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王景才——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的升华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763字

王景才——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的升华

一、刻苦学得“滚山珠”

王景才

1968年2月,王景才出生在贵州省毕节专区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新春村木花营的一个苗族家庭。

木花营是猪场苗族彝族乡新春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一般称作“木花营组”。这是一个隐藏在山间云雾里的偏僻的苗族村寨,而纳雍县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代表性传承人王景才就生活在这里,县里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传习所”也设在这里,王景才和弟弟王景全则是传习所的教练。

生活在猪场乡的苗族人,无不钟爱芦笙舞。在喜庆的日子里,在山野、在地坝、在庭院、在学校,都会看到苗族青少年跳起芦笙舞。每年农历的二月和八月,更是苗族青年比赛民歌和芦笙舞的好时节。歌亮舞美的青年,必定会赢得姑娘的青睐。而这里的苗族芦笙制作也享誉全国,杨光富、杨光华兄弟制作的芦笙还获得过全国民族乐器制作奖。

正是猪场这块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和滋养着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使这枝民族舞蹈奇葩越开越艳丽。1993年11月,猪场苗族彝族乡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苗族芦笙技巧舞‘滚山珠’之乡”。

王景才的芦笙舞老师是他的三舅黄顺强。黄顺强是远近闻名的芦笙舞高手,王景才很是仰慕。10岁那年,王景才到离家10里的倮保俚小学读书,吃住在学校附近的外婆家。这给了他亲近三舅的机会,并开始跟三舅学习芦笙舞。

学习芦笙舞时,三舅对王景才要求特别严格。在学“地龙滚荆”(1989年更名为“滚山珠”)时,三舅要他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训练翻滚,不允许有半点差错。如果滚得不好,就要重练几遍甚至几十遍,一直要练到动作准确、轻松自如,才算过关。有时候,王景才的脑壳都滚破了皮,还进了石沙子,但三舅却从不让他用垫子来滚。

在三舅严格的调教之下,再加上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王景才的芦笙舞技艺不断提高,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12岁时,王景才就学会了苗族芦笙舞“地龙滚荆”。

王景才学成回家,弟弟王景全成了他的第一个学生。之后,他们经过刻苦钻研、不断改进,舞蹈技艺越来越精湛,技巧难度越来越高。

1983年,王景才家人接到县里的通知,要王景才、王景全兄弟到毕节参加会演,表演“地龙滚荆”。要进城表演,得换芦笙、买服装,父亲王绍华只好卖了耕牛。就这样,“地龙滚荆”迈出了走出大山的第一步。

1984年,年仅7岁的王景全参加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表演的“地龙滚荆”一举摘取了该项目的桂冠。1985年,王景全参加上海举办的全国“金雀杯”歌舞比赛,表演的“地龙滚荆”又获得了表演奖;1987年,王景才在北京为全国民间工艺、文物展览会演出,再获三等奖。

从此,王景才、王景全成了名扬四海的“滚山珠”兄弟。

二、芦笙舞及其“滚山珠”

芦笙舞是广泛流行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以男子边吹芦笙边舞蹈为主要特征。

所谓“芦笙”,实际上分芦笙和葫芦笙两大类。葫芦笙用葫芦做笙斗,一般插有5支带簧片的笙管,长16~66厘米;芦笙为木制笙斗,一般插有6支笙管,长约33~333厘米不等。因所用“芦笙”不同,广义的芦笙舞也被细分为芦笙舞和葫芦笙舞。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吹奏葫芦笙而舞的民族,有彝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等;吹奏芦笙而舞的民族,有苗族、水族、侗族、仡佬族等。

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历史悠久,出土于云南省江川李家山春秋中晚期墓葬的两件青铜葫芦笙,是迄今中国最古老的葫芦笙实物;芦笙舞的舞蹈形象在古文物中也有生动反映,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就刻有吹葫芦笙而舞的形象。这些都证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方就已经有了葫芦笙和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用的是木制笙斗的芦笙。芦笙演奏与舞蹈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又有自娱性、竞技性、祭祀性之分。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遍,舞蹈时,芦笙手在队前领舞或在圈内伴舞,一般按男前女后的队列,逆时针环绕行进。有的地区还用3.3米高的大芦笙和芒筒伴奏,增加低音声部伴奏效果。每当盛大节日,成百个芦笙、上千的人,层层环绕跳芦笙舞,场面极为壮观。竞技性芦笙舞是吹笙自舞,以曲调多、技巧难度大取胜,舞蹈动作有连续旋转、矮步、倒立、翻滚等,舞时乐曲不中断。

