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美凤——“畲歌女王”
一、“畲家的子女都是在歌声中长大的”
雷美凤
1969年,雷美凤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的一个畲族家庭。
宁德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约有17万。这里孕育了历史久远、特色鲜明的畲族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畲族民歌。大山深处的畲族聚居区山清水秀,百鸟鸣啭,仿佛正是这灵山秀水造就了畲家人优美的唱腔,孕育了古朴、委婉的畲族民歌。
雷美凤的故乡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畲族村寨,这里传唱的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远近闻名,因此也被称为畲歌奇葩——“双音”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几乎个个都会唱歌,他们劳动时唱,休闲时也唱;高兴时唱,悲伤时也唱。歌声在山林溪畔、田头屋角随风飘荡,仿佛歌的海洋。
雷美凤从小就跟随砍柴的母亲和姐姐学习唱歌,八九岁时就边读书边学唱畲歌。那时,每逢村子里来客对歌时,她总是挤进歌场去听歌,边听边小声学唱。回家后,她又继续让父母教自己唱歌。雷美凤回忆自己与畲歌结缘的故事时曾说:“8岁进小学读书,寒暑假时候就跟随母亲上山砍柴学唱歌。村里客人来对歌时,就挤进歌场听唱,边听边小声学唱,后来抄歌本学唱……”
随着年龄的增长,雷美凤会唱的畲歌多了起来,13岁时,她就能和大人对歌了,逢年过节还要给来家里的客人表演。谈到这种情形,雷美凤显得很平淡,她说:“畲家的子女都是在歌声中长大的。”
回想起少年往事,雷美凤声称自己下决心学习畲族民歌是在15岁:“其实,我真正下定决心学歌应该要从15岁那年说起。”
那年,雷美凤跟随同村的人到福安的一个畲村去游玩,晚上与当地村民对上了歌。看着大家亮开嗓子对歌,热闹非凡,初出茅庐的雷美凤跃跃欲试。最后,她按捺不住,用尚显稚嫩的歌喉对起歌来。不过,由于民歌储备有限,没多长时间就败下阵来。
对不上歌来,难免懊恼。“人家笑我没歌还敢出门,当时我真是懊恼极了。”雷美凤说,“对不上歌来不仅输了,还要吃苦头的,我的手脚被捏出一块块红红的。”
这次经历给雷美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激发了她学好民歌的决心。从那时起,她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畲歌的营养,对畲歌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哪里有对歌,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不仅如此,她还借来村里人的歌本抄歌学唱。吃饭唱歌,干活唱歌,不管到哪里,歌声与她总是如影随形。
二、畲歌乘“神七”飞上太空
由于颇有音乐天赋,再加勤学苦练,雷美凤学得特别快,会唱的畲族民歌越来越多。到16岁时,她已经能够独立和男歌手盘歌;而到17岁时,她已经参加全国性的表演了。
那是1986年,雷美凤受邀参加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雷美凤回忆说,当时她是受邀去跳龙头舞的,谁知后来又要求她表演唱歌。由于年纪还小,又缺乏舞台表演经验,看着人头攒动的台下,上台后的雷美凤快要吓哭了,最后硬着头皮完成了节目。“我从没到过那么远的地方,而且是第一次站在舞台上,我的手拿着话筒都在抖。”
这次的经历锻炼了雷美凤的胆量,也增加了她的舞台表演经验。第二年,她参加了闽东畲族“三月三”歌会演唱比赛。舞台上,她天籁般的歌喉,唱出了原汁原味的畲族民歌,倾倒了所有观众,最终夺得桂冠。此后,她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畲族民间歌手,频繁出现在各种畲族活动中。
雷美凤在畲族“三月三”歌会上演唱
在此后的20多年里,雷美凤代表闽东畲族民歌歌手活跃在各类大型民族文化交流舞台上。不论是在闽东山海之间,还是跨越海峡两岸,甚至是录制“双音”载入神舟七号向全世界播音,雷美凤始终将每一次演出都当作是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将畲族民间歌言唱得更加响亮。
1989年12月,日本丰田工业高等专业学校教授桑原稔,与中国少数民族视察团一同到猴盾村调研,雷美凤带领畲家姑娘即兴编唱《欢迎日本朋友》《日月歌》等畲歌,赢得了人们的称赞。
2006年10月1~15日,应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组邀请,雷美凤和其他三名畲族歌手到北京参加了《中华民族民间歌舞盛典》节目的演出。在这个民族大舞台上,她代表畲族人民,用原生态唱腔演唱了《月出东边》等畲族歌曲,获得了阵阵掌声。
2007年4月,在同为畲族人两个集中地区之一的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了“中华畲族民歌邀请赛”,雷美凤参赛并获得二等奖。
最令人难忘的是畲族“双音”登上“神七”。2008年的一天,有关方面找到雷美凤,希望她能以“两岸共同祝福‘神七’·祝福中国”为主题创作歌曲,收入“飞天U盘”,伴随“神七”飞向太空。听到这个消息,雷美凤立刻和宁德畲族歌舞团副团长雷志华一起创作,很快就写成了畲歌《海峡两岸要和平》。歌曲在雷美凤演绎下委婉动听:“唱条歌言给你听,海峡两岸要和平;兄弟姐妹都欢喜,畲汉都是一家人。”对此,雷美凤充满自豪:“作为第一个有幸能将本民族歌声送入太空,并向全世界展示的畲族人,这实在是太光荣了!”
