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良——刘三姐歌谣传承人
一、在“歌仙”故乡的歌海成长
谢庆良
1953年1月,谢庆良出生于广西宜山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宜州市)庆远镇东屏村一个仫佬族家庭。
山歌是河池最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其下辖的宜州又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这里的民歌非常流行,几乎是逢节必歌,乡乡有歌会、寨寨有歌圩;尤其是每年三月三“歌圩”,更是人如潮、歌如海。谢庆良作为仫佬族歌手而成为壮族刘三姐歌谣传承人,可谓民族交往的典型事例。
谢庆良喜欢上山歌,环境、家庭的影响都起到了很大作用。他从小就受山歌熏陶,是在山歌里长大的。环境自不必说,家庭里,祖父母、父母都给予了影响。谢庆良曾说:“我喜欢唱歌是因为受爷爷奶奶的影响。”而他的父亲是当地出色的歌手,母亲则是壮族彩调的爱好者,歌唱与他们几乎如影随形。
谢庆良参加巫山民俗旅游对歌节
很小的时候,谢庆良就经常跟随父母出去听山歌。那时候村子里没有电,唱山歌是人们喜爱的,在当时也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方式,每逢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节日,或者是村子里娶媳妇、过生日、盖新房,都要用山歌庆贺一番。每当此时,谢庆良都要去凑热闹,去听歌,听得多了,逐渐入了迷,也就像父母少年时代那样爱上了唱山歌。
谢庆良的童年很苦,正像山歌里唱的“我比黄连苦三分”。7岁那年的四五月份,父亲为赶到龙江河边的“望妹石”与对岸的歌友对唱山歌,涉水过沟时癔症发作,去世了。9岁时,母亲因为辛勤耕种,积劳成疾,也撒手而去。
小学四年级时,因家里实在困难,谢庆良只得辍学在家,放牛喂猪、割草犁田,维持生计。生活的困苦没有淹没山歌,困苦的生活也需要以山歌慰藉。那时候,上山放牛、打柴,下地犁田、割草,谢庆良总会唱起山歌来。他一首接着一首地唱,只不过唱的都是别人唱熟了的。
谢庆良天生一副好嗓子,又乖巧机灵,很得村里的阿叔阿婶、阿公阿奶的怜爱。人们无微不至地关照这个“孤寒崽”,有的教他演彩调,有的教他唱山歌,隔壁村的韦世坤老人还把吹木叶的绝活传授给了他。
谢庆良生性乐观,不畏艰辛,劳作之余,自己从报纸上学文化,从书本里学乐理,在山歌里找到了快乐。就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气氛下,谢庆良也没有停下来。他偷偷地唱着山歌,用山歌浸润着生活的困苦。
就像许多西南少数民族青年对歌传情相恋那样,谢庆良和妻子也是“倚歌择配”(因对歌而结成姻缘)。17岁时,谢庆良跟一个大男孩去和村东头的姑娘们对山歌,结果大男孩跑了,留下谢庆良独自和姑娘们对歌。一来一往,谢庆良和其中一个姑娘日渐生情,谈了几年恋爱,经双方家人同意后就结婚了。
二、自我学习,成为“民谣歌王”
到了十七八岁,谢庆良已经能够单独对歌了,村里人家娶亲嫁女,他都厚着脸皮去献唱。不知不觉中,他唱山歌的功底越来越扎实,不仅是唱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山歌,而且还能编出新词甚至新调子来。
那个年代,没有专门教歌的老师,山歌都是听来的。谢庆良见村里哪个唱山歌唱得好,就跟他学唱。有时不懂了去问,可别人也不晓得该怎样讲明白,索性就说凭着感觉唱吧:“你爱好了,就要自己领悟,自己琢磨。久了,就自然会了。”
这给了谢庆良很大的启迪,他开始琢磨起山歌对唱的“道道”来。实际上,传统民歌几乎都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习的,如果说有课堂,那课堂也就是整个生活。而在传习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灵心慧性的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从而保证了民歌历久弥新的生机和活力。
打那以后,谢庆良去听人家对歌,不仅带着耳朵去听,同时也设身处地用心思考对答。某一首山歌要怎样答、如何编,他都会在心中暗暗地打个腹稿。后来碰上别人对歌“缺角”(缺少搭档)时,谢庆良就去跟他们搭腔唱。面对对方发来的歌,谢庆良虽然只是搭腔,但也在琢磨搭档这样答是否合理,要是自己又该如何应对。有时候在赛歌场上碰了“钉子”,他回来就慢慢回想、琢磨如何对答更好。
就这样,不断地“模拟”,不断地积累,20来岁的时候,谢庆良的山歌越唱越好,而且还琢磨出编唱山歌的新门道来。谢庆良说,在没有专业教材的指导下,学习靠的就是悟性和钻研。
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刘三姐的故乡,沉寂数年的歌圩、歌会又在宜州的田头地角、竹林河边兴起。在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中,官方也开始组织山歌比赛。
谢庆良吹奏木叶