苗族芦笙舞有锦鸡舞、“滚山珠”等种类,锦鸡舞是属于自娱性的,“滚山珠”则属于竞技性的。这两种苗族芦笙舞,在2006年5月,都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其中王景才是“滚山珠”的第一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又叫“滚地龙”,苗语称为“子罗夺”。传统的“滚山珠”一人或数人均可表演。其表演特色是:不管表演动作怎样艰苦高难,表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至终相伴相配,协调进行。

关于“滚山珠”的产生,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苗族人民在大迁徙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行走十分艰难。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乡亲们开辟通道,就用自己矫健的身躯在荆棘丛中滚出一条道路,从而顺利通过。人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英勇行为,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取名“地龙滚荆”,在节庆时表演。

三、从“地龙滚荆”到“滚山珠”

“地龙滚荆”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在长期的民间流传过程中,人们将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动作技巧提炼、融汇到舞蹈中,不断充实、改进、完善,使其更趋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最后又引进和融汇现代舞蹈和京剧艺术的动作造型技巧,形成了现在享誉海内外的苗族芦笙舞蹈奇葩——“滚山珠”。

纳雍苗族的芦笙舞“滚山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出山乡、搬上舞台以来,一鸣惊人,进而可谓“饮誉华夏,倾倒欧美”。

其实,“地龙滚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进京演出。据当时参加演出的苗族农民罗世光回忆:“1957年2月10日,我们到了北京。25日开始演出,一个省演出一个晚上。3月1日,贵州省演出,地点在北京俱乐部文化宫,当晚人山人海,场内外的观众有4000人左右。3月2日,着重为党中央领导演出,毛主席、朱总司令都来参观。当我们演到‘地龙滚荆’时,舞姿进入高潮,毛主席带头鼓掌,我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节目演完,毛主席、朱总司令走上台来和演员们一一握手。”

不过,此后不久,国家进入一连串运动之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古老的“地龙滚荆”自然难逃厄运。而它的复兴,则不能不从王景才兄弟说起。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几年中,是“滚山珠”的艰难发展期,却也是其大成孕育期。那时,王景才在努力挣钱养家糊口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并不间断地传授“滚山珠”技艺。没有人肯来学,他就亲自到各家各户去动员,请求家长允许孩子们来学习。有人来找他学艺,王景才从来都不收学费,路程较远的学员,他还尽力为他们安排吃饭和住宿。

1984年7月,经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王景才参加了纳雍县民族杂技艺术团的学习。学习回来后,王景才摸索出了一套系统的训练方法。他先让学员从基本功练起,练习扎实后再学芦笙舞。结果,以往需要三五年才能练成的“滚山珠”,此时一年左右就可以上台表演。就这样,王景才先后培养出了数批“滚山珠”表演队伍,将“滚山珠”分批送到贵阳红枫湖、安顺龙宫等表演,既增加了演员收入,又使“滚山珠”艺术得到了发扬和传承。

王景才一边参与表演,一边传授技艺,一边还在不断努力创新。他以“地龙滚荆”为基础,兼收并容地汲取了戏曲、杂技、体操、武术等艺术技艺,创造了芦笙技巧舞、滚刀梯、倒锅桩、迎宾舞、斗鸡舞等节目和“搭桥”“叠罗汉”“双飞燕”“腹上倒栽桩”“朝天蹬”等招牌动作,同时由以往的单人舞蹈发展成为6~8人同时舞蹈,从而使再现型的“地龙滚荆”演变为表现型的“滚山珠”,成为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技巧艺术为一体的完整舞蹈。

1989年,对“滚山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头。这一年,纳雍县组织“滚山珠”舞蹈队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歌舞队,赴广州为“中华羊城博览会”演出。在广州,“滚山珠”表演了90余场,观众达百万人次,令人叫绝的舞艺令观众倾倒。也就在这一年,纳雍县文化局将“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另有一种说法,称“一直称为‘地龙滚荆’的苗族芦笙舞被王景才更名为‘滚山珠’”)。

四、辉煌—沉寂—再度辉煌

从1989年起,作为“滚山珠”的主要演员和指导老师,王景才率领“滚山珠”舞蹈队参加了各类大小演出上千场,并积极发展“滚山珠”表演人员近百名。

1990年5月,参加“贵州省民族芦笙表演赛”,获特等奖;同年9月,随省文化厅组建的“中国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团”参加北京亚运会艺术节,表演28场,7分钟的节目赢得了18次掌声。1991年9月,随省文化厅组建的“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团”赴香港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节”;同年10月,随“贵州代表团”赴南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表演项目比赛中,“滚山珠”为贵州代表团夺得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块金牌。1994年,“滚山珠”在北京中华民族园演出了两个月。

