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梁秀江——“传承八音技艺是贴钱都要做的事业”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5030字

梁秀江——“传承八音技艺是贴钱都要做的事业”

一、从痴迷到执着

梁秀江

1950年8月,梁秀江出生在贵州省兴义市巴结镇田寨村的一个布依族农民家庭。

兴义市巴结镇(现更名为南盘江镇)是布依族聚居的地区,位于南盘江北岸。盘江是古夜郎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这里流传着一种特有的民间说唱艺术——“八音坐唱”。在南盘江镇,几乎人人都是“八音坐唱”的爱好者。每年春节,“八音坐唱”戏班一唱就是十天半月,村民扶老携幼,围坐静听,彻夜不散。

梁秀江就是伴随着南盘江的“八音坐唱”韵律声成长起来的。梁秀江的祖父梁小盖精通音律,父亲梁德超擅长吹箫,梁秀江从小耳濡目染,对八音古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痴迷,听说哪里唱八音,他都要跑去听。梁秀江后来回忆道:“小时候对‘八音坐唱’着了迷,有表演的地方,我都要去看。”

从八九岁开始,梁秀江便跟随长辈和父亲开始学习八音技艺。除了在家跟随长辈学习,梁秀江还经常到村子里的八音坐唱戏班去帮忙。在戏班帮忙的时候,他总爱缠着大家问这问那,戏班的老师傅们看他聪明伶俐,也愿意教他。

大约十多岁的时候,梁秀江正式拜八音坐唱戏班的王卜丹、罗老卜为师,跟随两位布依族老人学习八音演奏。梁秀江说:“我的技艺为祖祖辈辈世代传承,我在拜师前,从1959年开始跟父亲梁德超学,而梁德超又是从祖父梁小盖那里学习技艺的,我们的技艺是家族传承。但因需要深层次的继承,所以又拜罗老卜为师。”

梁秀江对音律极有天赋,又有名师指点,很快他就能弹会唱、能歌能舞,“布依八音”八种乐器的演奏也是样样精通,而且还能根据八音曲调自己编曲、套曲并填词。

“文化大革命”时期,“八音坐唱”被视为“四旧”,禁止演出。整个南盘江地区的布依八音戏班,由原来的300多个锐减到了9个。

不过,就像历史所呈现的那样,民众的喜好是从来都不可能抹杀的,民众的追求从来都是不可能阻挡的。即使在特殊时期,民众的喜好和追求也总在潜滋暗长、迂回流淌。

“布依八音”也是如此,在偏僻的山寨,布依族村民的传承热情并没有被打击消失。他们偷偷地学,偷偷地乐,农闲时节,大家就会相聚在一起演习“八音坐唱”。那时,梁秀江明知学习会有风险,他还是不愿放弃、执着坚持。有一次,民兵半夜进村检查,梁秀江正带着一群村民在演奏“布依八音”。听到风声后,他带领大伙一路小跑躲进山林,民兵走后,大伙又继续敲打起来。

二、新旧剧目,交相辉映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民间文艺重获青春,古老的“八音坐唱”恢复了活力,南盘江沿江村寨又纷纷组建表演团队。仅在兴义县,就有巴结、者安、新寨、歪染、者磨、梅家湾等十余个文艺队。

1983年,巴结民族文化站成立,梁秀江担任文化站站长。有了施展才能的平台,梁秀江凭着一腔热情,在1991年春节组建了兴义市巴结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队,自任队长;28名队员是从150多名报考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年纪最大的70多岁,年纪最小的才17岁。

表演队成立之初,演员们没有专业、统一的表演服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演出乐器。于是,梁秀江先后出资3万元购置服装,自制乐器,还腾出自家的房子作为排练室。

梁秀江的“八音坐唱”表演队在村头演唱

表演队首先在有着悠久“八音坐唱”群众基础的南盘江地区表演,受到热烈欢迎。每当寨子里哪家立房、办酒、祝寿,或者逢年过节时,梁秀江就会带着表演队去祝贺演出。由于语言相通、曲调优美,所唱内容又应时应景,因此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当地布依族民众竞相观看。

谈起当时演出时的盛况,梁秀江孩子似的津津乐道:“寨子里哪家有女儿出嫁就会请戏班,有的人家出嫁的女儿多,戏班也请得多,对唱三天三夜,曲目不能重复,重复就认输。布依族人家办酒席一般都要摆三天席,有时客人都散了,戏班还不散。”

