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瓦洛——一个富翁的“非遗”情怀
一、民歌传人,“以歌连情”
岩瓦洛
1959年,岩瓦洛出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芽寨一个布朗族家庭。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共有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临沧、普洱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布朗族没有文字,民族语言分为布朗与阿尔佤两种方言;部分布朗族人会讲傣语、佤语和汉语。布朗族人民多信奉小乘佛教。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集中在西定、打洛、布朗山几个乡镇,其中布朗山是全国唯一以布朗族为主体的布朗族乡。这里不仅林密溪清、风光秀丽,而且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保持原生形态,充分体现出布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一如布朗族民歌(弹唱)所唱的:“小鸟枝头叫,蝉儿树上鸣,蝴蝶绕林飞,密密的丛林很神秘。这里有美丽的沟谷雨林,参天大树,激流飞瀑,到处散发着大自然原始的热带雨林风光。这里的好山好水养育着勤劳勇敢的布朗族人……”
岩瓦洛一家
在打洛等布朗族聚居区,自古就有“听歌要听布朗歌”的说法。岩瓦洛说,布朗族没有文字,歌曲只能靠口传,干活累了就唱歌,因此布朗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岩瓦洛从小喜欢布朗族民歌,从8岁起就跟父母学习布朗族弹唱,12岁基本上就会自己弹唱了。为了全面掌握布朗族弹唱技艺,16岁时,岩瓦洛正式拜本村老艺人岩三为师。之后仅用两年半时间,岩瓦洛就全面掌握了布朗族民歌的传统唱法,并能弹唱布朗族的“迁徙”“祭祀”“缅怀祖先”等各种叙事、祝福曲调,成为当地布朗族人喜爱的歌手。
民歌的演唱往往联系着民俗活动,盖新房、过年过节、办红白喜事都要唱歌。每当此时,乡亲邻里就会请岩瓦洛去教歌,而他面对这样的邀请总是欣然前往,常常是从早唱到晚。除了农忙时,其他时间,岩瓦洛都会到各处去教年轻人弹唱。就连境外的布朗族也慕名前来,邀请他去教唱,而这样的跨境交流也促进了不同国度同一民族的相互沟通。
以歌传情是自古及今民间山歌的传统,而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向来又有“以歌连情”的美好习俗,山歌在青年男女的婚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布朗族山乡也有这种习俗,岩瓦洛说:“在当地,不会唱歌就找不到媳妇,我跟我媳妇就是唱歌认识的。”
岩瓦洛不仅自己“以歌连情”“唱”到了媳妇,他也“以歌”帮助男女青年“连情”。因为歌唱得好,唱词丰富,即兴演唱能力强,岩瓦洛经常被村里的年轻人请去当参谋,即兴编歌词,促成了不少美好姻缘。
二、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简称“布朗弹唱”),也叫布朗族民歌,最早起源于布朗族先民的歌唱,是在布朗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傣族音乐融合而成的。在布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艺术中,布朗弹唱是深受布朗族人民喜爱的民歌演唱艺术。
布朗弹唱内容丰富,既有反映本民族的迁徙历史、生产知识、人生礼俗、祭祀等的古歌,也有歌唱新生活的山歌。从体制上看,既有劳动歌、风俗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砍柴的依拉》等。其内容包括布朗族悠久历史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布朗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
布朗弹唱的表演形式为男女对唱、独唱、一领众合(一人领唱、众人合唱)、边舞边唱。其中,领唱部分是节奏较为自由的即兴演唱,众合部分则相对固定。唱词多为三字、五字、七字一句,常用比兴手法。演唱时,以布朗族传统弹拨鸣弦乐器“赛玎”(汉语称为“布朗琴”“布朗玎”,“玎”即“琴”)伴奏。——用弹拨乐器伴奏,也是布朗族民歌被称为“布朗弹唱”的缘由所在。
