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班点义——爱鼓如命的“寨老”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 文章字数:4795字

班点义——爱鼓如命的“寨老”

一、刚会说话就说“要打鼓”

1944年7月,班点义出生在广西百色地区田林县潞城乡三瑶村瑶怒屯的一个瑶族家庭。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丰厚的铜鼓舞文化积淀,而田林县的瑶族民间,铜鼓舞尤其盛行。班点义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村里铜鼓舞队的队员。

班点义是在铜鼓声中出生和长大的。刚会说话时,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要打鼓!”那时,村里铜鼓舞队的铜鼓放在他家里,大家常过来练习敲鼓。每当听到铜鼓声,班点义就哭闹着抢大人手中敲鼓的木槌。爷爷疼爱孙子,每每孙子哭闹,老人总会停下来让他玩一会儿。班点义回忆说:“记忆中,铜鼓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了。”

7岁那年,班点义正式开始跟随父亲班家林(屯里铜鼓舞技艺第6代传人)敲鼓和跳铜鼓舞。10岁时,他就成了铜鼓舞队里年纪最小的演员。那时,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铜鼓敲打方法,会跳团圆舞、迎春舞、扁担舞、丰收舞等舞蹈。

班点义少年有成,扬名远近。12岁时,田林县文化局领导和技术员慕名而来,在村里进行现场考试,当场录取他为县文艺队专业演员。

在县文艺队里,班点义是年纪最小的职业演员,有正式编制,月薪和成人演员相同。年纪虽然小,但排练却和大人一样,很是辛苦。当时县文艺队经常下乡表演,班点义主要扮演孩子角色。排练之余,班点义不忘自己的本行,经常练习敲打铜鼓、跳铜鼓舞,还当其他演员的“小老师”,教他们跳铜鼓舞。

班点义向演员传授铜鼓技艺

13岁的时候,班点义接过了父亲的鼓槌,负责保管瑶寨里的铜鼓,主持铜鼓舞活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县文艺队解散了。班点义回到村里,本来打算重振铜鼓舞表演队。可村里正在搞“破四旧”运动,被视为“四旧”的铜鼓舞哪里还有容身之地!

进入新时期以来,瑶族铜鼓舞又开始活跃在各地瑶寨的礼俗活动中,活跃在民间的、官方的文艺演出中。1984年,班点义率瑶族铜鼓舞队参加南宁盘王节演出,深受中外专家学者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此后又多次参与百色市、田林县、潞城乡的铜鼓舞演出。

作为屯里铜鼓舞技艺的第7代传人,班点义也是寨老。屯里大到敬天祭祖,小到个人家的婚丧嫁娶,都要由他出面主持。他是屯里的头面人物,更是民族民间文艺的传承者、保护者。

二、视鼓如宝,爱鼓如命

田林的瑶族人称铜鼓是祖先们从湖南古州八万寨迁入广西时,从东兰、凤山带到田林的,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对此,班点义也如此解释,并说现在屯里共两对铜鼓中的一对,就是那时从山里背来的。

班点义祭铜鼓

这对老铜鼓已有明显的破裂痕迹,每个有10多公斤重,直径为四五十厘米,鼓面雕刻着细密的花纹。班点义说,铜鼓分公、母,“大的是公的,小的是母的”。公的铜鼓声音铿锵利落,而母的低沉一些,但更富余韵。

班点义说:“铜鼓是我们瑶族祖先留下的宝物,一直被视为神灵。平时铜鼓都是埋在地底下,只有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才会挖出铜鼓,跳起铜鼓舞。”

自从接替父亲掌管屯里的铜鼓后,班点义将之视为珍宝,亲自保管,经常用新毛巾细心擦拭,精心保养。有一次,县文艺队借去表演,由于公路不通,送回来的时候放在乡邮电所里。那些日子,他坐卧不安、茶饭不思。当时没有电话,消息不通,班点义非常着急。终于,在一次到乡里赶圩的时候,他走进邮电所领报纸,看到了搁在地上多日的铜鼓。他心疼地将铜鼓擦洗干净,小猪仔也不买了,挑起那两口大铜鼓步行20多公里回了家。

“文化大革命”时期,村里搞“破四旧”运动,队长对班点义说:“把那些没用的铜鼓砸烂了卖废料,换一些铁来打锄头才实用。”班点义一听急了,立即把家里的铜鼓拿到山上,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埋了起来。队长多次在大会上批斗和审问,问他铜鼓藏在哪里,还威胁说要报告到县里,把他抓去坐牢。班点义毫不畏惧,坚决地说:“那是祖先留下来的宝物,杀死我也不交出来!”