除了演出老艺人传承的曲目如《琵琶记》《看山穿》《穆桂英》《武显王闹花灯》等之外,梁秀江还带领表演队,先后创作、排演了《八音贺喜》《敬酒歌》《迎客调》《共产党是水,老百姓是鱼》《共产党是布依族的大救星》等八音曲目。这些高质量的表演作品,为巴结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队打响了名声。1991年6月,巴结布依族“八音坐唱”表演队应邀参加“中国云南东方文化艺术村”成立庆典,演出获得成功,被誉为“盘江奇葩”。当年7月,参加兴义县文艺调演,巴结“布依八音”传到兴义城,折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表演队荣获一等奖。1992年,国际民间艺术节在意大利举行,梁秀江带着他的“八音坐唱”曲目《贺喜堂》参加表演,获得意大利观众和各国艺术家的极高评价。

梁秀江表演队的“布依八音”节目中,八音剧目《布依婚俗》值得大书特书。这个节目是为宣传“布依八音”和布依族民俗文化而编排的。节目从接亲时送喜粑、打亲、画花脸,到送亲时的背新娘至新郎家拜堂、跨马鞍、跳转场舞,直至吃喜酒、抛喜糖等,囊括了整个婚礼程序,以歌舞形式艺术地再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婚礼习俗。有一次演出结束后,还应客人之请,演绎了“真实”的婚礼:在“新郎”家摆上酒席,请客人坐首席,由“新郎”“新娘”给客人唱敬酒歌,请客人喝喜酒,还给客人散发喜果等。

“八音坐唱”《布依婚俗》将民族艺术与本民族婚嫁习俗融会贯通、交相辉映,让观众身临其境、赞不绝口。曾经有美国客人专门点名要看这个节目,看过表演,这些客人无不为优美的八音演奏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迷醉。1991年9月,在北京首届中华民族文化博览会上,《布依婚俗》的优美演唱和精彩表演倾倒观众和专家,获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展示奖。

三、布依八音,盘江奇葩

“八音坐唱”,又称“布依八音”“八音坐弹”“古乐八音”,旧时也曾叫作“八大行”,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据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八音”就在桂东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有过明确记述。元、明以来,“八音”演唱内容加入民俗、喜庆的内容,吸收其他戏曲的特点,丰富了演唱内容,从而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八音”何时传入黔西南无明文可供稽考,一般认为明清之际就流传于南盘江流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并且一直传衍不衰。

布依族“八音坐唱”用8种乐器合奏,演唱者坐在凳子上表演,故称“八音坐唱”。早先的8种乐器为牛腿胡、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铓锣、葫芦胡、短笛(关于8种乐器,解释多有歧义,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箫筒、牛骨胡、葫芦琴、月琴、刺鼓[竹鼓]、包包锣、小马锣、小钗),后又加入唢呐以及布依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勒朗、勒尤、木叶等,旋律古朴流畅、悠扬悦耳。演唱时男生多采用高八度,女生则在原调上演唱,音色对比强烈,富有情趣。演出队伍由8~14人组成。

“布依八音”演出场景

“八音坐唱”主要在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婚礼、丧礼、祝寿、建房、祭祀等仪俗活动中演奏。演唱内容,除了贺喜、立房、祝寿等传统段子外,还有民族民间传统故事、汉族故事说唱剧目等,从而形成叙事性较强的民族曲艺。叙事性的曲目,按演唱故事内容分别扮戏中人物演唱,故有“板凳戏”之称。每岁新春正月,“八音坐唱”一唱就是十天半月,布依族人民扶老携幼,围坐静听,彻夜不散。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教乐坊“八音堂”,传授“布依八音”技艺,而其中尤以兴义的巴结最为突出。几百年来,布依八音在巴结等布依族村村寨寨传承着。鼎盛时期,“布依八音”队达300余支。新中国成立后,“八音坐唱”得到蓬勃发展。兴义“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1954年4月,兴义县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巴结镇者磨村的八音代表队,首次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其娓娓动听的歌声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采征服了观众。此后,巴结八音演出队多次进城参加文艺会演、调演,均获得了好评。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梁秀江挑起了巴结八音演出队的大梁。演出队不仅在乡间村寨演出,还屡次登上正规舞台;不仅搬演传统的曲目,还编排了许多新曲目。尤其是在各种会演、比赛、展演中,这支演出队广受欢迎,屡获殊荣。此外,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民族风情录》、北京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托起太阳的人》中,都留下了它的音影。