岩瓦洛等表演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民歌曲调称为“布朗调”,总共有十多个曲调。虽然各地的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布朗族的布朗调最基本的有“甩”“宰”“缀”“索”四类。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
布朗琴
四类曲调中,“甩”是喜庆对唱,以歌唱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富有青春活力;“宰”是抒发孤独忧伤感情的对唱,生产、生活及爱情均有涉及;“缀”是节日或欢庆时对唱,多歌颂历史人物的事迹,具有叙事性;“索”调又包括5个调子,是即兴编词的、旋律性较强的抒情对唱歌曲,主要歌唱民俗风情、爱情以及新生活等。
布朗弹唱见于布朗族人民日常生活和礼俗生活的各种场合,逢年过节,以及婚嫁吉利、乔迁新居,都是布朗弹唱集中演出的时间,叙事长歌大多在这种场合弹唱;劳动之余的娱乐休闲,则是年轻人短歌对唱的好时候。每当这些时候,人们就会弹唱起来,伴着弹拨乐器和简单的舞蹈动作,载歌载舞,把喜庆和欢乐尽情宣泄。此外,即便没有乐器伴奏,中老年人晒太阳、聊天时,也会哼上几句自己喜爱的调子;平时干农活,比如采茶、犁田、放牛等,兴致来了也要唱上几句。
2007年,布朗族民歌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以“玎”伴奏为特征的“新索”以“布朗族弹唱”为名,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音乐类)。
三、希望民族文化奇葩永远盛开
2009年6月,岩瓦洛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岩瓦洛曾多次应邀参加乡、县、州政府主办的文艺活动并多次获奖。他和徒弟玉喃坎的两首情歌对唱被收入《版纳民歌集》后,在民间广为流传,从而成为西双版纳的新民歌;中央电视台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更使他声名远播。
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后,岩瓦洛除了照顾他的橡胶林,布朗族弹唱的保护和传承就成了他最上心的事情。他深知布朗族人民对布朗弹唱的热爱,也清楚这一民族艺术遗产的当前处境。他说:“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不再学习布朗弹唱,而原有的民间艺人随着时间的逝去也一天天衰老,布朗弹唱面临失传的危机。作为布朗族人,我希望布朗弹唱这朵民族文化遗产的奇葩永远盛开!”
布朗族茶农在古茶树下弹唱
据岩瓦洛介绍:“布朗弹唱共有‘索’‘深’‘拽’‘摆’四个基本调子(此处与前文不同,‘深’‘拽’‘摆’似应即‘甩’‘缀’‘宰’),演唱时,各类曲调基本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如今,年轻人大多唱的是‘索’调,其旋律性较强,曲调变化也较大,并以‘玎’伴奏,他们掌握少量‘深’调的曲目,但是已基本上不会演唱‘拽’和‘摆’。”对此,岩瓦洛的妻子玉苏坎认为“‘拽’‘摆’很难唱”。而他们的女儿玉帕卡表示“‘索’和‘深’调旋律比较好听”。
对于“布朗弹唱”来说,几个调子齐全才是完整的,就像不能仅有情歌、轻音乐而没有歌剧、交响乐。尤其是那些叙事性的长歌,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古老文化,对于一个没有文字而历史文化仅靠口耳相传的民族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全面传承而不是蜻蜓点水地掇拾更为重要。
早在布朗弹唱成为省级、国家级“非遗”之前的1998年,岩瓦洛就开始收徒教习,那年他正式收的两个徒弟是本村的玉喃坎和岩帕星,经过十多年的磨炼,他们已经是颇有影响的布朗族民间歌手,其中玉喃坎已在2010年成为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据岩瓦洛介绍,在2007年,他就在寨子里先后招收了46名徒弟(男20人、女26人),并在曼山村招收了10人(男8人、女2人),曼永村招收了5人(男2人、女3人)。