1986年起,谢庆良开始参加各类山歌比赛,慢慢练出了胆量,几经磨炼,技艺日臻成熟。在谢庆良看来,对歌的难点在于永远无法预测对方会唱什么,要有即兴编词对答的能力。经过不懈努力,谢庆良拥有了1分钟甚至30秒内接词的快速编词能力。在比赛中歌风凌厉,所向披靡,斩获多项荣誉。谢庆良说:“我们广西民歌的最大特点就是现编现唱。你随便出个题目,我就能当场编出来,而且用我们的语言唱出来还是押韵的。”
1997年10月,谢庆良与何现光、刘应林代表河池地区,赴来宾参加广西“小康民谣”歌王擂台赛,一举荣获“广西歌王”桂冠。到目前为止,他依然保持着歌王地位,是广西第二代歌王之一(共三人)。
后来,谢庆良配合中央电视台、河池电视台拍摄了《走进河池》《唱过三姐这条河》等民族风情、旅游风光电视专题片,或者身背草帽边犁田边唱,或者撑着竹排唱。这些情景展现了刘三姐歌谣的魅力所在。谢庆良还先后五次进京亮嗓,前四次是到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录制节目,第五次是2006年6月随“广西文化周”河池代表团进京表演。
谢庆良小时候跟韦世坤老人学的木叶吹奏,在他的民歌演唱、比赛中也派上了大用场。无论什么树叶,谢庆良信手拈来就可吹奏。1997年全国第四届残疾人艺术会演,谢庆良以一首木叶重奏曲《春满壮乡》,荣获三等奖。1999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歌坡夜”山歌演唱活动时,他的木叶吹奏引得许多观众闻声寻来,一位10多岁的小男孩跟着他转满“歌坡”,死活要拜师。2003年浙江仙居“中国首届南北民歌擂台赛”高手如云,其他省区少数民族歌手演唱的原生态民歌,歌声高亢嘹亮,曲调优美怡人,广西队决定先由谢庆良用木叶吹奏《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出壮乡歌圩场面,然后是缠绵的情歌对唱,果然赢得了阵阵喝彩声,最终获得了“最佳组合奖”。
三、“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
2006年5月,“刘三姐歌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除了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记载(“三妹山”),明清以来有关的传说与歌谣很多,壮族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
广西宜山壮族传说称,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3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被视为“神女”。12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也有说她在贵县的西山与白鹤少年对歌七日,化而为石。还有说财主莫怀仁欲娶其为妾,刘三姐坚决反抗,莫买通官府迫害三姐,三姐乘船飘然而去……
三月三歌节的“走坡对歌”
虽然传说不一,但千百年来,壮族人民对刘三姐的尊崇与热爱之情却是一致的。壮族人民尊她为“歌仙”,把最大的歌圩日“三月三”称为“歌仙节”。现在,广西很多地区都立有刘三姐的塑像或建有刘三姐庙。每当有新的壮歌集问世,必定先捧一册供在刘三姐的塑像前。有些地方的歌圩,第一项议程是抬着刘三姐像游行。相传“三月三”就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形成的,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壮族民间又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俗谚。而歌圩的“成海”之歌,也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刘三姐歌谣”。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传播广泛。如生产歌“春天茶叶香又香,茶山一片好风光;自己种来自己采,甜满心头香满筐”,表现了壮族人民知足常乐、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和谐;爱情歌“桐子拿来打灯油,妹在灯下做绣球;绣球里面装红豆,一心一意望哥收”,“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等,对爱情的表达明白晓畅而又含蓄蕴藉。
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文化史研究价值,还具有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而在谢庆良看来,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歌。曾有人说过,山歌就是民间的《诗经》,通俗易懂,又不乏艺术性。谢庆良很赞同这个观点。唱山歌的人,常用民间生活语言来编唱,一般不太文学化。山歌之所以受老百姓欢迎,就因为它通俗易懂,是生活化的。
四、山歌创新,与时俱进
谢庆良是个勇于开拓、与时俱进的人,他对山歌最大的贡献,一是山歌腔调的革新,二是山歌内容的拓展。
谢庆良小时候听的山歌叫“三板腔”,因用板子敲三下起唱而得名。“‘三板腔’怨气太重,旧时百姓生活太苦太难,唱山歌也要先叹一口气。现在不同了,生活好了,还叹气为哪门?”
