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的故事
茶园(王先宁)
最是那毛尖的香醇
茶的本性是诗画的。在画中,属于山水画,在诗中,也是“清泉石上流”、“采菊东篱下”。仔细品评,江浙一带的茶,你可以品到烟雨朦胧、素雅清丽的江南风光,看见田间小路上袅娜的茶女,听到一曲呢哝柔软的吴越采茶曲。普洱茶是另一种风格,曾为游牧民族深爱的粗枝大叶里必不可免地挟带着一种高原上的粗犷之气,峭立的山崖、落日的大漠、驰骋的骏马都是意象中的境界。那么,生于贵州而跻身于中国十大名茶里的毛尖又是怎样的一幅诗画呢?
一只透明雅致的玻璃茶杯放在你的面前,杯子里烟云缭绕,恰到好处地渲染出主客彼此的殷情。结实健壮芽叶在杯子里沉沉浮浮忙忙碌碌,男男女女灵巧的手指准确生动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情。他们嬉笑着,青春的气息,在山野里蹦蹦跳跳;多情的山歌和山路一样蜿蜒曲折,钻进每个人的心里。在这样的诗画里,你很难用江浙茶或普洱的标准来评估它的风格系列,你只能深深感受写在这画中的两个字:纯朴。山野的纯朴、青春的纯朴、人心的纯朴,都深深地浸润了毛尖茶,成为色香味形绵延不断的基因。
茶色渐渐出来了,茶汤透明而绿中透黄,在明净中显示着生命的厚韵和青春的亮丽。香味出来了,浓淡相宜、粗细均匀。你清晰地感受到,一股醇和的茶香由舌下而至鼻息而至天灵,顿时,神清气爽的惬意便分明地写在你的脸上;同样醇和的茶汤缓缓流下,在身体每一处作温润的盘桓,你可以感觉到肺腑的每一个角落,连同每一个毛孔,都洋溢着醇香——纯正不带一点杂质、没有一丝刺激的醇和,绵长悠远不留半点接缝的醇香。
在专家权威对毛尖的品评中,有一个字须臾不离,那就是“鲜”。形状的鲜嫩,颜色的鲜绿,气味的青嫩鲜香,滋味的鲜浓,都以“鲜”为不可缺少的元素,成为毛尖独特的品质特征。
假如你从来不喝茶,你肯定接受不到毛尖传达的信息,假如你只喝毛尖茶,你也未必能感受到它的独特,茶和诗画鉴赏一样,需要一种天人合一的心领神会。不过,可以告诉你的是,一旦品出了滋味,你会永远忘不了、也丢不下它的香醇。
中国唯一的分水岭茶楼
黔南的最高峰都匀斗篷山海拔1960米的山顶上,有一家茶馆——“两江水茶楼”。茶馆大门外挂着一幅中国著名书法家戴明贤题写的楹联。上联是“一山咫尺间”,下联“两江千里外”,横批是“山水人情”。
茶馆内,除了一般的陈设之外,很特别的是大厅的装饰背景墙。墙上是人称“鬼才”的联合国工艺大师布依族刘雍设计的两条石雕贵州龙。龙头喷吐着两股清清的泉水,石雕上一行朱漆红字,一边是“长江水”,一边是“珠江水”。游客踏进茶馆,服务员先问客人:“您是先饮长江水,还是先用珠江水?”
初时,人说茶馆老板口气太大,但看见馆墙上壁挂上绣的《斗篷山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水势图》,不得不点头认可。
原来,在位于两个水系之间的斗篷山东南侧、都匀摆忙的原始森林深处,有两处湍急的山溪。一处东流向下,直奔斗篷山正面,泻茶园河,入都匀称剑江、马尾河,在凯里与重安江汇合,称清水江,进湖南称沅江,流入洞庭湖,由此进入长江。另一处从山背面流下,先西出而后折向南面,经摆忙称翁树河,过贵定称老棉河,入平塘称摆浪河和平里河,与平塘六硐河汇合后称曹渡河进入罗甸,在罗甸与广西天峨交界称摆金河,过广西,进入珠江。斗篷山不仅是分水岭,甚至可以说是长江和珠江的“分水点”了。在这里,天上落下一阵雨,一半流进长江,一半流进珠江;山顶刮起一阵风,风向偏东雨水落入长江,风向偏西雨水掉进珠江。一滴雨水在山上咫尺之间的改变,决定了它们彼此间归宿的距离相差几千公里,成为中国一山两江水的奇景奇观。
包茶纸的“艺术人生”
抗战期间,徐悲鸿、傅抱石等一批艺术大师从桂林乘邮车来到都匀宣传抗日救国。一日,徐悲鸿的学生、时任都匀县长的刘时范和省立都匀中学校长周华请徐悲鸿、傅抱石一行到周华家做客。
“开门七事虽排后、待客一杯常在先。”客人进门,主人先奉上的自然是一杯茶。大师们坐下,周华从贮藏茶叶的土坛里取出白皮纸包的毛尖茶,用“纸烤茶”茶俗,沏茶奉上。
独具特色、芳香扑鼻的“纸烤茶”马上吸引了大师们的目光。他们一面品茶,一面将白皮纸拿在手上端详。徐悲鸿发现都匀皮纸的纸张质量很好,适于重笔挥洒晕染,受墨苍润深沉,能获得宣纸绘画所不能得到的卓异效果,用来画马,更是得心应手。悲鸿先生非常高兴,托周华帮他购买白皮纸,带了许多去重庆分送给朋友。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后来说:“此后,先生若画100匹马,有99匹马是从都匀纸上奔出的。”
