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王妚大——会唱上千首民歌的“黎族歌后”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462字

王妚大——会唱上千首民歌的“黎族歌后”

一、不识字、记性好的“黎族歌后”

王妚大

1923年12月,王妚大出生在今海南省琼中苗族自治县什运镇什运村的一个黎族家庭。

王妚大从小喜欢唱民歌,10岁时曾随堂叔王仁福学习民歌。15岁时,为了学唱情歌,她曾殷勤充当出嫁新娘的陪娘,到各个黎村去长见识,学习了多种情歌。

然而,王妚大的生活却远不像唱歌那样写意,可以说,她是在苦水里泡大的。14岁时,由于家里困难,她被卖到有钱人家去照顾孩子。17岁时,她成了这家14岁的大儿子的媳妇,结婚半年后丈夫在找队伍时被国民党杀害。之后,她生下一个孩子,但不到一岁便夭折了。21岁时,王妚大改嫁吉家,却一直都没有小孩,后来抚养小叔子的儿子作为养子。

1946年,由于战乱,王妚大曾随亲戚逃亡至乐东、通什五指山一带,先后学会了34种不同唱法的民歌歌调,连汉族的客家山歌也会唱。王妚大虽然不识字,但记忆力很强,各种内容的歌谣一学就能熟记。

1954年,王妚大陪同新娘送嫁到红毛镇毛西村时,村里的男女歌手仗着人多,要跟王妚大赛歌。王妚大欣然应允,结果唱了一整夜,战胜了对方。从此,她名声大震,各村寨都知道有一个特别能唱的王妚大,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找她学歌。对于找上门学歌的人,王妚大总是有求必应。

年轻的时候,王妚大积极参加各种民歌演唱活动,并多次获奖。因此,1955年,王妚大被调往白沙县文化馆教唱民歌。不久,她又加入了海南民族歌舞团,随团下乡巡回演出6个月。后因家中亲人患病无人照顾,只得离团回家。

1955~1963年的8年间,王妚大创作了近十首脍炙人口的黎族民歌。其中最著名的有《叫侬唱歌侬就唱》《有歌不唱留做乜》《解放军真是好》《哎来哟调》等。她不仅能根据不同场合和对象创编新的歌词,而且能根据传统歌谣中的某一音节,即兴创造出一首全新的民歌。如《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民歌,她在音节、音调上进行创新,使之更为动听。一个农民歌手竟然创作出如此绝唱,其艺术才华及创作天赋令人惊叹。王妚大创作的这些民歌,20世纪60~70年代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她因此被誉为“黎族歌后”,也有人称她为海南的“刘三姐”。

王妚大不仅自己唱得名满天下,还带出了王玉梅、王兰香、王玉香等一批著名民歌手。经她举荐和辅导的营根镇那柏村民歌手王玉梅(大玉梅),1964年曾赴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民歌《感谢恩人毛泽东》,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五指山番响村的王玉梅(小玉梅),经她辅导后,多次在省、自治州和县的民歌比赛中获奖,成为享誉一时的民歌手。

二、会唱别人的歌,能写自己的歌

“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民歌被视为“四旧”,王妚大歌唱的热情受到限制。离开歌舞团后,她回到了琼中什运乡什运村。

新时期以来,文艺的春天激发了王妚大的歌唱热情,她不停地参加各种演唱活动,与各民族歌手交流民歌演唱技艺,积极传承黎族民歌艺术。

1978年,王妚大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民歌大赛,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和兄弟民族的歌手交流了感情和歌唱艺术。那一次,她和其他55个民族代表歌手照了一幅将近一米长的照片,一直被她视为珍宝。大孙女吉秋敏说,这幅照片奶奶引以为豪,每逢有人来拜访,奶奶都会拿出照片给他们讲当时的故事。后来,这张照片被县里的人拿去装裱,可是一直没送回来。奶奶要把这张照片留下来传给后人看,让后人把民歌继续唱下去。