谢庆良在参加各种比赛中,十分注意汲取各地山歌腔的特点,凭着自己良好的乐感,创作出“歌王腔”——“音乐喷泉摆歌咧台咧,动听山歌咧唱出呀来咧,侬啊喂;三姐故乡成歌海咧,山歌越唱越开怀嘛侬啊侬,侬啊喂”。“歌王腔”原本没有名字,1997年“小康民谣”歌王赛时,坐在赛场偏僻角落的谢庆良第一次用这个腔调自报家门,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评委和众多听众,人们纷纷站起来鼓掌。后来谢庆良和伙伴成功夺冠,“歌王腔”的名字就传开了。得到听众鼓励的谢庆良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创作、改编了“表同腔”“东屏腔”“理赖赖(壮语谐音,“好多多”之意)腔”等轻松欢快、悠扬动听的山歌调,在宜州境内外广为流传。
刘三姐故乡宜州的歌手们
“唱山歌最大的魅力是急智,是即兴编词。”谢庆良说。山歌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以前的山歌多是“哥哥妹妹苦又穷,一生住在苦瓜棚”之类的,如果现在还唱这样的山歌,大家一听就知道是歌书上的东西,是别人唱过的东西。现在编歌要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贴近现在的实际,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比如“改革开放莫讲穷,种养也能变富翁”。这样才能体现人民勤劳致富的心声。
改革开放后,政府有关部门经常举办山歌比赛,希望山歌能服务社会实践,后来还发展出了时政歌、宣传歌。时政歌、宣传歌当然要配合时事政治,而国家形势、政府政策总是有新的变化。这就要求歌手能创作新的歌词出来。
在荣登广西“小康民谣”歌王的宝座后,谢庆良经常和山歌手联手,结合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编写不同的山歌,走村串户,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谢庆良说:“我们宜州是刘三姐故乡嘛,很多地方群众都喜欢山歌。我们地方的歌手,也经常写山歌下乡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怎么用科学来发展呵,后来一直到‘城乡清洁’工程,到现在‘清洁乡村’工程,我们都去宣传呵,去唱山歌……”
谢庆良唱时政歌、宣传歌有自己的一套唱法,他曾说:“首先是歌词大气,必须体现时代精神。要唱好时政歌,就得在这方面多思索。”比如十七大报告里关于文化发展的内容,他这样唱:“十七大会送春风,推动文化大繁荣;巧用文化谋发展,华夏河山更玲珑。”宣传“科学发展观”,他这样唱:“科学发展是真经,又强国来又富民。十三亿人同实践,九州和谐享太平。”鼓动筑路大会战,他这样唱:“同去修路搞支援,哥今和妹几心甜。哥舞锤子打炮眼,妹就帮哥扶钢钎。”他还给中国移动编过歌词:“科学发展好处多,移动伴人过生活。民工买张返乡卡,又省钱来又节约。”
谢庆良唱山歌
谢庆良说,山歌的发展也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看到近20年来小品在群众中很有影响,谢庆良就把小品幽默诙谐的特色借鉴过来,让听众听山歌就像看小品一样快乐。把广西山歌像东北“二人转”一样推介给全国人民,是谢庆良最大的心愿。
五、“要靠大家共传承”
如同许多民间歌手一样,谢庆良的主要身份还是农民,唱歌是业余爱好。农忙时节,谢庆良要赶牛驾犁,耕耘自家的田地。如果不开腔,谁也猜不出犁田的老汉就是大名鼎鼎的“歌王”。“脱下那顶(歌王)帽,我本来就是个农民,哪有农民不种地?”谢庆良说起来乐呵呵的,还不忘自我调侃,“若还山歌唱得饱,何必回家刮鼎锅?”