田林瑶族铜鼓舞包括起鼓、祭鼓、打鼓、埋鼓四道程序,其中起鼓、祭鼓、埋鼓三道程序,都意在宝重、礼敬铜鼓;而打鼓时,寨老鼓槌在手时,先要默念、祷告,然后才打铜鼓——这一切,表现的都是对铜鼓的崇敬,对仪式的郑重;而起鼓又称“起宝”,更是透露了人们对铜鼓的珍视。

田林铜鼓舞用三面鼓:两面铜鼓,一面双面牛皮木鼓(也称“长鼓”)。两面铜鼓平排挂在三脚架上,公左母右,相距约50厘米,鼓身离地面30厘米。木鼓悬挂在右侧,离铜鼓有三四米远,鼓身离地面一米多。

与两面铜鼓一起,还有一个鼓槌,一个鼓棒。鼓槌用来敲击鼓面,发出浑厚的声音;鼓棒敲击鼓沿,声音更为清脆。演奏时,按照鼓点的节奏交替使用鼓槌和鼓棒。木鼓与铜鼓配合,三面鼓按照传下来的鼓点敲击,丝毫不能出错,如班点义所说,“打错了就全乱了”。

埋鼓是把两面铜鼓秘密存放起来,由寨老完成,班点义说:“到了夜里,趁着大家睡觉,我就扛着铜鼓,到寨外找个地方埋起来,埋藏的地点全寨只有我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埋鼓的地方也不固定。”保密性显示了铜鼓对于瑶族人的特殊意义。

几十年来,班点义每年都遵从前辈传下来的规矩,重复“请鼓”和“埋鼓”。不过,现在情形有了变化,班点义说:“这几年宣传的人来得多了,每次都要看鼓,我就埋不动了。”

于是,班点义将两面老铜鼓存在自己家中,此外还有县里赠送的两只新铜鼓。

三、“闹年打铜鼓”

瑶族铜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是深受广大瑶族人民喜爱的地方艺术。据记载,清代雍正年间,生活在今湘、黔、桂交界处的瑶族祖先,为躲避战乱举族迁入广西。铜鼓舞随着民族迁徙而在田林落脚生根,至今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田林铜鼓舞主要流传在田林县浪平乡和潞城瑶族乡一带,其发展经历了雍正年间的形成期、清朝末期的成熟期、“文革”的岑寂期以及新时期以来的振兴期。虽然历经坎坷,但每年除夕(或正月初二),瑶寨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聚在寨前的空场上,伴随着铜鼓的旋律,跳起一支支舞蹈。

作为寨老,田林瑶族铜鼓舞起鼓、祭鼓、打鼓、埋鼓的四部分仪俗活动,班点义都要全程参与并主持。

起鼓又叫“起宝”“请铜鼓”,每年届期,趁着天未亮,寨老会同三四个村人到寨里秘密埋藏铜鼓的地方,把铜鼓起出来,抬回寨老家中,用煮粽子的水将铜鼓擦洗干净,粽子水既可以去掉土里的泥气,又可以保护铜鼓,还能把瑶族人的喜气、吉利的心情传递给铜鼓。洗净之后检验铜鼓的颜色,通过颜色来判定当年年景的好坏,然后敲铜鼓三下,起鼓仪式结束。

瑶族铜鼓舞

起鼓之后要举行祭鼓仪式。祭鼓时将铜鼓、木鼓、鼓架、鼓槌摆放在岑王大将军庙中,用碗盛酒放在鼓面上,上香、上供品(鸡、糯米饭、鸡蛋),由寨老诵经祝祷、烧纸钱、验鸡骨(鸡骨卜)。祭鼓仪式结束,将两面铜鼓、一面木鼓抬到平地架好挂起来,由寨老先打一轮铜鼓,之后就可以打鼓跳铜鼓舞了。

打鼓也叫“闹年打铜鼓”,一般从大年初一(或初三)开始,到正月三十(或二月初二)结束。第一趟鼓一定要由寨老开头。打鼓时,寨老将击打铜鼓的鼓槌拿在嘴边默念、祷告,然后敲打铜鼓,由一人或两人起舞击打长鼓(高悬的木鼓),之后则由村中众人随意敲打。

“闹年打铜鼓”是整个铜鼓舞仪俗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狭义的铜鼓舞,包括打长鼓、圆圈舞、迎春舞、扁担舞、丰收舞等。“打长鼓”是田林瑶族铜鼓舞的核心部分,有单打和双打两种形式,长鼓合着铜鼓的节拍,舞者踏节而舞、舞中击鼓,渲染节日的欢乐,展示个人的技艺。“圆圈舞”由青年男女牵手绕圈而舞,取团结、齐心、相连之意。“迎春舞”由男女青年手执短红绸巾走穿插队形,表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扁担舞”是男女青年各为一组,每组由两人蹲立,手执扁担两端开合碰击,舞者在扁担开合间跳跃起舞,情绪热烈,有狂欢的色彩。“丰收舞”则由每个男女青年一手拿杯、一手执短红绸巾,在队形变化之间表演互相敬酒,表示对过去一年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祝福。