一张包茶纸,经过徐悲鸿的品题,名声大振,一时间供不应求。
傅抱石也将烤茶纸拿回去一试,发现这种手工皮纸晕墨很慢,但是浓淡分明,适合表现粗犷的笔触。他利用白皮纸的特性,融汇、采用了各种传统皴法,在白皮纸上独创出了“抱石皴”。
1943年,傅抱石赴成都举办个人画展,携一批用白皮纸绘画的新作于当年9月在成都少城公园内展出。画展大获成功,新奇的“抱石皱”当时就在美术界引起轰动。
1958年傅抱石用“抱石皱”的技法,为人民大会堂中堂创作出的巨幅山水画,毛泽东主席看后亲手挥笔为此画题写了“江山多娇”四个大字。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天安门广场上,三万人翻花拼图出世界上最大的一幅中国画:《江山多娇》。从此,贵州有两样东西伴随抱石先生一生:一是茅台酒,二是都匀白皮纸。
因悲鸿、抱石先生的发现,1963年,北京荣宝斋专门来都匀蜡纸厂购得3.3尺×2.2尺规格的白皮纸近百多捆(每捆1000张),荣宝斋将其命名为“都匀国画纸”。
回首60年多前,谁也没有想到,一杯“纸烤茶”、一张包茶纸,竟成就了两位大师各自的精彩。
黔南少数民族语言中“茶”的名称
唐代以前,茶的名称众多,如茶、诧、苦荼、茗、卢、瓜芦木等。中外学者认为唐代以前茶的名称与西南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
黔南自治州布依族普遍称茶为“改”,但长顺一带的布依族称茶为“者”。同一个民族,茶的称谓差异非常大。
在黔南苗族的方言中,“茶”被称为“吉”、“几”、“及”,三都一带苗族称为“无及”,除音调上有差异外,发音基本一致。
茶在黔南侗族中被称为“谢”。瑶族的分支绕家则把茶称为“檽记”。
专家认为,茶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名称各异,反映了茶文化初期的状态,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茶起源于西南。
布依族“姑娘茶”
在布依族习俗里茶无处不在,从出生、婚姻、节庆、丧葬到造房,茶礼茶俗是一根贯穿民俗文化的神秘丝线,在他们的生活中灼灼生光。其中,最具青春色彩的是“姑娘茶”。
清明茶是茶中最精妙优良的茶叶,旧时民谚说:“明前是宝,明后是草。”每当清明节前,布依族的姑娘们便上山采摘和她们一样“青翠欲滴”珍贵的“雀嘴芽”,加工成顶级的茶叶。她们精心地将茶叶一片一片地叠放成圆锥体,再经过整形处理,制成一卷一卷的“姑娘茶”。
“姑娘茶”形态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茶叶中的精品。她是布依族姑娘纯洁、珍贵的感情象征,所以,“姑娘茶”一般并不出售,只作为珍贵的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订亲时,作为信物赠给恋人。
以茶传情、以茶表心,高山美茶因此多了一份青春的向往和爱情的纯真,是布依儿女的“羞答答的玫瑰”。
布依族“纸烤茶”
黔南各民族中有许多有趣的饮茶习俗,其中布依族的纸烤茶就很有味儿。当客人走进布依人家的吊脚楼,在火塘边坐定,主人便把装有沙井水的鼎罐放在火塘的三角上为客人烧水泡茶。眼看着鼎罐中水渐渐涨沸了,主人抬出一眼烧着火的木炭炉,炉旁摆放着一张白皮纸与上好的毛尖茶,将一个个空茶碗摆在客人面前。一切妥帖,主人抓起一把茶叶薄薄地摊在白皮纸上,双手撑起,将茶叶放在木炭火上慢慢烘烤。一会,主人将烤好的茶叶放在茶碗中,从鼎罐中舀起涨水往碗里一冲,只听“咄!”地一声,云烟从茶碗里腾起,顿时满屋飘满茶香。
据布依人说,隔着白皮纸烘烤的纸烤茶,被除去了其它异味,“火中取宝”变得干透而微热,经涨水猛一冲泡,不但发汤快,香气全出,茶味也特别清纯、爽口。
“北有茅台,南有毛尖”
一个惊人的巧合,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茅台、毛尖的百年“世博”聚会,巴拿马世博会“两茅‘毛’”双双拿奖,上海世博将“两茅‘毛’”指定为世博唯一用酒用茶。茅台酒和毛尖茶都是贵州民族地区独特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物化精粹。“无酒不成席,无茶不成礼”,得益于深厚广泛的自然人文基础,茅台酒和毛尖茶在2000多年的历史传统中逐渐积淀、融汇、发展、创新,最终成为声名远播的“国酒”、“国饮”,人称“北酒南茶”。
