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加·朱乃——当代传唱《江格尔》的杰出代表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405字

加·朱乃——当代传唱《江格尔》的杰出代表

一、诞生于“《江格尔》的故乡”

加·朱乃

1924年,加·朱乃出生在新疆塔城道(今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中旗(今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东苏木(今那仁和布克牧场)的一个蒙古族牧民家庭。

和布克赛尔有“《江格尔》故乡”之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史诗《江格尔》在历史文化方面都与和布克赛尔地区有着密切关联。比如,史诗中所说的“宝木巴之国”,位于“陶古斯-阿勒泰山之西麓”,从古代蒙古人的方位概念看来,恰好符合今天和布克赛尔的地理位置;《江格尔》诸多章回中不断出现的地名,诸如“和布克赛尔”“赛尔山之侧”“明干布鲁克”“西克尔鲁”等,如今依然在使用。

和布克赛尔的土尔扈特部落,比其他蒙古部落更早演唱和传承史诗《江格尔》。早在1620年和鄂尔勒克诺谚(部落首领)率部西迁之前,一位名叫土尔巴雅尔的土尔扈特老人演唱了70章《江格尔》,因而名震蒙古卫拉特四部,赢得“达兰脱卜赤”的光荣称号。这是至今所知的关于“江格尔”说唱艺人的最早信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江格尔》说唱艺人,后人立了一个敖包。这便是现今赛尔山之南的“江格尔敖包”。

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江格尔》呈现“三多一长”的特点。“三多”,一是“江格尔奇”(也作“江格尔齐”,蒙古语音译,意为能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多。早在19世纪,这里就涌现出了不少说唱艺人,著名的如胡里巴尔·巴雅尔、克力格·额尔赫太、西西那·布拉尔等。20世纪涌现出了冉皮勒、加·朱乃等40余位《江格尔》说唱艺人。二是收集《江格尔》章节多。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11位江格尔奇传唱的68章《江格尔》,目前已全部出版,还有部分“江格尔奇”传唱的《江格尔》尚未出版。三是民间遗迹和《江格尔》章节中谈到的地名相似地众多。“一长”是《江格尔》产生、发展、流传的历史长,追根溯源,和布克赛尔的《江格尔》说唱始于17世纪。

和布克赛尔14个苏木(村)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是1629年随和鄂尔勒克诺颜迁居伏尔加河一带后,于1771年跟随渥巴锡汗的堂侄策伯道尔吉重返家乡的土尔扈特部落的后裔。新中国成立前,和布克赛尔14个苏木的土尔扈特人分属3个旗,加·朱乃就是属于中旗的家族中的一员。

加·朱乃生长在“《江格尔》的故乡”和布克赛尔,也是20世纪这里涌现出的最为著名的《江格尔》说唱艺人。

二、成长在“江格尔奇”世家

加·朱乃出生在一个“江格尔奇”世家,是第13代“江格尔奇”的传人。相传,加·朱乃的太祖父能说唱70部《江格尔》。他的祖父和父亲两代,都深受和布克赛尔王府赏识。祖父额尔赫图(一作“额尔克台”)是和布克赛尔夏拉王爷的“江格尔奇”,在20世纪初非常著名的,人们说他会唱36章《江格尔》;祖母也会唱许多章《江格尔》,这在蒙古族女子中极为少见。

加·朱乃的父亲加甫是和布克赛尔敖尔加亲王的“江格尔奇”,他能歌善舞、精通音乐,会拉马头琴、四胡、托布秀儿说唱《江格尔》《乌宗·阿拉达尔汗娶亲》《洪古尔娶亲》等16章《江格尔》。加·朱乃的父亲唱《江格尔》时,先用大嗓门,然后慢慢降调,唱得抑扬顿挫。唱到高兴时,就情不自禁地挪到亲王面前,喝他的酒,吃他的糖。亲王每年都要请加甫演唱一次,而且因为尊敬和喜爱这位“江格尔奇”,把自己的妹妹布雅嫁给他做妻子,她就是加·朱乃的母亲。

加·朱乃出生没几年,不知何故,王爷的妹妹就另嫁他人。但父亲加甫仍是“江格尔奇”,是王爷的敬酒歌手。奶奶哼唱《江格尔》的歌声,祖父和父亲的纵情说唱,以及大环境的熏陶,使加·朱乃深深爱上了《江格尔》。

江格尔故乡的江格尔塑像

7岁的时候,父亲把加·朱乃送到王府文书勃代·乌里吉图千户长那里读书识字,一直到14岁。千户长是个有文化、有地位的开明人士,他经常请著名的“江格尔奇”到家中说唱《江格尔》,收藏有不少《江格尔》手抄本,还亲自记录了《江格尔》的一些篇章。加·朱乃开始向老“江格尔奇”学唱《江格尔》,还背诵各种手抄本。家人、师傅对他要求相当严格,背错或是忘记了,就要用马鞭子打他的手心。