巴结八音艺术,经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客人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观摩演出表演后,无不伸出拇指大加赞扬。

布依族“八音坐唱”源远流长,风味古朴。这种说唱艺术没有文字,主要通过民间艺人口耳相传流传至今,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声音活化石”“凡间绝响、天籁之音”“盘江奇葩”“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它不仅是布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艺,而且为其他民族群众所喜爱,是中国民族曲艺宝库中的瑰宝。

四、“传承八音技艺是贴钱都要做的事业”

在南盘江一代,有这样两句俗谚:“走进南盘江(也作“巴结乡”),先听八音昂。欲知八音底,得问梁秀江。”这说明,巴结是南盘江一代“布依八音”最为红火的地区,而梁秀江则是“布依八音”艺术的翘楚。

在众多布依族乡镇中,南盘江镇的“八音坐唱”最具代表性。不仅有独特的乐器、曲调、服装、道具,还有40多个传统曲目及100多个现代曲目,表演队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南盘江布依族人,唱腔、道白均为原汁原味的布依族语言。表演队带有泥土气息和生活情调的演出,深受社会各界观众好评。

199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兴义市南盘江镇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同年,“布依八音”载入《中国民族曲艺》。2006年5月,布依族“八音坐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曲艺类)。

随着广泛影响和众多荣誉而来的,是更多的责任和更紧迫的使命感。梁秀江不仅是表演展示的“名家”,是带领“八音坐唱”走出大山的使者,也成了技艺传承的“专家”——2008年2月,梁秀江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布依族八音坐唱,曲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因为国家修建天生桥水电站,按照规划,梁秀江及部分村民搬迁到了兴义市区。虽然家在兴义,但梁秀江的心还在南盘江镇,他放不下“八音坐唱”的表演传承事业。于是,他把移民到兴义的部分邻居召集起来,重新组建了30多人的“八音坐唱”表演队。与此同时,他定期返回南盘江镇,义务指导另一支40人的演出队。

在梁秀江的带动下,他的家人也加入了“八音坐唱”的传承和推广之中。妻子李亚丽不是布依族,可她从最初的不理解到最后成了表演队的骨干;女儿梁学艺和欧阳开燕深得父亲真传,也会弹会唱。

梁秀江还在南盘江镇民族小学开设了“布依八音”技艺课程,每周他都要专程抽出两天时间从县城赶回去,为两个班的60多位学员授课。从2008年起,南盘江镇的“布依八音”技艺的课程开始固定下来,每周教授3次,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3月,授课的班级增加到了3个。

梁秀江说:“传承‘八音’技艺,是自己贴钱都要做的事业。现在我被选为国家级传承人,传承和教授是分内的事情,责无旁贷,干劲更足了。”

近年来,南盘江镇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增多,“八音坐唱”表演队受到影响,时聚时散。随着老一辈艺人的过世,“布依八音”技艺和曲目都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而且现在有的地方自己组建八音歌班,把布依民歌当作“布依八音”曲目来唱,唱的曲调也与“布依八音”传统曲调相去甚远,使“布依八音”古乐的传承陷入了误区。

看着“布依八音”艺术的这种现状,梁秀江忧心忡忡,担心“布依八音”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失传。他整日思考着,如何留下村民,如何让传承文化和发展经济“两不误”。

2013年底,63岁的梁秀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果林种植,帮助村民在家致富。经过半年多的调研,他带领部分村民成立了“兴义市南盘江镇苗岭果业种植养殖合作社”,规划种植2000亩东北大红枣和杧果,群众出土地和劳力,他负责果苗和水、电、路设施修缮。目前,他个人投入果苗和修路的费用已达60万元。

发展果林种植,让很多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希望,留在家乡的村民逐渐增多。村民们白天在果园里忙碌,晚上练歌表演,悠扬的“八音坐唱”继续在南盘江畔飞扬。

梁秀江向小学生传授月琴弹奏技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