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白腊先——为振兴基诺族民间舞蹈不懈努力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2753字

白腊先——为振兴基诺族民间舞蹈不懈努力

一、拜师学艺,博采众长

白腊先

1957年6月,白腊先出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今景洪市)基诺乡巴坡村的一个基诺族家庭。

基诺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人口约2.2万(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引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其余散居于基诺乡四邻山区。

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也经营打铁、竹篾编织、纺织、酿酒、木工等手工艺制作,砍刀布十分出名。与该地区其他民族一样,基诺族人民热爱歌舞,保留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等民间文学,以及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丰富的民歌,主要乐器有口弦、毕吐鲁、洞箫、二胡、七柯(用7根竹筒组成,有7个音阶)、塞吐(大鼓)、铓锣和钹等,大鼓舞远近闻名。

生长于基诺乡的白腊先,自幼喜爱舞蹈,在学校读书时一直是文艺骨干。1976年初中毕业后,他在本村组织了文艺演出队,担任队长和编导,主要编创、表演当时流行的一些文艺节目,并开始接触基诺族民间舞蹈。

基诺族大鼓舞·祭鼓

白腊先被本民族流传下来的原始粗犷的舞蹈所吸引,劳动之余,经常和本村会跳舞的长辈聚在一起,向他们请教基诺族民间舞蹈的来源和动作要领。

1978年,白腊先正式拜本村老人切沙为师,开始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基诺族舞蹈,并对一些面临失传的传统节目进行挖掘、整理。在拜师学艺期间,他博采众家之长,凡是本民族舞蹈跳得好的老人,他都一一请教。

1979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基诺族为单一民族,成为我国的第56个民族。由此,基诺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陆续在各种欢庆或祭祀场合呈现。

在乡文化站的组织下,白腊先积极参加州、市、乡组织的有关文艺演出活动,对自己民族的舞蹈艺术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热爱,舞蹈技艺也越来越娴熟。

二、大鼓舞纪念创世女神

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族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基诺族民间神话传说称,远古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嫫腰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里躲过了洪水灾难。此后,麦黑与麦妞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阿嫫腰白。

大鼓被基诺族人民视作神圣之物,只能挂在卓巴(大寨老)家的神柱上。基诺族大鼓长约1米,直径40~50厘米,两面均蒙牛皮。鼓的两端边沿嵌有十数根木楔,形似太阳射出的光芒,所以基诺族大鼓又称作“太阳鼓”。如今,大鼓已经成为基诺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大鼓是代表基诺族的吉祥物;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共创辉煌》的第一个场面,是一位基诺族姑娘挥槌敲击一面巨大的“太阳鼓”;云南民族村中的基诺族山寨,寨门顶端也是“太阳鼓”的图案。

基诺族大鼓平时禁止敲击,只有在过“特懋克节”(“打铁节”,也即基诺族的年节)和祭祀称为“铁罗嫫嫫”的神灵时,才能敲响大鼓和跳大鼓舞。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祭祀“铁罗嫫嫫”在春天三月百花盛开时。

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在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按惯例由大寨老卓巴先击鼓舞蹈,依次是二寨老卓生等七位寨老和首席铁匠、新铁匠。舞蹈时,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几人打铓(铓锣)、击钹(镲)伴奏,而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则围成一个圆圈,徒手起舞。合着大鼓和钹、锣的节奏,青年们旋转腰身,脚跟起伏,边歌边舞,往往通宵达旦。

基诺族太阳鼓

基诺大鼓舞有专门的鼓经歌调,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攸壳》(“拜神灵”)、《厄扯锅》(“欢乐跳”)。《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五声音阶组成,速度缓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锣或钹边歌边舞,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跳大鼓舞时的所唱歌词,多为基诺族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

“特懋克节”跳大鼓舞,表现了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也透露了基诺族由原始石器时代的采集、狩猎向铁器时代的农耕转变的历史信息。节日里祭太阳鼓、抢鼓、跳大鼓舞的一系列仪俗,融祭祀(祭太阳鼓和祭铁)、迎新、备耕于一体,显示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基诺大鼓舞

过去,基诺大鼓舞只限于几个特定时节(除了两个节日,此外还有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一般在卓巴的家举行,还有妇女不能在鼓前跳舞的习俗。如今,基诺族跳大鼓舞的场所从卓巴家搬到了寨场,妇女也可以在大鼓面前跳舞,举凡节庆典礼等均可以尽情欢跳,而且大鼓舞也登上了艺术殿堂。

2006年5月,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为振兴基诺族民间舞蹈不懈努力

基诺大鼓舞把本民族的舞蹈、音乐、民俗等融为一体,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热烈奔放、风格独特,体现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作为这种民族民间舞蹈的省级传承人,白腊先指出,基诺族的大鼓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流传于基诺山乡大部分基诺族村寨。大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祭器和乐器,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两个,祭祀大鼓,目的是祈盼它能保佑全寨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大鼓平时都摆放于村寨大公房,不得随意敲击,只有重大节庆时才能敲。基诺族的大鼓舞,极能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逢年过节时,男女老少在无音乐伴奏的鼓声中自娱自乐、其乐融融。

然而,基诺大鼓舞的传承也遇到了困难。如今,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和全部舞蹈动作,已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亟须加以保护、传承。

早在1983年,白腊先就收本村基诺族青年肖则、陈建军为徒,传授基诺族民间舞蹈。现在,肖则、陈建军已能独立编创本民族舞蹈,与白腊先一起参加过州、市、乡组织的文艺演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

2002年,白腊先被云南省民委、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族民间舞蹈艺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基诺大鼓舞的省级传承人。

现在,作为基诺族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比较全面的传承人,白腊先除了配合文化站组织好乡里和村里举行的文艺演出外,还参加州、市举办的文艺演出活动,积极介绍和宣传本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为振兴基诺族民间舞蹈不懈努力着。

基诺大鼓舞传习所揭牌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