到一年一度的铜鼓舞结束时,寨老将铜鼓放在厅堂上,用香、酒等祭祀品祝告后,在夜间悄悄地背到野外埋藏起来。

在瑶怒屯,铜鼓舞是一年里最盛大的公共活动。多年以来,寨老班点义一直担当领鼓人的角色。开始时,鼓声缓慢轻柔,接着逐渐加快,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风骤雨。场上的男女老少则纷纷加入舞蹈行列,陆续跳出各种舞步,舞步与鼓声往往通宵达旦。班点义曾颇有感触地说:“经常跳到很晚,年轻人有时会跳到凌晨,除了跳舞还要唱歌、喝酒,整个正月里都是这个样子。”

田林铜鼓舞是一种半祭祀、半自娱的活动,意在纪念先人、欢庆节日,祈求健康长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2008年,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

四、以更大热情传承铜鼓舞艺术

如今,班点义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瑶怒屯的寨老,屯里大到敬天祭祖,小到个人家的婚丧嫁娶,都要由他出面主持。另一个身份是,2012年12月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鼓舞,田林瑶族铜鼓舞)的代表性传承人。

其实,早在成为“非遗”传承人之前,班点义就开始了他传承民族艺术的历程。

改革开放后不久,铜鼓舞恢复表演。班点义很快召集原来的几位老演员,组织了30多个年轻人学习铜鼓舞。开始,村里还是点煤油灯,他家买了几只大号煤油灯点起来,大家就在屋里敲打铜鼓、跳起舞蹈。每晚都要练习到12点多,一晚耗了几斤火油。有时候,大家练累了饿了,班点义就拿出腊肉、米酒来,煮夜宵给大家吃。队员们说:“传授徒弟,一般都是徒儿请师傅吃饭,但这里是师傅出钱请大家学习。”

2006年,田林县对潞城瑶族乡三瑶村的铜鼓舞进行挖掘和保护,政府出资购置了新的铜鼓和服装,还在村里修建了表演场地。班点义趁机组织了一个半专业的铜鼓舞表演队,培训了20多名固定演员,使大家都掌握了大、小鼓的敲打方法,各种舞蹈的表演技巧,配合县政府打造铜鼓舞。

2009年,班点义被田林县政府聘为铜鼓舞传承教师,每年数次到县专业剧团传授铜鼓舞技艺。同时,他还得到了县财政拨付的每月800元生活补贴,以便有更多时间从事铜鼓舞的传承工作。

2007年以来,在区内外各种比赛、会演活动中,田林瑶族铜鼓舞以原生态舞蹈登台,并邀请知名艺术家编导了舞台节目《鼓韵瑶情》,演出均获得了广泛好评。而这些活动中,班点义要么是主角,要么是指导。

虽然年纪大了,但为了更好地展现铜鼓舞的艺术魅力,每到县外参加表演赛,班点义都亲自带队,主持表演仪式,并参加表演活动。县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队演员说:“他老人家要敲打那两只起总指挥作用的大铜鼓,因为节奏很重要,必须由他亲自出马。”

2013年12月,田林县三瑶村瑶怒屯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授予的首批广西“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瑶族铜鼓舞村称号,班点义家庭同时获得了“文艺户”荣誉称号。班点义捧着“文艺户”牌匾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的舞蹈受到自治区的肯定,以后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传承和发扬我们的铜鼓舞艺术。”

不过,铜鼓舞的传承也不是没有隐忧,一是传承人或已过世,或已年近古稀,且后继乏人;二是村里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常年不在村里,造成铜鼓舞的传习不能顺利开展,出现断层。班点义说:“寨子里的年轻人都到了外面,跳的人少了,会打鼓的人更少,大家不那么感兴趣了。”

然而,铜鼓舞的传承也大有希望。2015年春节期间,田林县举办了瑶族铜鼓舞民俗文化活动,精彩的瑶族铜鼓舞表演让八方宾客领略了瑶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班点义自豪地说:“我们三瑶村瑶怒屯瑶族铜鼓舞表演,不仅深受周边村屯群众的喜欢,同时也吸引了县内外八方宾客在每年的正月前来欣赏,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班点义向村民传授铜鼓技艺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