王妚大与孙女

1979年,受文化部邀请,当时已经56岁的王妚大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民歌手、诗人座谈会,并荣幸地出席了国庆观礼。

也有好多音乐家、学者和媒体走进琼中,来拜访王妚大,其中还包括国外的音乐工作者。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位日本音乐家听了王妚大演唱的民歌,感慨地说:“中国的民歌真丰富。”2001年,奥地利国家音乐博物馆馆长来访,采录了王妚大的民歌,对她演唱的民歌称赞不已。2004年“中国民歌走进海南”中路摄制组到琼中采访,对80多岁高龄的王妚大仍能以清亮的嗓音、敏捷的思维和高超的记忆力,演唱海南各种不同曲调的黎族民歌赞不绝口,说她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黎族歌后”。

王妚大几乎掌握了黎族民歌所有不同调子的唱法,会唱的民歌有上千首。王妚大传唱的琼中民歌歌调,成了一些著名舞蹈音乐和歌曲所运用的音乐基调,如舞剧及电影《红色娘子军》,电影《五朵红云》,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毛主席来过五指山》以及广东民族歌舞团20世纪50~60年代创作演出的《草笠舞》《喜送粮》《胶林晨曲》《摇篮曲》《舂米谣》等。此外,王妚大的民歌还曾被《诗刊》和《战地新歌》刊发,也曾被《中国民歌大典》收录。

王妚大不只唱流传民间的民歌和别人的歌曲,她自己也创作了近百首歌曲,其中海南人耳熟能详的就有十几首,《叫侬唱歌侬就唱》《解放军真是好》都是她的即兴创作。她创作的歌曲既通俗易懂,又讲究文采,在创作上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叫侬唱歌侬就唱》这首歌,歌调运用罗咧调,王妚大在音节、音调上进行创新,使之更为动听,被广为传唱;歌词从生活出发,情真意切,又不失幽默趣味。

一位长期从事黎族歌曲研究的学者,曾如此评价王妚大传唱的民歌:“她的民歌往往通过贴近生活的叙述、幽默风趣的咏唱,淡泊中表现深沉,戏谑中体现真诚。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从深厚的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看似平淡无奇,但经过夸张、比喻、谐音等手法的巧妙运用,其内蕴显得特别丰富,所体现的种种感情也特别深沉感人,同时又具有生动活泼的艺术趣味。”

2007年6月,王妚大这位“黎族歌后”获得了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称号。

三、黎族民歌:歌调多、曲调美

王妚大记忆力超强,不仅掌握了34种民歌歌调,而且会唱上千首黎族民歌,这在五指山地区乃至海南省都是独一无二的。琼中民间也分散着一些会唱民歌的人,这些歌手大部分都是王妚大的徒弟,且会唱的调子只是简单的几种,会唱的歌曲仅百余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妚大的歌是一座非常丰富的民歌宝库。

黎族民歌有两种,一种是传统黎歌,一种是汉化黎歌。传统黎歌是用黎语咏唱的黎族歌谣,歌调古朴粗犷。传统黎歌每首歌句子结构无一定格式,有五字句,也有七字句甚至多字句,不分段节,一气唱完;其韵律也非常独特,押韵不一定规则。汉化黎歌称为汉词黎调,是用海南方言咏唱的黎族歌谣,多以七言四句为一节或一首,韵律与海南方言歌相同。这是黎汉文化交流的产物,歌调较多,而以罗哩调、格罗调、哎罗调和四亲调最为流行。

王妚大演唱黎族民歌

黎族民歌在日常生活和礼俗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平日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即兴引吭高歌。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歌只能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下来。黎族民歌既能代言,也能记事,还可以传递情感、倾诉苦衷。民歌的内容以情歌占绝大多数,如《抗婚歌》就是一首叙事长歌。还有劳动歌、婚礼歌、盛典歌、“做鬼”歌等。民歌曲调也十分丰富,类似唱腔,如琼中、保亭两县的罗哩调,琼中县的水满调等,有30多种。