14岁时,加·朱乃已经能背32章《江格尔》。那时在和布克赛尔辽阔的草原上,说唱《江格尔》的活动从王府到贫民的蒙古包,随处可见。牧场里有很多爱好《江格尔》的老人,经常在一起说唱表演、切磋技艺,加·朱乃就在一旁听、记、背,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日积月累,学会了32章。那时说唱《江格尔》有个行规,只会唱5章以下的不能称为“江格尔奇”,而少年时代的加·朱乃就学会了32章,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小“江格尔奇”了。

会唱《江格尔》的加·朱乃,经常在劳动之余给小伙伴们演唱。尽管在王爷府里长大,但他也是玩伴一大群,他们一起拾牛粪、摔跤、骑马。加·朱乃兴之所至,随时会唱起来,每当此时,小伙伴们就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或者停止玩耍,取下马鞍子,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坐在马鞍子上,安静地听加·朱乃说唱。小伙伴们最喜欢听《江格尔》所描绘的英雄故事,对加·朱乃高低起伏、幽默风趣的演唱佩服之至。从那时起,加·朱乃就受到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18岁那年,因为具备的一定的文化,加·朱乃在中旗担任了文书。

王爷还允许加·朱乃在整个中旗部落里挑选一位姑娘,作为自己的妻子。于是,加·朱乃在莫特格乡选定了中意的姑娘。1942~1945年,和布克赛尔遭到乌斯曼匪帮连续抢劫,加·朱乃随同其他牧民逃命到了山里,以打猎为生。1946年,他与心爱的姑娘结婚,并且共同养育了9个孩子。

当然,长大成人并担任文书的这段时光,加·朱乃从未放下过《江格尔》的学习和演唱,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江格尔奇”。

三、逆境中记录整理《江格尔》

《江格尔》是蒙古族的传统长篇史诗,是数百部蒙古族英雄史诗中最优秀的一部,与《蒙古秘史》《格斯尔》同被誉为“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三座高峰”;同时,它也和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在2006年5月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民间文学类)。

《江格尔》主要流传于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卫拉特蒙古人中。它发源于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中间,最初形成在卫拉特蒙古人西迁之前,之后随西迁的卫拉特蒙古人流传于贝加尔湖、西伯利亚地区以及卡尔梅克(卡尔梅克是欧洲人对厄鲁特蒙古人即卫拉特蒙古人的称呼,现在是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草原,在卡尔梅克草原上发展成熟后,又随着卫拉特蒙古人东归的脚步返回我国境内。

加·朱乃在整理《江格尔》

史诗《江格尔》是以主人公之一江格尔的名字命名的诗篇集群,它主要讲述以圣主江格尔汗为首的六千多位勇士抗击敌人、保卫家园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他们为保卫以阿尔泰圣山为中心的美丽富饶的宝木巴国,同来犯的形形色色凶残恶魔进行的斗争,也赞美了英雄们的爱情、友谊和欢宴。

自诞生以来,《江格尔》一直通过口头传播的形式流传,是靠民间的“江格尔奇”口授心传、代代传承的。19世纪初,《江格尔》开始受到学术界的注意。1802~1803年,德国旅行家贝尔格曼到卡尔梅克草原考察卡尔梅克人的生活、习俗和口头创作,所到之处都能听到卡尔梅克艺人在演唱一部叫作《江格尔》的史诗,并为这部史诗的魅力所倾倒。于是他连同其他众多口头作品一起,也把那些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下来。1804年,他从中选择两篇翻译成德文予以发表,同时还发表了对这部作品及其演唱艺人的研究论文。从此,《江格尔》作为一部卡尔梅克史诗名扬西方,各国学者纷纷投入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之中。

在我国,史诗《江格尔》早有手抄本流传,传唱、记录从未间断,但系统的搜集、整理比较晚。在这方面,加·朱乃也可谓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后,加·朱乃先后担任乡政府秘书、和布克赛尔县文化馆馆长、和布克赛尔县“乌兰牧骑”负责人。这期间,他通过聆听“江格尔奇”们演唱《江格尔》,阅读《江格尔》手抄本,逐渐背会了《江格尔》的一些章节。在此基础上,1956年,他开始搜集和记录了《江格尔》以及其他一些民间文学,并汇编成册,称其为“重要资料”。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江格尔奇”遭受磨难。加·朱乃却没遭什么罪,他被下放去给公社放牧,把羊群赶到了远远的深山里。“文革”初期,加·朱乃手抄的一些《江格尔》惨遭烧毁,看到有人肆意糟蹋,他担心祖先留下来的珍宝就此失传,于是一边放牧,一边偷偷背诵、抄写、整理《江格尔》。10年间,他共抄了45章。

