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桂元——“广西歌王”“欢喜是唱歌”
一、学得看家本领,成就“广西歌王”
温桂元
1933年11月,温桂元出生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的一个壮族家庭。
马山是一个壮族民歌十分流行的地方。曾经有人说:“广西民歌是全国之冠,马山民歌是广西之冠。”这话不无道理。
也有人说在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歌圩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堪称“壮族三声部民歌的发源地”。这话虽有欠确切,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流行于马山、上林、忻城三县交界处的壮族地区,其中马山县东部的古寨乡、加方乡、里当乡和古零镇是分布最密集的地带。这说明,把“发源地”置换为“集中流传地”,大抵是不差的。
至于这里的人们对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热爱,恐怕加上什么桂冠也不过分。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2014年一年一度的“欢哈节”,尽管老天不作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还是有出嫁别处的妇女回乡赶歌圩,有时七八个人一组对唱,有时跟着村里的文艺队一起表演,理由是:“哪年不唱就会觉得不舒服。这是乐趣,能得到一种心灵的满足。”
古零镇安善村的温桂元家,可以说是个一家三代致力于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温文德,曾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三声部民歌高手,出口成歌,当地每逢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唱歌,有时要对唱几天几夜才肯停歇。
温桂元至今还记着父亲留传给他的许多壮族三声部民歌,比如:“盘古开天地,欢喜是唱歌。富人与穷伙,认定歌快乐。”这首歌,他就不止一次坐在自己在家门口,满含深情地唱过。
长年耳濡目染,温桂元从小就喜欢上了父亲的“看家本领”,对三声部民歌越唱越有感情,越唱越爱唱,越唱越精湛,渐渐地也像父亲一样声名远扬,并凭着唱歌的本领成为一代“广西歌王”。
以前老人们所唱的三声部民歌,无非是一些红白喜事的礼数歌。温桂元给这些壮族传统礼数民歌加入一些现代元素,还给民歌划分了种类,如婚宴歌、爱情歌、颂歌、公益类歌等。数十年来,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温桂元,整理和编创了上千首壮族三声部民歌。
温桂元几乎用了一辈子的时间来传唱、传承壮族三声部民歌,因而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2008年6月,他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三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09年6月,他又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
二、“山野唱法”的“和声山歌”
壮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其中又以马山、上林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为代表。
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人民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当地群众也称之为“欢哈”,“欢”指唱山歌,“哈”指和声,合起来就是“和声山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史书上早有“壮人迭歌声合,含情凄婉,皆临居自撰,不能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的记载。据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晚近以来在马山、上林两县交界地带一直有人演唱。
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恋爱、婚丧和乐神等过程中,内容主要反映壮族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文化特质,表现对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歌颂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追求。
温桂元在传习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包括三个声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声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三声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和声附唱;一声部、二声部独立音调,三声部陪衬和声。就旋律风格而言,上声部最主要,歌腔明朗;中声部较平稳,旋律流畅;低声部婉转,常起烘托作用。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三声部民歌三个声部的独立性及完美结合,在国内外的民歌中都比较罕见。
壮族三声部民歌在马山等地的壮族人民中流传近千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了音乐界的注意。温桂元还记得,那是80年代初,广西作曲家范西姆陪同上海一位舞蹈音乐创作编辑到安善村采风。温桂元和当地的十几名歌手聚在村头大树下,即兴演唱了祖辈口口相传的“三顿欢”壮族民歌,旋律奔放粗犷、优美动听,声部间配合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结构完整。这使范西姆大为震惊,当即请温桂元与他进行细致挖掘。1982年,范西姆几经考察,确定这种“三顿欢”就是三声部民歌,为此撰写论文发表,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推翻了西方学者有关“中国没有多声部民歌”的狭隘论调。