布朗弹唱列入国家级“非遗”以来,勐海县为保护和传承这项民族艺术,在布朗乡举办了“布朗族民歌(布朗族弹唱)”培训班,岩瓦洛等各级传承人就布朗弹唱的基本情况、布朗族民歌创作、演唱技巧、布朗琴弹拨技巧等进行了讲授,来自布朗山、打洛、西定、勐满等乡镇的50多名布朗族学员和两名武警战士参加了培训。
如今,虽然大量布朗族青年不再像父辈那样一辈子不离故土,而更多的是到山外去工作和生活,但当他们再次回乡之时,因为岩瓦洛等一批民间艺人的存在,在布朗族聚居区这个特有的空间,他们会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浓郁气息,从而把自己与本民族包括“布朗弹唱”的一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岩瓦洛说:“我喜欢布朗族弹唱,我要一直唱下去,把我们布朗族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布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我们这代人再不去保护‘它’,也许下一代人就不知道布朗族弹唱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四、一个富翁的“非遗”情怀
岩瓦洛不仅歌唱得好,也是出色的致富能手。现在,他拥有一个200多亩的橡胶园,有橡胶树6000多棵,日产橡胶100多公斤;拥有香蕉80多亩。“两胶(蕉)”合起来,年均收入上百万元。不过,对这位民间歌手来说,生产、生活与民歌是紧密相连的,他的代表性作品《割胶劳动歌》和《好日子》,表现的就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布朗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调子用的正是布朗族传统的民歌调。
岩瓦洛曾经担任打洛镇曼山村村委会曼芽寨村民小组的负责人。因为种植橡胶及其他经济作物,曼芽寨如今已经成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富裕的布朗族村寨之一。曼芽寨的另一项荣誉,是云南省命名的“布朗族歌舞之乡”。
岩瓦洛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瓦洛家族乐队的队长。这个家族乐队是布朗族弹唱的代表性演出队,参加过各级各类展演,他们演唱的布朗族弹唱《好日子》和《祝福》,获得了广泛好评。
如今,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岩瓦洛就会带领家人到橡胶林中割橡胶,到上午八九点钟才会回来。中午在家休息吃饭,下午两三点再去干到晚上七八点钟。到了香蕉收获的季节,摘蕉又会让他们忙碌一阵子。
2010年初,岩瓦洛开始修建新居,这是一座布朗族风格的干栏式纯木结构建筑。这座木楼是岩瓦洛自己设计的,木料则大多从缅甸进口。新居设计时,岩瓦洛在二楼安排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敞开式练歌场,作为布朗族弹唱的传习所。村里原本也有一个传习所,但只能容纳二三十人,而岩瓦洛的传习所可以容纳一两百人。
同时,岩瓦洛还准备在新居设立一个布朗族的小型博物馆。“我准备把布朗族的老玩意、能体现布朗族文化的那些文物搜集来让小辈们看看。”岩瓦洛说,那些“老玩意”国内已经很少了,他经常到缅甸那边去收,而那边的行情也在看涨。这座小博物馆若要达到开放程度,至少需投入七八十万元。
2011年,这座造价130多万元、占地400平方米的木结构民居建成,“布朗族弹唱传习所”挂牌。传习所保留了布朗族民歌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一般每星期举行一两次传习活动,且因村民白天忙于农活而在晚上进行。除日常授课之外,传习所还成立了布朗弹唱文艺队,举办“布朗音乐演唱会”。此外,岩瓦洛还组织编写了《布朗族弹唱》乡土教材,录制了布朗弹唱DVD光盘。
几年来,岩瓦洛主持的“布朗族弹唱传习所”已经办了20多期培训班,参与培训的达数百人,除布朗族外,还有多名傣族、汉族的布朗弹唱爱好者。岩瓦洛所在的曼芽山寨也因设立“布朗弹唱传习所”而闻名中缅边境地区。
尽管造价130多万的建筑以及其他开支,对于年收入不菲的岩瓦洛来说算不了什么,但他挚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的善举,无疑令人钦佩、让人赞叹。
岩瓦洛说:“我还要再去承包1000多亩地种植香蕉,发展经济,给布朗族文化传承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