四、形成自己的说唱特色

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从1978年开始,重新搜集、整理各类民间文学作品。

1981年,新疆全疆第一次《江格尔》演唱会在和布克赛尔举行。沉寂20多年的加·朱乃首次登台演唱。他从江格尔出生一直唱到江格尔金戈铁马,时而铿锵激越、时而从容舒缓的优美旋律,令听者泪流满面,掌声雷动。自此,加·朱乃再也没有停止过演唱。唱得最多的时候,往往是在冬夜的蒙古包里,远近的牧人骑马赶来,有时一唱就是一天一夜。

全国的《江格尔》抢救工作开始后,加·朱乃把自己几十年整理和珍藏的手抄本全都贡献了出来。那些年,有空闲的时候,他总是唱一段,手抄一段,一心一意要把前人留传下的宝贝整理出来。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还是有一些抄本遗失了。

1989年8月,加·朱乃被请到北京演唱《江格尔》,荣获文化部一等奖。1997年6月,他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格萨尔》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先进个人。1998年12月,因为在抢救搜集整理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光荣事业中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江格尔》研究会授予他“著名江格尔奇”称号;文化部曾表彰他“在英雄史诗《江格尔》的传唱事业中做出突出成绩”。这一年,他还随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组派的“中国蒙古族民间艺术家小组”赴国外进行友好访问演出。

加·朱乃在说唱《江格尔》

2004年9月,加·朱乃八十寿诞之际,有关方面在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那仁和布克牧场草原举行庆寿活动,来自国内及俄罗斯、蒙古国、美国、德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50多位《江格尔》学者专家以及和布克赛尔县的近千名群众为他祝寿。加·朱乃拉着马头琴做了现场演唱,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称赞。此前的8月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加·朱乃的〈江格尔〉手抄本》。

2007年6月,加·朱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格尔》,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他还是和布克赛尔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委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

2009年,在新疆举办的第3届江格尔文化旅游节、第11届那达慕大会、新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唱赛活动中,年逾八旬的加·朱乃还和弟子登台演唱,一展歌喉。

2010年1月,加·朱乃荣获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奖章。

由于加·朱乃出身于“江格尔奇”世家,加上后天的努力与勤奋,所以他演唱的《江格尔》无论章数还是字数都大大超出同代“江格尔奇”,而且结构严谨,内容丰实,情节曲折,人物描绘细腻、生动,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史诗《江格尔》的原始面貌。不仅如此,他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江格尔》进行加工和再创造,使《江格尔》的部分章节更趋充实和完善。

加·朱乃搜集整理了35章《江格尔》,可以说唱33章,是新疆目前健在的说唱《江格尔》章回最多的“江格尔奇”,能够演唱1000多个小时,而且能用4种歌调进行演唱,演唱时声音洪亮,唱词清楚,节奏分明,语言精练。他说唱时不仅弹托布秀儿,而且带有很多表演性的动作手势;唱到尽兴处,不仅耸肩摆头、手舞足蹈,而且往往会顽皮地将身旁别人的大腿掐一下,或者拔一把脚下的青草,往往令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加·朱乃英文版《江格尔》书影

我国蒙古族文学专家布·孟克指出:“归纳起来,加·朱乃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江格尔奇’,他所演唱的《江格尔》是一部能够代表《江格尔》形成与发展标志的经典《江格尔》。”蒙古国科学院官员乌仁其木格评价说:“加·朱乃的声音洪亮之极,唱词十分清楚,节奏分外明快。他演唱的各部内容都很完整,语言精练,诗歌优美动听。”国际史诗学会主席、德国波恩大学教授卡尔·约瑟夫则称誉加·朱乃为“当代传唱《江格尔》史诗的杰出代表,是大师级的民间艺人”。

加·朱乃会托忒蒙古文,会写诗。他共写下了2.4万诗行的25章《江格尔》或变体。他不仅能说唱《江格尔》,还会许多长短调民歌、祝词、谜语和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开始进行诗歌创造,先后在《新疆日报》《启明星》等报刊上发表过《羊的恩惠》《打狼英雄》《巴力金赫日骏马》《牧民》等充满激情、带有史诗韵味的优美诗作。

加·朱乃陆续带出了25名传人,其中两个是他的孙子。在加·朱乃看来,唱了几十年的《江格尔》就是他的生命。他说,虽然他的生命终归要走到尽头,可看着《江格尔》的生命将在孩子们中间代代相传,并将一直传下去,他就感到十分满足了,而这也正是《江格尔》的魅力所在。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