县肇兴村的村民到小黄村“吃相思”(侗族地区村寨之间的大规模民间交往活动),两村在鼓楼举行了三天三夜的对歌。活动期间,潘萨银花与肇兴村的“腊汉”(小伙子)对起了歌,最终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演唱成功地把对方比了下去,大家都夸她“不但人长得俊美,嗓音也好,高音、低音、和声、领唱样样在行。而且会唱的歌多,是村里的歌手新秀”。

二、让“清泉闪光的音乐”传向世界

父母和歌师的耐心指导让潘萨银花在侗族大歌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而小黄村丰富多彩的活动则使她得到充分的锻炼,帮助她积累了不少演唱经验。到了18岁时,潘萨银花已经把370多首侗族大歌熟记于心,不仅远远超过了村里的同龄人,就连许多长辈也自叹不如。

也就是在18岁这一年,村里的许多孩子开始请潘萨银花教唱侗族大歌。于是,潘萨银花在家里开办起“传歌堂”,义务为大家教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歌师这一身份。

起初,潘萨银花在教孩子们唱侗族大歌时还略显生疏,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渐渐地,她通过回忆之前父母和其他歌师指导自己的方式,摸索出了一套具体的方法。在教唱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歌曲当中,她首先会把完整的歌词教给大家,并逐句解释其中的含义,然后在大家都理解歌曲含义的基础上再教音调。这样一来,孩子们学起来便不再觉得枯燥,进度也有所提高。

潘萨银花教唱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用侗语教唱侗族大歌。她说:“孩子们在传歌堂仍然保持着学习侗语的传统,我教的侗族大歌的歌词也是原生态的,依照古代老人编的原样传承。不懂侗语是没办法演唱的,作为听者也只能从聆听的角度欣赏声音。”潘萨银花认为,这样教授可以保证孩子们唱的侗族大歌都是原汁原味的,更有利于对侗族大歌的传承。

生活中的潘萨银花

在教学的同时,潘萨银花仍不忘继续学习并探索更好的教唱方式。同时,她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力求自己教的每一首歌的每一个声部和每一个音调都准确无误。因此,经潘萨银花教出来的孩子唱腔纯正、演唱娴熟,基本上都是村里孩子们当中的佼佼者,他们演唱的歌曲都受到了老一辈侗族大歌艺人的高度认可。

1990年,潘萨银花应杨宗福、吴定邦两位教授的邀请,前往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向侗歌班的学生们教授侗歌。在一个学期的教课中,潘萨银花教授了《嘎老》《嘎听》《嘎琵琶》《嘎耶》《嘎金行》《嘎丁》等许多首传统侗族大歌,学生们都说她“不但会唱,还会教,是名不虚传的好歌师”。

潘萨银花与“小黄侗族大歌传习所”

1993年9月,小黄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歌之乡”。1994年,村里的5名小姑娘到北京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侗族大歌开始为更多人所熟知。

到了1996年,小黄村又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同年7月,村里的4名侗族少女组成“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以一曲优美动听的《蝉歌》征服了外国观众,大家都称侗族大歌为“清泉闪光的音乐”。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亲耳听到侗族大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喜讯,潘萨银花的心情十分激动,这也意味着她和村里其他歌师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没有白费。

三、“当传承人就得好好干”

进入21世纪,潘萨银花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在教授侗族大歌的道路上前行。

2005年,由小黄村10名侗族女孩组成的“小黄十姐妹侗族大歌队”,在贵州省“黄果树杯”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获原生态唱法组最高奖——金黔奖;2007年,由9位姑娘组成的“小黄九朵小金花”又随温家宝总理出访了日本。看着孩子们取得的不俗成绩,潘萨银花心里乐开了花。

2008年6月,从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2009年5月,潘萨银花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潘萨银花激动地说:“我想趁自己现在还能唱、能教,尽量把我会唱的歌传给孩子们。”

为了更好地传承侗族大歌,2010年3月,潘萨银花在自己家里挂牌成立了“小黄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传习所”。传习所的开办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许多大人也纷纷报名前来学习,这令潘萨银花感到十分欣慰。

2012年,潘萨银花受聘在村小学给“朝霞侗歌班”的孩子们义务教唱侗歌。在她的指导下,几个孩子组成“从江县小黄朝霞少儿侗族大歌合唱队”,赴韩国首尔参加了在江东艺术中心举行的第五届“彩虹杯·歌韵东方”国际合唱比赛,一举夺得“民歌组金奖”和“卓越风雅艺术表演奖”两个奖项。

从18岁成为歌师以来,潘萨银花已经在小黄村教了几十年的侗族大歌,培养了上千名学生,其中有300多人在贵阳、杭州、深圳、上海等城市“文化打工”,专门演唱侗族大歌。这些歌手中较著名的有贾美兰、吴荣德、潘显安等,其中贾美兰已经成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传承人”。

潘萨银花教儿童练习侗歌节拍

除了传授侗族大歌,潘萨银花还经常表演并编创侗族大歌。她曾随村里的老年女歌队赴江西参加“侗歌大赛”并荣获“老年歌队金奖”,还到北京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二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她创作的《感谢李文珍老师》《感谢党中央》《感谢远方的客人》《欢迎你到侗寨来》《嘎班篾腊汉》等脍炙人口的侗族大歌,也都通过乡亲们的传唱,成为小黄村家喻户晓的歌曲。

2014年,为了使侗族大歌得到更好保护并传承下去,潘萨银花在从江县“非遗”办的支持下邀请了小黄村的几位老歌师,把她们所会的几百首侗族大歌一一录音刻成光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萨银花说:“国家把我当个民族文化传承人,我就得好好干。我自己也喜欢侗歌,只要活一天,我就传一天歌、唱一天歌。”

如今,小黄村的侗族大歌在潘萨银花等歌师的带动下越唱越响。每到过年,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会回到村里,和乡亲们一起在鼓楼赛歌、对歌。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村里还会举行赛歌会、传歌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侗族大歌的传承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正如这首侗家歌谣所讲的那样,潘萨银花就是心怀这样的信念传承着侗族大歌,传承着属于侗族人民的古老遗产。

潘萨银花(中)与歌师一起创作新歌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