三、畲歌:畲族人民的“通心桥”
畲族民歌是在畲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题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是畲族民间文学艺术中最为灿烂的瑰宝,而且具有独特的社会实用价值和审美愉悦价值。
按题材内容,有学者将畲族民歌大致分为叙事歌、杂歌和仪式歌三类。叙事歌包括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包括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则包括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也有学者分为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其中传统山歌题材最为广泛,是畲族民歌中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最有生活情趣的部分,大多是即兴演唱,寓意深刻,能够充分展现歌手的才华。
畲族民歌在畲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联络感情,因此被比喻为“通心桥”。在生产劳动、闲聊休息、婚姻恋爱、喜庆节日、社会交流、丧葬祭祀等场合,畲族人民往往以歌代言,因此畲族民歌有“歌言”之称。畲族山歌《歌是山哈传家宝》唱道:“山哈歌言祖上传,代代子孙歌满山;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盘。”这充分说明了畲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特征。
畲族民歌有两种唱法,即“单唱”和“双音”。“单唱”也就是独唱,既可以单个人轻唱独哼,也可以对唱,俗称“盘歌”。双音是“二重唱”,俗称“双条落”,属于无伴奏的清唱。“双音”是二声部山歌,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双音”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曾经风行一时。它是畲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中最高级、最复杂的音乐表现形式,是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珍宝,是畲族民歌的“活化石”。
畲族“双音”采用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雷美凤介绍说:“‘双音’一般由两人以上演唱,带有轮唱性质,后唱者要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先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一般男女都用假声来唱,因为用‘假声’演唱,声音不但好听,而且传得远,唱久了也不累……”
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族民众总是成群结队走亲访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
雷美凤在茶园用“双音”演唱《采茶歌》
四、“我要将畲族民歌一直传承下去!”
雷美凤在畲族民歌之路上行走20多年,获得坚实的成果。在不断学习中,她的“歌库”越来越充实。雷美凤说:“畲歌就是要靠平时的积累,如果我不是一直听歌,一直学歌,现在我也唱不了那么多的歌。现在只要眼睛能看到的都能唱。”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不同场合她会唱不同的歌。而这些歌,都是她在日常生活中学来的。
畲族民歌演唱时,有一定的即兴性质。在盘歌的场合,歌手不仅需要调动自己的“歌库”,还要有即兴创作的本领,这样才能随时随地对得上对方的歌来。雷美凤说:“在和别人盘歌的时候脑子要机灵,反应要快,随时要把心中所想变成歌曲而出。”她曾经参加海峡电视台的《张帝两岸行》节目,与机智歌王张帝现场“对决”。
如今,雷美凤不但能唱现有的上万首歌,而且只要编好词,她就可以按新词唱歌。她说,只要身体吃得消,她连续唱上几天几夜都没问题。因此人们送她一个美名——“畲歌女王”。
2006年5月,福建宁德市申报的畲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雷美凤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畲族民歌,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在当今社会,畲族民歌尤其是“双音”的传承后继乏人,令人担忧。
1996年,美国学者艾嘉礼(Charles Etner)对闽东畲族民歌进行为期8个月的考察,结果显示,“畲族传统的歌唱活动大量地减少了”,“30岁以下的畲族人大部分都不唱畲族民歌了”。国内音乐学专家经过长期调查后也指出,“不得不说畲族音乐正面临着一片贫瘠的尴尬”,“许多畲族社区,畲族音乐的主要代表民歌在畲语消亡之前已经销声匿迹”。
雷美凤对畲语、畲歌尤其是“双音”的传承不无忧虑。她说:“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乐谱,音乐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其中‘双音’又是畲族民歌里难度最大的唱法,不是人人都能唱。我们村里七八百人,也只有四个人能唱好。”
有专家指出,畲歌“双音”兼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在音乐史中,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实属罕见。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是抢救畲族原生态文化,更重要的是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作为畲歌“双音”唱法的主要传承人,尽管形势不容乐观,雷美凤和村民们还在为传承畲族民歌努力着。
畲族民歌“双音”的传承,没有固定的师徒传承模式,一般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畲族民众把唱歌视为“传家宝”而世代相传,小孩从小在家就跟随父母学习;二是畲族民间时常举行各种盘歌会,很多人正是在各种盘歌会上“听歌”而学会畲歌的。在畲族民间,还延续着一条俗成约定:谁会唱“双音”畲歌,谁就是“长者”,“长者”也就成为传授畲歌的老师。
雷美凤和有关方面充分认识并利用“双音”畲歌的传承特点,一方面激励畲族家庭和社会为传承提供条件,一方面收徒或者进入学校教学。雷美凤耐心传授,学生们也深深爱上了自己民族的民歌。目前,雷美凤在中小学传授的学生有100多个,已经有60多个初步会唱“双音”。
对于畲族民歌尤其是“双音”畲歌传承的未来,雷美凤满怀希望和信心,她说:“我要将畲族民歌一直传承下去!”而她的一个畲族学生也说:“这是我们畲族的传统文化,要弘扬下去,我要把畲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