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华——瑶族长鼓舞王
一、江华瑶族长鼓舞第五代传人
赵明华
1943年5月2日,赵明华出生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文明村的一个瑶族家庭。
江华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瑶族自治县,有“瑶族神都”之称。江华的瑶族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智慧,创造了独具代表性的瑶族舞蹈长鼓舞。
赵明华从小受到长鼓文化的熏陶,爱上了长鼓舞,立志要把长鼓舞这门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为此,他拜同村被誉为“长鼓王”的李根普为师,全面、系统学习瑶族长鼓舞艺术。
通过师傅的指点传授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不到5年的工夫,赵明华就熟练地掌握了长鼓舞的主要表演动作和表演技巧。15岁时,他在全县的村村寨寨表演长鼓舞就达500多场次,赢得了好评和赞誉。
初中毕业后,赵明华上了中专。在学校,除了认真学习,他还是文艺积极分子。中专毕业后,赵明华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大圩,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当然,瑶族长鼓舞并没有从他的生活中消失,而是转化为更深沉的热爱与更执着的追求。
为了将长鼓舞表演得更加形象生动,赵明华经常深入大山观察植物形态,模拟动物神态。经过悉心琢磨、反复练习,无论是模仿动物的金鸡跳杠、金鸡展翅、画眉跳笼、鲤鱼晒籽、山羊反臂等,还是模仿植物的大莲花、小莲花、扫地梅花、雪花盖顶、古树缠根等舞蹈动作,赵明华都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由此,赵明华成为江华瑶族长鼓舞名副其实的第五代传人。
几十年来,除在当地瑶族村寨为乡亲们表演,赵明华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会演、调演、比赛、巡回演出,并屡屡获奖。1985年,在江华县30周年县庆和首届盘王节期间,赵明华师徒同台表演桌上长鼓舞,获地区“热忱献技艺,舞风传后人”荣誉奖。1986年,参加县里组织的首届民族民间赛歌会,获“优秀歌手”称号。1988年,参加在郴州举行的国际瑶族文化研讨会,师徒同台表演江华瑶族长鼓舞,受到与会者的赞誉。1989年,参加县国庆40周年文艺调演,表演瑶族长鼓舞,获二等奖。
同时,赵明华还致力于瑶族长鼓舞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了把散落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长鼓舞文化资料搜集起来,赵明华跋山涉水,奔波于深山瑶寨。从1983年起,他开始整理所搜集到的长鼓舞资料,并与本县的民间艺人、文化工作者共同研究,用文字、图画记录下了瑶族长鼓舞72套打法的动作。赵明华还对瑶族民间的其他舞蹈进行研究、记录,并出版了《江华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2009年6月,赵明华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舞,传统舞蹈类)代表性传承人。
二、“长鼓舞是瑶族人的灵魂”
瑶族长鼓舞是我国瑶族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的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
瑶族长鼓,瑶语称“播公”,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初三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可知,瑶族长鼓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江华瑶族长鼓舞
关于瑶族长鼓舞的起源,有着不同的传说。其中一个传说称,瑶族始祖盘王喜爱打猎,一次追赶一只羚羊,盘王失足跌落山崖,和羚羊一起被梓木叉死。盘王子女悲痛不已,把父亲之死归罪于梓木与羚羊,于是将梓木砍下挖成长鼓身,剥下羚羊皮蒙在两端,边打边跳边唱:“回来吧!回来吧!”以招其父之魂。从此,瑶族就有了长鼓舞,过新年、盘王节,婚庆、祭祀、建屋,都要舞动长鼓。
瑶族长鼓鼓身用沙桐木(即梓木)制成,两端挖空,蒙以黄羊(黄羚,赵明华称作“野羊”)皮或牛皮作鼓面。有的还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鼓身呈喇叭形,两头大、中间小,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一般长0.8~1米,包括大小两种,大长鼓长1米以上,鼓面直径20厘米;小长鼓长约80厘米,鼓面直径约10厘米。
长鼓舞表演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五指并拢,以掌拍鼓,左手持竹片敲打鼓面,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各种类型的声音。有的则是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舞蹈以自身鼓点为主要伴奏,也常用唢呐、锣、镲伴奏。在群众较多时,常一起伴唱“黄泥鼓歌”或“盘王歌”来助兴。
在表演形式上,长鼓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有4人、6人、8人的)。各地形式不同,表演程式有72套或36套之说,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细节。每套动作都是由慢变快,逐渐形成高潮结束。