与此同时,纳雍“滚山珠”舞蹈队还走出国门,在欧美赢得了声誉。1991年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1992年6月,“滚山珠”舞蹈队一行6人由省文化厅组成“贵州民间艺术团”,随文化部组团赴荷兰参加37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并先后在挪威、比利时、丹麦演出。1993年6月,参加国家民委组派的“中国民族艺术团”赴加拿大访问演出。

然而,就在纳雍猪场乡获得“苗族芦笙技艺舞‘滚山珠’之乡”称号,“滚山珠”前途一片光明灿烂的时候,自1993年开始,“滚山珠”的演出任务从每年几十场急速降到了几乎空场的状态。为改变困境,舞蹈队只得向旅游景点靠拢,自己联系演出。为了完善“滚山珠”的表演,初中毕业的王景才毅然跨进嵩山少林寺武校大门提升技艺。

当王景才1996年回到猪场时,迫于生计的队员们已经各奔东西,王景才只好一边谋生,一边苦心经营自己热爱的“滚山珠”。6年中,他烧过砖、当过武术教练、挖过煤、背过大背箩。脏活累活他要干,联系到的演出也要完成。那些年,每次接到演出任务,王景才都是上寨找一个、下寨拉一个,临时组织舞蹈队。

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猪场的“滚山珠”开始沉寂下来。

2004年,一次意外的表演让王景才看到了希望。当年8月8日,在纳雍鬓岭镇的山坡上,省文化厅拍摄了王景才“滚山珠”队伍的“滚山珠专题片”。经这次表演,王景才的“滚山珠”舞蹈队走进了贵州卫视以及央视荧屏。由此,王景才和他的队员们重获信心,激情燃放,芦笙响起……王家小院坝又开始沸腾起来。

精彩的“滚山珠”表演

五、“滚山珠”一定会再创辉煌

“滚山珠”的前身“地龙滚荆”,动作比较机械单纯、古朴稚拙,以再现年轻人征服大自然的艰难过程为主,一人数人均可表演。发展了的“滚山珠”,已从重在再现升华为重在表现的艺术形式。除保留原舞蹈中已有的内容——舞蹈语汇如“蜻蜓点水”“骏马奔驰”“打场”“滚地龙”等动作造型之外,又创造“二人立”“三人立”“双飞燕”等动作造型,并借鉴京剧的表演艺术加进了侧身翻、前后空翻等高难技巧,还创编了后仰空腰腹支撑二人立、三人立等高难造型。芦笙舞曲也由原来的不同调高改编为统一的调子。

有学者概括“滚山珠”的艺术特点时指出,作为独树一帜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特色可以概括为“古”“土”“活”“难”“高”。“古”指它历史悠久、已经流传数百年;“土”指它的演出场所、演员构成以及村社传承的乡土特色;“活”指它的演员、技巧和造型、芦笙曲调、发展和传播都是开放性的;“难”指动作技巧难度高、芦笙吹奏和舞蹈动作配合要求高等;“高”则指其起点高、艺术品位高。

纳雍苗族人民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滚山珠”风格粗犷豪放、动作高难惊险、文化内涵深厚,其不可复制的唯一性,蕴含着苗族人民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启迪与审美享受。强烈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促使纳雍运用现代法律手段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5年12月,“滚山珠”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完成注册。

2005年8月,王景才率领“滚山珠”参加了“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演出;同年9月,又参加了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多彩贵州风”演出。

2006年5月,纳雍县申报的“滚山珠”,以“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名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蹈类)。

王景才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07年1月,经过细心打磨后的“滚山珠”受邀赴哈尔滨,参加了贵州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打造的“龙之韵、黔山情”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出。4月1日,参加“中国·贵州杜鹃花节”开幕式演出。7月27日,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并获“银瀑奖”。

2008年2月,王景才成为这一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为“滚山珠”所做的突出贡献,王景才曾荣获“纳雍县第二届优秀乡土人才奖”。

2012年3月23日,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文化传习所”在猪场乡新春村木花营组挂牌成立。传习所起初由王景才、王景全兄弟担任教练,学员近20名。此外,二三十年来,王景才已经培养出70多名弟子。

现在,王景才的长子李飞龙已经继承了父亲的芦笙舞技艺,成为新一代“滚山珠”舞蹈队的主力队员,并担任传习所的教练,负责“滚山珠”的培训。从2004年开始,李飞龙连续参加了“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开幕式、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多彩贵州风”等演出,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可谓有了新的接班人。王景才的另外两个儿子,如今也都是“滚山珠”最主要的成员,他们已经在青海、台湾等地区以及泰国等国家演出,获得好评。

近年来,王景才的“滚山珠”训练环境与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县、乡政府从经费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支持。王景才坚信,纳雍的“滚山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再创辉煌。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