人们常说:“酒是水的魂魄,茶是山的精灵”。酒和茶都离不开好山好水。北酒,茅台酒产于贵州北部的赤水河边,拥有优良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和微生物等有利条件。但同时也离不开山,姑且不说山峦将微生物群凝聚在茅台镇上空,单是那绵延百里的桫椤竹林对于涵养赤水河的作用就不能低估。南茶也如此。毛尖茶生长在贵州南部的都匀,产地集中在中国百座避暑名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斗篷山一带。那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0%,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无污染,是“天无三日晴”酿造的优越气候培育出天赋独特的毛尖茶。水在茶中的地位同样突出,不说“好水泡好茶”,单说污水横流是不可能种植出优质茶叶的。不巧的是,在国际斗水大赛中稳坐第一的矿泉水,就出自毛尖茶的产地。
茅台酒的工艺独特,毛尖茶亦然——杀青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揉捻独特的“汤圆手势”揉时长,用力重;搓团提毫整形提香,“火中取宝、一气呵成”,其工艺自成一体,与普通绿茶不尽相同,生产出“三黄三绿”、色香味形、生化成分都首屈一指的高端名茶。
一个惊人的巧合,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这一南一北的茅台酒与毛尖茶在命运机遇也多有相似之处。它们一同参加了巴拿马博览会,一同获奖,如今又一同再次成为上海世博会精选的骄子,成为百年世博会的世纪悬疑。茅台酒和毛尖茶都与老一辈革命家结下了深厚的情缘。茅台酒为长征途中的红军疗伤治病早已为人们熟知,而毛尖茶是毛泽东亲自题名,时常与茅台酒一同出入于周恩来主持的重大外交场合。在名酒品评中,茅台酒历来独占鳌头。在改革开放后,毛尖茶首次参加第一次名茶评比中,便以第二名的成绩荣膺中国十大名茶。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相同相似,每当提到贵州特产,国人总说:“北有茅台,南有毛尖。”
谁把都匀毛尖推上巴拿马博览会
1912年,美国政府宣布,为庆贺巴拿马运河即将开通将于1915年2月,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当时的中国正陷于辛亥革命后的南北纷争中,国内政局动荡,但北京政府还是有意在此次赛会一显身手。北京政府成立农商部,全权负责筹备巴拿马赛会的所有事务,确定了一个基本原则:张扬国家形象,一切有辱国家意味的商品都不得参展。
在民国《都匀县志稿》中,只留下了都匀毛尖参加巴拿马赛会寥寥数字的记载,至于它如何能够在各地无数的土特产中脱颖而出,入选展会,记载语焉不详。
其实,百年前都匀毛尖能够登陆巴拿马世博会,得益于一个名叫乐嘉藻的贵州人。
老贵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乐家的才子”。华、唐、高、乐这四家,是清末民初黔中四大富商,与其他几家巨富相比,乐家不光有钱,还有文化,出了个举人乐嘉藻。
1895年乐嘉藻到北京参加春试,不巧的是,发生了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1300名进京考试的举人联合签名反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维新重臣贵州人李端棻的几个兄弟一齐上阵,95个贵州举子和乐嘉藻一同签了名。在签名后,乐嘉藻还将个人署名的奏折直接上呈光绪皇帝。
回到贵阳,乐嘉藻与被贬职还乡的李端棻一起出资办学,关系密切形同师友。而时任农工商部长张骞是翁同龢的学生,他与李端棻同为光绪帝党的核心人物。经李端棻推荐,乐嘉藻来到北京,在张骞的手下担任了商品陈列所所长,负责征集全国的名优特产送往旧金山,参加博览会。后他又以巴拿马赛会直隶协会会长的身份前往美国参加会展。有了乐嘉藻,在贵州久享盛誉的茅台酒和毛尖茶就不可能被遗漏、被遗忘了。
这就是地处偏远的毛尖茶和茅台酒都得以参展参赛的秘密所在。
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次博览会上,中国茶叶不负众望,夺得了4枚奖章,其中有一枚为都匀毛尖获得。它与茅台酒一同成为贵州在国际上最早获奖的食品饮料。