小长鼓由大长鼓演变而来,主要流行在广西大瑶山和湖南瑶族地区。通常是2人或4人手持长鼓对打起舞,逢盛大节日时则多人群舞。小长鼓轻便灵活,舞蹈动作花样多,因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时部位高低不同而分“高桩”“中桩”和“低桩”三种姿势。打法上分为“文打”和“武打”,“文打”动作温和、舒展,“武打”动作粗犷、复杂。还有在一张或两张垒起来的桌子上对打的“打高台”,舞技难度较高。
赵明华的瑶族长鼓舞刚劲洒脱
瑶族长鼓舞的击鼓动作大多反映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制作长鼓、模仿禽兽动作等,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诚如赵明华所说:“这些动作都是来源于瑶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于动植物的形态都融入了长鼓舞的动作中。”
瑶族长鼓舞动作粗犷奔放、雄健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因此,有这样一种说法:“长鼓舞是瑶族人的灵魂”。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人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而且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形成了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亦为群众喜闻乐见。
1951年和1954年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了表演。
2008年6月,瑶族长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
三、“至少在我们家,长鼓舞不会断代”
作为江华瑶族长鼓舞的第五代传人,赵明华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收徒传艺,许多演出都是他和弟子共同完成的。1995年,赵明华曾带领部分优秀学员参加江华盘王殿开光仪式表演,并在广场向公众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欢迎和来宾的赞誉。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注重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赵明华感到自己的长鼓舞技艺有了更广阔的施展舞台,主动投入保护传承,并配合政府进行有关工作。
退休之后,赵明华带着病痛开展了5年的瑶族长鼓舞培训工作,在江华培养了近200人的初级和中级水平的长鼓舞表演后备队伍。
2005年,赵明华组织村里的青年人,成立了大圩瑶族长鼓舞队。舞队参加了50年县庆表演,并在附近村寨进行多次巡回演出,省、市、县里的新闻媒体曾多次给予专题报道。
2006年,应县文化馆邀请,赵明华到县城向老年艺术团传艺,指导排练节目。当年,这个艺术团表演的原生态瑶族长鼓舞《远山的鼓舞声》,获得永州市首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银奖,并荣获湖南省艺术节长鼓舞表演银奖。
2007年,赵明华又在村里组织了三十多人的长鼓舞歌队,队员包括社会青年和中小学生。这个长鼓舞队参加了宝镜古民居景点开业和来宾来访等演出12场次,受到领导及来宾的高度评价。
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让赵明华非常高兴。遗憾的是,赵明华的师傅,钟爱长鼓舞一辈子的第一代鼓王李根普已经辞别人世,没能等到这一天。
瑶族长鼓舞入选“非遗”,让赵明华兴奋了好一阵子。文明村作为长鼓舞的发祥地之一,有望借此打造成长鼓舞的教学表演基地。然而,几年过去,一切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传承情况不容乐观。
于是,赵明华自力更生,在家乡文明村筹建了瑶族长鼓舞传习、表演基地。场地就是自家老屋前的晒谷坪。一有空闲,他就带领以自己儿孙为骨干的乡村长鼓舞表演队练习。遇到有客人从远方来,四十多岁的大儿子跟着自己上桌表演,三十几岁的小儿子带着乐队在底下吹拉弹唱,一帮子十几岁的娃娃伴舞,其中大多是自己的孙儿。赵明华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小奶崽学这个大多是好玩。”
江华大圩镇文明村瑶族长鼓舞队
赵明华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是乡村教师,爱好文艺,早已学会了长鼓舞。小儿子自己组建了一个乐队,镇上或是农村的红白喜事都会请他的乐队去表演,因为会跳长鼓舞,有时还会被请去县城表演。赵明华和小儿子还参加过湖南电视台节目的录制。
还在孙女赵春湘上小学三年级时,赵明华就有意识地传授她长鼓舞的基本动作。在爷爷的悉心指导下,赵春湘很快就学会了长鼓舞的基本动作,20来岁就已经熟练掌握了18套难度较高的动作。赵明华说:“我不能要求别人的小孩一定要学习跳长鼓舞,但是自己的孙子、孙女一定要学会,至少在我们家,长鼓舞不会断代。”
近几年,县里把推广普及长鼓舞作为打造“神州瑶都”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赵明华每年都应邀到江华民族艺术学校教授一段时间长鼓舞;每年的瑶族盘王节,他也不再登台表演,而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突出贡献者坐在嘉宾席,对长鼓舞表演进行现场指导和评判。
作为新一代长鼓舞王,赵明华已年过花甲。每当有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看长鼓舞,赵明华就会很开心地召集孙儿们进行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