现在谢庆良一家种桑养蚕,建起了三层小楼房,添置了拖拉机,算得上小康人家。妻子勤快麻利,女儿聪慧能干,儿子机灵过人。逢年过节,一家人在一起唱山歌逗乐,其乐融融。
2012年,谢庆良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三姐歌谣,民间文学类)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谢庆良很想从家里入手,传授给儿女们一招半式。但年轻人心高志大,认为唱山歌虽然出名,但毕竟不赚钱,还不如钻研种蔗养蚕。妻子一如既往地支持丈夫,谢庆良一有歌赛就出门十天半月,家里地里的活计就全交给了妻子。农闲时,妻子也会拿伞又拿鞋,陪谢庆良去唱歌。“如果缺角,她照样可以顶数。”谢庆良夫妻的这份琴瑟和鸣,一如年轻时的对歌传情。
谢庆良说:“现在我最担忧的是唱山歌的青年人太少了,想找个接班人都难。”谢庆良认为,现在政府重视山歌,大多是利用山歌作为宣传工具,“用”而不“养”,没有一个完善的培育山歌人才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恐怕山歌会出现“断层”。“教山歌,怎样学、怎样编、怎样比喻、怎样唱,我也是懂点,但是没有条件去教,只能在赛歌场上给他们指点一下。我们壮乡的山歌文化是一块宝藏,如果不珍惜,很是可惜。”谢庆良不无遗憾。
因为娱乐方式多样化,现在的青年已经很少唱山歌,而这也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所在。壮族山歌原本是用来“连情”的,随着壮族传统“倚歌择配”的社会基础消失,刘三姐歌谣的传统土壤不复存在,强势文化和新娱乐方式又提供了许多替代物。“现在我们这些唱山歌的老人,年轻时都是唱山歌连情的高手,唱起山歌有劲头。”谢庆良说,山歌多用比喻的方法,听起来委婉动听,但表达起来比较累,现在青年人宁可用“我爱你”这样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个痛快,可这样一来,山歌连情的动力也就消失了。
不过,尽管有不少担忧,一些新的希望却也在悄悄地出现、生长。
近几年,谢庆良接触到一些网友,觉得这些人是传承山歌的理想继承人。这些网友中,有记者、老师甚至是某些部门的领导,他们有文化,也有相对宽裕的时间,不像农民总有做不完的农活。众多爱好山歌的网友都在网上传唱山歌,网上对歌不失为山歌传承的好办法。不过,网上对歌还需要“落地”,要融入社会,组织网友山歌会等等。
谢庆良也带了几个徒弟,有的是学生,有的是旅行社职员,他们学习山歌既是出于热爱,也经过抉择,因此学起来比较能够坚持。另外,谢庆良也看到,下枧河一带的刘三姐乡、祥贝乡部分小学开设了山歌兴趣班,开始培育小山歌手。
在许多当地旅游景区,也有姑娘们为游客表演山歌。虽然她们是事先记好歌词而非即兴编词,但能把山歌传播出去,也是令人欣慰的。谢庆良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能够继续关注山歌、演唱山歌,让山歌这种民族民间艺术永葆青春。
谢庆良一段“歌王腔”唱出了自己期望“刘三姐歌谣”传承不息的心声:“三姐写下山歌本,后人传子又传孙;文化遗产最宝贵,要靠大家共传承。”
宜州的女歌手们唱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