有学者曾感慨道,马山民间歌手的歌唱经验是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不断积累、更新形成的,体现了淳朴的民间思想和幽默感。他们甚至不懂得一丁点乐理知识,只是在对唱过程中本能地用鼻音哼鸣和音,让歌曲变得更好听。殊不知,正是这种“山野唱法”促生了天籁和声。即便听不懂歌手们的壮语歌词,也可从他们那眉飞色舞、身心愉悦的表情,抑扬顿挫、高亢热烈的旋律,还有一旁或站或蹲或坐的观众们朗朗的笑声中,深切感受山野唱法的美妙动听,淳朴歌风的幽默诙谐。
如今,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中的信仰仪俗因素逐渐淡化,休闲娱乐、交流感情的成分占了主导地位。每年三月三“欢哈节”的古零镇安善村歌圩,总是成为壮族三声部民歌的海洋。人们唱起《迎客歌》,欢迎远来的宾客和赶圩的村民:“树上喜鹊叫喳喳,报欢喜快乐;领导朋友到这里,敬茶真欢喜……”唱响《生活美如霞》,歌唱新生活:“开口像朵花,笑哈哈,歌如水开闸;日子唱着过,多潇洒,生活美如霞……”年轻人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在广场上、树荫下、小河边……倾诉衷情:“妹是蝴蝶满天飞,哥是玻丝结网围;有心飞进玻丝网,无心不在两边飞。”
随着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频繁展演,新闻媒体的大力报道,各界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多年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演出,并屡获金奖;还多次进京演出,赴日本、韩国、埃及、芬兰等十余个国家进行表演,深受观众欢迎和专家好评。
2007年,壮族三声部民歌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
三、希望孩子们都会唱山歌
在壮族三声部民歌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注目之后,马山的壮族人民充满了自豪感,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民歌的学习和传承中。
首先是在家里,温桂元有了自己的传人。小时候,温桂元的儿子温建业对父亲能几天几夜不停歇地对唱山歌很不理解,后来又长期在外求学。自从回乡照顾父亲,他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情怀,以及歌声里所述说的喜怒哀乐、所表现的美妙动人。1989年,温建业开始向父亲学习三声部民歌。温建业说:“这么丰富、优美的山歌,我是回到古零镇工作后才慢慢懂得的。”
另一个起初不理解的是儿媳。以前有人来家里跟老爷子学艺,总是又弹又唱,他们时常出门避开。“我们起先很讨厌公公唱歌,他一唱歌,我们就跑到外面。”儿媳说,“后来发现,这歌其实蛮好听的,还很有意思”。经过4年多的学习,温老与儿子儿媳组成了“三人行”,分别演绎不同的声部。有了家族的第三代传人,这让温桂元十分欣慰。而温建业在成为三声部民歌第四代传承人后,又把女儿温百灵培养成了第五代传承人。
温桂元与儿子研究歌谱
2002年,在古零镇安善小学担任教师的温建业,把三声部民歌引进了课堂。目前,三声部民歌已成为安善小学两个班级学生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温建业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校还建立了三声部民歌队,在一年一度的“欢哈节”上表演。这改变了以前壮族三声部民歌只有老人会唱的状况,开启了新的局面。
2008年,温氏父子在政府文化部门的帮助下,在家里办起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展示中心和培训基地,每年办一期,招收三四十名学员。教室在三层小楼的一楼大厅,里面摆着简单的凳子,对面是一块长方形黑板。上课的时候,有两位村民担任伴奏,温桂元自然是传习师。学员们来自附近村落,农闲时就来温老家,跟着学唱民歌,有的已经学习了两年,还参加过文艺会演。
温桂元目前有40个弟子,都已经掌握三声部民歌演唱技艺,时常到北京及本区各处进行演出。这些弟子中,不乏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温建业证实:“每个学期还有广西艺术学院、暨南大学的学生过来学习,还有外地合唱团来交流。”
2013年,就有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的3位男同学,专程来到安善村,向温桂元求教。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充满朝气和创新精神,他们希望给民歌注入新元素,不但在曲目改编上下功夫,还设法在表演形式上创新,将扁担舞、打会鼓巧妙地融入其中,营造更丰富的视听效果。2014年他们参加马山“欢哈节”,演唱了改编自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蓝天广朗朗》,效果良好,温桂元情不自禁地给小伙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年轻人积极学习三声部民歌,是温桂元衷心希望看到的事情。他知道,尽管壮族三声部民歌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目前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不多见,且传唱者多为老年人,青少年一般不唱也不会唱。所以,温桂元就利用基地采取无偿培训的方式,为中青年农民以及青少年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在我们村,会唱三声部民歌的人年龄最小6岁,最大超过80岁。”温桂元欣慰地说。
温桂元教小学生唱壮族三声部民歌
温桂元是一位非常认真的传承人,为了传习,他还精心编写了歌本,周末有学员来上课,就一起学习歌本里的曲目。兴致起来时,还可以随机写出歌曲,大家一起改进学唱。那本歌本名为《勉妮学山歌》,在壮语里“勉”“妮”分别指男孩、女孩,温桂元希望“孩子们都会唱山歌”,能将壮族三声部民歌传唱得更动听、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