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信——首次把土家族摆手舞介绍到了全国
一、在“中国土家第一村”成长
田仁信
1933年,田仁信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坝乡双凤村的一个土家族家庭。
双凤村坐落在海拔680米的山顶盆地,周围许多大树和成片橘园环绕掩映,所有建筑全是老式木房子,体现了土家族“自古以来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的聚落规律。“双凤”土家语叫“双里”“桑栖”“爽切”(音),后几经变化,就演变成了现在的汉语音“双凤”,大概是取其吉祥之意。据村中古石碑记载,双凤村在唐代就已建村。现有96户、325人,全部是土家族,以田、彭两姓为主。
双凤村有“中国土家第一村”之誉,是整个湘西土家族风俗保存最完整的两个村寨之一,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语的少数村寨之一,也是土家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民族古文化遗存地之一。在服饰、饮食、建筑、社会等方面,双凤村都体现出独特的土家族文化特色。土家族民族文化标志摆手舞、毛古斯舞、打溜子、织锦、梯玛神歌、过赶年、婚嫁歌等,在这里都原生态地存在。双凤村村民田仁信、彭英威,分别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毛古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田仁信出生在一个土家族摆手舞世家,祖上几代人都是摆手舞艺人。田仁信从小受到摆手舞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的熏陶,6岁就跟父亲田万发、爷爷田富贵学跳摆手舞,并逐渐掌握了摆手舞的祭祀仪式、舞蹈技巧等,成为当地杰出的摆手舞能手。
1953年,田仁信代表湘西到省会长沙参加了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1957年9月,田仁信代表湖南省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工人俱乐部演出,表演了摆手舞。演出后,受到周恩来、朱德、贺龙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怀仁堂合影留念。这次演出,田仁信首次把土家族摆手舞介绍到了全国。
2002年,在永顺县“舍巴日”活动中,由田仁信领唱、领跳的千人摆手舞,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同年,永顺县在北京中华民族园举办土家族“社巴节”(即“舍巴日”),田仁信担任摆手舞领舞参加演出,并接受了凤凰卫视等电视台的采访,将土家族摆手舞介绍到全世界。
在长期的土家族摆手舞业余表演中,田仁信不仅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媒体的采访,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1951年、1953年、1954年、1956年、1965年,田仁信分别在县、州、省会演中获得优秀演员奖,荣获锦旗、镜屏、奖杯和奖状。在2002年的全县“舍巴日”活动中,田仁信也得到了县政府的嘉奖。
二、摆手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流域及酉水流域一带。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湖北来凤、恩施,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石柱,贵州沿河、印江等地,均有摆手舞活动的文献记载。舞蹈动作多以双手摆动为主,故名“摆手舞”。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和龙山县的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它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了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织锦、刀耕火种、古代故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
永顺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土家语分别称作“叶梯嘿”和“舍巴日”。“大摆手”是敬神之舞,祭祀的主神是八部大王,舞蹈主要反映土家族先民的来源及其辗转迁徙、开疆拓野、英勇杀敌等内容,多为数个村寨联合举行,规模较大;“小摆手”主要是艺术地再现和模拟土家族农耕、狩猎生活的场景,所祭祀之神是彭公爵主或某一姓氏的祖先,一般以一个自然村寨或一族一房人为单位举行,规模相对较小。
跳摆手舞的时间,一般在正月(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或三月初三。活动地点,一般在“摆手堂”“摆手坪”等。旧时,凡是百户土家族之乡,大都建有摆手堂。“摆手堂”也叫“神堂”,原本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现在则主要作为土家族人在节庆日聚众娱乐的场所。
摆手舞的基本动作为“单摆”“双摆”和“回旋摆”三种。其基本动作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其中顺拐又是主要动作,也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顺拐即甩同边手,要求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手的摆动幅度较大,但一般不超过双肩,摆动线条流畅、自然。其他屈膝、颤动、下沉,动作幅度很小,似有若无。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主要是土家族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活动和模拟禽兽活动姿态的“赶野猪”“拖野鸡尾巴”“犀牛看月”“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业生产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砍火畲”“烧灰积肥”“纺棉花”“织布”“挽麻蛇”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抖虼蚤”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土家族摆手舞是歌舞浑然一体的综合艺术,其音乐元素包括《摆手歌》伴唱和锣鼓伴奏两部分。传说很早以前有摆手必唱歌,现在流传保存下来的《摆手歌》已经很少,而且歌词简单。摆手舞以打击乐伴奏,包括大鼓、大锣各一面。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中心击鼓叫锣以指挥全场,常用的曲牌有单摆、双摆、磨鹰闪翅、撒种等,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
传统的摆手舞活动,先要在摆手堂举行祭奠仪式。祭奠完毕,众人即来到堂前的坪坝,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男女相携,蹁跹进退”。
2006年5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土家族摆手舞和毛古斯舞,同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
三、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2008年2月,田仁信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的张明光(以大摆手舞著称),一起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传统舞蹈类)代表性传承人。
在田仁信家,摆手舞有家族传承的传统。如今,这个家族已经有了第四代、第五代传人——田朝发(1955年生)、田明孔(1978年生)等。
田仁信也配合有关方面,积极进行社会传承。1999年,田仁信和村子里的土家族人,被湖北鄂西民族学院特地请去表演,双凤村摆手舞艺人整整坐满了两车。
2000年,永顺县文化局聘请田仁信给毕兹卡艺术团演员教授摆手舞,使艺术团走出湘西,把土家族摆手舞推广了出去。
土家族摆手堂
2008年11月12日,在双凤村,时年76岁的田仁信,向永顺县艺术团舞蹈演员张明明和本村村民传授了土家族摆手舞。此后,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传承土家族的民族文化,有计划地组织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了120多名年轻的民族民间文化继承人。
土家族摆手舞的传承也存在一些不足。永顺县“民保”中心的一位干部说,现在“新一辈”唱山歌的,已经不能用纯粹的土家语唱,调子也没那么“纯正”。这显然不利于土家族摆手舞的原生态保护和传承,值得引起重视。
好在土家族摆手舞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宗教信仰因素相对较少,或者说可以脱离仪式程序而存在,又有鲜明的健身强体的特点,因此,它的传承甚至推广是可以预期的。
一位采风记者的记述,为田仁信和双凤村土家族人的摆手舞画出了生动的肖像,或许也可以说明上述预期并非空穴来风:
“采访完了,他(田仁信)就与一些老伙计们在双凤的摆手堂前给我们表演了一段摆手舞。……田仁信着青色丝帕,穿对襟衫,表情平静温和。长号吹起来,人们跟在田仁信后面跳起来了摆手舞,人们的动作由乐师的锣声与鼓点控制,鼓点与锣声在‘扁冬—板冬—扁冬’的板冬声中变化。鼓点一急一缓,人们的动作也一急一缓……
“人们边跳边大声吆喝,大声喊着:荷荷耶——耶荷荷——
“随着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进来,也跟着老人们跳起了摆手舞,熊熊篝火烧起来,人们在狂欢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战胜自然的信心与力量。”
田仁信教年轻人跳土家族摆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