王妚大传唱的黎族民歌中,有一些属于古老民歌。如流传在王妚大家乡什运的《黎族祖先歌》,是用咏唱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原歌按音记为:“胡尼高吞透,胡尼高吞胎,吞买、龙西龙闹。”意译为:“我们黎族的祖先,原生活在海南岛的沿海地带,后来来了汉人。交往中,祖先学会煮螺煮盐。”这些古老黎歌体现了黎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为研究黎族民族发展史、宗教信仰情况以及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民歌同时也是海南黎族民歌中内容较为丰富、歌调较多、旋律较为优美的一部分,对研究海南原生态民歌的创作发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由于琼中出了王妚大、大玉梅、王玉香、小玉梅四位杰出的女民歌歌手,黎族民歌以及王妚大创作的多首民歌在海南岛各地广为流传,因而琼中也被人们誉为“黎族民歌之乡”。

2008年6月,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

2009年5月,王妚大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民歌(琼中黎族民歌),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

得知琼中黎族民歌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自己又成为这个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年近九旬的王妚大十分高兴,她说:“我原来非常担心黎族民歌没人唱。现在国家保护了,省里县里各个部门也重视了,我不担心民歌没人唱了。让更多的人来唱民歌,我愿意教他们。”

四、教学民歌是最快乐的时候

王妚大喜欢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家务农、种田和养鸡时,都会时时哼唱,用歌声表达心声。平时,远近乡亲家里有红白喜事,王妚大也会受邀参加,并且不收取一分钱。

老人介绍:“以前黎家唱歌的机会非常多,每逢婚嫁、盖新房、谈恋爱、插秧、割稻谷、大型传统节日,都会有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唱民歌。一年十二个月中,每月都有月歌。而现在,这些场合很难听到有人唱民歌了,许多年轻人一句民歌都不会唱了。”

王妚大曾试图将自己的民歌教给后人,每逢有人来学民歌,老人甚至放下手中的活来教他们。一位曾向老人学歌的妇女说,现在年轻人学民歌很困难,平时大家外出打工,没事的时候才来学一下。况且老人的民歌发音和尾调都很复杂,很多又是用黎族语言唱的,不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很难学会。有一年,老人曾经教过17个学生,可是学会唱的只有两个人;即便学会,也只会唱老人民歌很少的一部分。十几岁就开始跟王妚大学民歌的王兰香,算是王妚大徒弟中学得较好的一个,可直到现在,她也仅能唱四个调,四五十首歌。

王妚大向年轻人传授技艺

目前,王妚大最担心的,是她所掌握的古老的黎歌会随着自己的离去而消失。上千首民歌、30多种不同的黎歌歌调失传实在太可惜了,因此王妚大心急如焚。家里一有孩子来,她就会叫到身旁教他们学民歌;甚至在医院里治病时,只要有人听,她就会继续唱歌。孙女说,教孩子们学民歌,是奶奶最快乐的时候。

王妚大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跟她学唱民歌,也希望自己的孙女能继承她的衣钵。孙女吉秋敏也说,她很想跟奶奶学唱民歌,奶奶也很想把民歌都教给她。但是,自己一个人要承担一家四口的生活费用以及奶奶、母亲、弟弟的医药费,面对如此巨大的家庭经济压力,她不得不长年在外打工,实在没有时间。每次回家,奶奶都要她在家里多住上些日子,让她学唱民歌。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每次她都说过些天回来就不走了。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家里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吉秋敏终于不用外出,有时间跟奶奶学唱黎族民歌。虽然她也知道,奶奶会唱几千首民歌,但很多是黎话,没有文字记载,自己又不懂得记谱,学起来会很艰难,但她会坚持下去,因为那毕竟是自己民族的宝贵财富。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