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香——传承“生命的舞蹈”
一、爱新舍里民间文艺高手
月香与儿子共舞
1935年,月香出生于新疆伊犁锡伯营一牛录(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村)的一个锡伯族家庭。
新疆是锡伯族的第二故乡,这里的锡伯族是18世纪中叶从东北大兴安岭地区西迁而来的。200多年前,当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徙到这片土地上时,伊犁河边还到处是林莽沼泽,经过百余年的开垦才有了万顷良田,而“察布查尔”的锡伯语意思正是“粮仓”。
西迁伊犁的锡伯军民共3000余人,编为锡伯营,属伊犁将军统辖。清末民初,锡伯营先后隶属宁远县(今伊宁县)和巩留县。1938年,伊犁锡伯营(包括四营)撤销,同时成立河南设治局(因位于伊犁河南岸而得名),两年后升格为县——河南县;不久因与河南省重名,改名宁西县。195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宁西县更名为“察布查尔”,并成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爱新舍里是距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当地人习惯称呼它为“金泉乡”。“爱新舍里”在锡伯语里是“金泉”的意思,而这个地名的由来还有鲜明的锡伯族神话传说色彩,因而这里也被人们视作西迁锡伯族的文化摇篮。
月香出生在爱新舍里镇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她从小酷爱民间文艺,尤其是对锡伯族民间贝伦舞情有独钟。幼年时的月香聪明伶俐,爱唱爱跳,喜欢模仿大人跳贝伦舞。
12岁的时候,月香开始自学贝伦舞。在多年的民间文艺活动中,月香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无师自通,熟练掌握了贝伦舞。在此基础上,月香又在“汉都春”(锡伯族秧歌剧)中担任角色,同时对锡伯族民歌进行学习、研究和创作。最后,月香成了自治县民间贝伦舞、秧歌剧以及民歌的高手。
20世纪70年代以后,爱新舍里镇组织了以月香为代表的民间贝伦舞文艺队,不仅在本县演出,还多次到乌鲁木齐、沈阳等地演出,得到了当地观众的好评。
二、贝伦舞——“生命的舞蹈”
锡伯族能歌善舞,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都是“舞蹈”的意思,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自娱性舞蹈的泛称,也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第一大种类。
贝伦舞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那时,锡伯族民间有一种强身健体的娱乐形式,舞蹈动作模仿的是打猎动作,表现获取猎物后的喜悦心情。如今流传民间的贝伦舞保留了这种遗风,也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西迁的锡伯族人民虽然主要从事农耕,但继承了祖辈的风俗文化,而且在与新疆各民族的交流中,进一步发展、丰富了贝伦舞。
贝伦舞流行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其他县市、塔城地区和乌鲁木齐市等锡伯族散居区。贝伦舞被锡伯族人民称为“生命的舞蹈”,在新疆,凡是有锡伯族人居住的地方,都能见到贝伦舞的即兴表演。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兴之所至,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
舞台上的锡伯族贝伦舞
虽然贝伦舞的动作以即兴表演为主,但有24个基本动作贯穿其中。比如有拍胸、扭脖子、抖肩、涮腰等动作,脚下是踢踏舞的动作。男性跳贝伦舞动作粗犷,展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跳贝伦舞动作优雅,渗透出阴柔之美。
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现在也有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的。不过,在锡伯族人眼里,东布尔与贝伦舞是一个整体。凡是有东布尔的地方就会有热闹的贝伦舞,而且只有在东布尔的伴奏下,才能使贝伦舞更原始、更自然、更和谐、更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布尔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使贝伦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舞蹈。
狭义来说,贝伦舞指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即“锡伯贝伦”,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其中。月香介绍说,锡伯族群众喜欢用东布尔弹奏曲调来跳锡伯族贝伦舞,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广义的贝伦舞,包括“锡伯贝伦”,共有十多种(有研究称已搜集到十六七种东布尔曲子和贝伦舞蹈),诸如单阿克苏尔、双阿克苏尔、多禾伦阿克苏尔、行礼舞、拍手舞、招媳妇舞、仿形舞、烧茶舞、醉舞、蝴蝶舞、走马舞、踏地舞等。在锡伯族民间,贝伦舞家喻户晓,男女老少大都会跳其中的一两种。
“招媳妇舞”是一种具有叙事性的舞蹈,锡伯语叫“赫赫胡拉热贝伦”,一般在年节和婚礼上跳。舞蹈时,小伙子踏着节拍表演恋爱情景,舞着来到姑娘家门口吹口哨,或者在屋外向着窗户招手示意。惹得狗叫了起来,引来姑娘父亲的警觉,老人故意咳嗽,小伙子吓得赶忙跑开。小伙子不甘心就此离去,带着夸张的表情,闲跳一阵,又来到了窗下。姑娘终于被他召唤出来,双双对舞,情意缠绵。观众配合舞蹈动作,自发地学狗叫,学老人咳嗽,吹口哨助兴。舞者与观众心心相印,配合默契。
“扑蝴蝶舞”也有一定的叙事性。旧时,姑娘不能与男子共舞,因而锡伯族民间艺人就为男女青年创造了“扑蝴蝶舞”。这种舞由一男一女共舞,但却用一根五六尺长、挑纸蝴蝶的棍子让他们保持距离。姑娘挑着蝴蝶上下、左右抖动,小伙子总是在将要扑到的关口,被一次次“闪”过……其实这“抖”与“扑”的延宕,正是为了给跳舞的男女青年创造眉目传情的机会。一些有“心计”的姑娘在跳这种舞蹈时,把挑纸蝴蝶的棍子缩短到三尺左右,以便近距离接触心仪的男青年。
三、“贝伦舞的前景是美好的”
锡伯族的贝伦舞艺术地再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比如“烧茶舞”,锡伯语称“查伊付伊不勒贝伦”。这是一种女性舞蹈,它模仿主妇早晨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等日常生活动作,节奏舒缓、细腻温柔,别具一格。
察布查尔县万人起舞锡伯贝伦
贝伦舞对于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丰富群众文艺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月香擅长锡伯族贝伦舞,她曾经过悉心揣摩,把贝伦舞与田野歌、汗都春结合在一起,自创出一套别有风味的贝伦舞。这种舞蹈被锡伯族人民接受,并广为流行,而月香也因此成为察布查尔县众多贝伦舞艺人中的佼佼者。
孩子们也都喜欢贝伦舞
贝伦舞还为锡伯族的舞台艺术创作提供着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根据贝伦舞的特点创作出多部现代舞蹈,多次在地州、自治区、国家级文艺会演中演出并获奖。
2007年8月,锡伯族贝伦舞列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次年6月,锡伯族贝伦舞又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接着,2009年6月,月香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贝伦舞)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受现代文化的冲击,近些年来会跳原始风格贝伦舞的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偏高,而年轻人跳的贝伦舞则变异较大,贝伦舞的舞蹈语言、原始形态和艺术风格正在丢失,亟须进行必要保护,培养传承人。
如今,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月香始终义务为当地群众办贝伦舞培训班,不遗余力地向青年人传授技艺,总是充满激情,乐此不疲。月香认为,贝伦舞传承注重传、帮、带,老年人都应该展示贝伦舞的魅力,这是一代又一代锡伯族人的责任。
尽管月香年事已高,但她的心还在舞台上飞旋,她还会时不时地跳上一段。县里有大型活动的时候,她偶尔也会参加。月香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都很喜欢贝伦舞,现在连孙子、孙女也都会跳贝伦舞。
对于锡伯族贝伦舞的未来,月香充满信心,她坚信:“各级政府对贝伦舞的传承都非常关心和支持,现在贝伦舞人才济济,后继有人,贝伦舞的前景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